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53559218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版《高考调研》高考政治(新课标)一轮总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一7(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高考调研单元解读 单元解读1.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2.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本单元的试题基本上都是以生活素材为背景,考查获取信息和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选择题中,图表、图示类材料较多。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效率与公平、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等。,3.在复习备考中,首先要把握一个核心、一条主线、三对关系。一个核心就是维护社会公平,从分配制度、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认识维护公平的措施。一条主线就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来认识如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

2、展。三对关系主要是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财政、税收的关系、财政与税收的关系。还要关注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中关于分配公平方面的论述,认真做好针对性训练,提高思维能力。,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一、分配制度1.生产决定分配(考点1),(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 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考点3)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特征: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

3、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考点4) (1)表现: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一个“保证”,两项“举措”)。 制度保

4、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之一: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考点5)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5、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网络构建,专家伴读 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1)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提示】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判一判 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6、 () 按劳分配是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2.议一议:在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吗?,【点拨】 从公有制经济中获得的收入不一定就是按劳分配;劳动收入也不一定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提示】 不完全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属于按劳分配收入,但福利性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3.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更大,比例也更高,达41以上。 辨一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提示】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缩小差距,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

7、入平均主义,实际上违背了公平原则。,4.社会公平与市场经济化是可以兼容的,我们应该寻求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要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 鼓励消费,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进一步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5.判一判 (1)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 (2)促进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前提。 (),社会聚焦课堂探究 社会聚焦 收入分配改革 实现共同富裕,材料一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

8、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提低、扩中、控高”,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材料二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基尼系数为0.61,超过0.4的相对合理线,其中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 该报告抽取了全国25个省份80个县的8438份数据

9、样本。根据地区划分,我国东部地区基尼系数为0.59,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为0.57,西部地区为0.55。调查组认为东、中、西部收入差距与其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问题探究1.过高的基尼系数,反映出我国社会收入差距悬殊。如何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才能更好地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谈谈你的建议。,【提示】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

10、)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2.“十二五”期间处理好“做蛋糕”与“分蛋糕”之间关系意义重大。“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与前提,否则可能因为“蛋糕”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而引发“分配性冲突”。另一方面,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也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的?,【提示】 (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材料认为“

11、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础与前提,体现的是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3)“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体现的是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考向预测(1)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公平问题联系在一起。妥善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已成为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2)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是近年高考命题背景的长效热点。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如何采取具体措施,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背景。,创新训练 1.下图为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收入分

12、配结构示意图。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现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实现社会财富均等化,共享改革成果 B.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C.扩大内需,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 D.限高提低,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答案 B 解析 在社会财富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高收入人口较少,社会财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中,中等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高收入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分配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2.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

13、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 ),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 B. C. D.,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能力和读图能力。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方向变化,错误。在x1之后,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不正确。抓住题干的规定性理解题意,是做好本题的关键。,3.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GDP贡献的比重达到21%,但农民工群体收入占GDP的

14、比重只有6%左右,农民工对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偏低。这主要说明 ( ) A.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B.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答案 B 解析 农民工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农民工对GDP贡献的比重达到21%,但农民工群体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农民工对经济增长成果的分享偏低,这说明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农民工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故选B。,核心考点题眼突破 核心考点1 我国的分配制度【真题调研】1.(2010安徽)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36 0

15、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 ) A.44 000元 26 000元 B.36 000元 19 000元 C.49 000元 21 000元 D.44 000元 11 000元,【解析】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题干中李某的工资和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即36 000元+8 000元=44 000元,转让个人专利和出租房屋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5 000元+6 000元=11 000元,开个体杂货

16、店所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即15 000元。 【答案】 D,【题眼突破】 1.比较三个“为什么” (1)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因为公有制为主体;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 (2)为什么要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由生产力的多层次决定; 由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实状况决定; 市场经济决定的。 (3)为什么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由市场经济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必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1)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其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2)非劳动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如利息、股息等;风险收入,如红利。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3.具体分析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其股份所得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或外商,其工资所得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3)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用。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