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555284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5.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第3章 教育的本质(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章 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本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多元化定义: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柏拉图:教育使个体身心得到圆满发展。 夸美纽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斯宾塞: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应教导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本身就是生活。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教”、“育” (甲骨文)在先秦古籍中,很少有将“教”和“育”连用的,“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中孟子的论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

2、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教育究竟是一种以什么为基本特征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还是动物界的生存活动?什么是教育这一社会活动的特殊性?学校教育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教育的定义: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3、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机构,通过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实施专门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

4、 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条件,二、教育的本质,(一)探讨教育本质的意义 消除不同观点之间的对峙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寻求不同观点的统一,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形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上层建筑说 生产力说 多属性说 本质规定性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对教育的本质规定:,教育的质的特殊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作为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与动物自发的生存本能和个体活动有着本质区别 :自觉的有意识活动、

5、类化和传递经验、社会性参与社会、改造环境。,返回,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以传递社会经验为目的教育对社会经验进行加工重组、筛选提炼教育加速个体和人类认识、接受社会经验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返回,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 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 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 内容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 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

6、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期中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7、(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第10周上交),书籍推荐,陈鹤琴,(四)教育的分类,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的不同来分:1.家庭教育: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家庭成员进行的教育。特点是:奠基性、感染性、针对性、长期性、灵活性。2.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特点是: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3.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特点是:终身性 、广阔性、多样性、复杂性,根据教育内容的性质的不同来分:1.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8、、心理教育。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3.体育: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健全,体质增强的教育。4.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根据教育层次的高低不同来分:1.学前教育(托儿所、幼儿园)2.初等教育(小学)3.中等教育(初中、高中)4.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

9、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客体,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 狭义:主要指教师。 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 的主体 。,1.教育者,教育者的地位作用,返回,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 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含义:所谓受教育者,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职责的人。,它是教育活动中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2.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地位作用,返回,学习者(学习者受教育者 学生 )

10、 “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的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学生”:一般指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所指称的也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方面还没有成熟的人。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因此,教育者和受

11、教育者在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相对性;都处于主体地位,互为主客体),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具有直接的教育价值 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3.1.1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教育影响是教与学的中介媒体,也是师生双方的共同客体教育内容、教育组织,3. 教育影响,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3.1.2 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构成,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1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3.1.3 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在我国,学校课程主要由国家课程计划、课 程标

12、准和教科书来规范的。,学校教育内容具体体现为课程,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等。,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3.2 教育组织是教育活动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形式,教育方法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 教育空间(活动场所与设施等) 教育时间 教育工具(媒体、书籍等) 教育辅助手段,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育影响,教育者,受教育者,练习题 单项选择,1、狭义的教育是指( ) A. 家庭教育 B. 学校教育 C. 个人教育 D.社会教育,B,2、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生物的生存竞争本能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文化传承的需要 D.人类社会特有的生产劳动,D,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 A.论语 B.大学 C.孟子 D.学记,C,4、学校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B,5、教育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