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3561473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饶平田中 郑洁新,到了一周学校生活快结束的时候,住宿的同学们有时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伙食费不够了?!,.生活小贴士,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一、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经济的关系,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均匀的,二、西气东输工程,(一)工程概况,120亿m3/年,补充站,300亿m3/年,(一)工程概况,上海,思考:西气东输一线管道自西向东经过了哪些省级行政区?,二、西气东输工程,(一)工程概况,(二)实施原因,(二)、实施原因,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显著差异),西 部

2、 地 区,东 部 地区,西 部 地 区,东 部 地区,“产”“消”矛盾,能源丰富,经济水平低,能源生产量大,能源消费量小,经济发达,能源相对贫乏,能源需求量大,获得同等热值的前提下,煤炭与天然气排放的灰粉的148:1,排放二氧化硫比例为700:1,排放氮氧化物的比例为29:1。,读一读,思考:煤与天然气相比,哪个更清洁?,雾霾?!,华北黄淮将连续5天陷霾伏 局地重度霾,固体废弃物污染,造成交通压力,70% 煤炭,2.7% 天然气,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消费比重,排放SO2,形成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PM10),我国天然气分布,3、油气资源开发重点在西部,开发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东

3、北、华北地区为主。 20世纪80年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的油气发展战略。,(东部油气已开采到了中后期),二、西气东输工程,(一)工程概况,(二)实施原因,(三)工程意义,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 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大气质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沿途各省发展创造契机,激活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社会经济:,东部:,缓解能源紧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西部:,1、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

4、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地理环境:,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压力,生态环境可能会遭受破坏,地理环境:,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东部:,西部:,3、对东西部地区环境发展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 西气东输,原 因,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油气开发战略重点在西部,影 响,西部地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和基础建设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缓解沿线环境压力,新课总结:,1、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 )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

5、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2、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 3、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 问题( )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D.木材短缺,D,B,基础巩固,C,4、下列属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是 ( ) 南水北调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 西电东送工程 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晋煤外运工程A、 B、 C、 D、,5、有关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东部、南部较少 B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现在,东北、华北一直是我国天然气的主要生产基地,其储量、产量仍在持续上升 C目前,东部海上油气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D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受限的因素主要是政策,D,A,能力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