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抗心律失常药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549459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章抗心律失常药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章抗心律失常药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章抗心律失常药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章抗心律失常药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章抗心律失常药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章抗心律失常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章抗心律失常药(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血管系统药理李炜 副教授 ,共9次课,18学时 1-2.抗心律失常药(3h) 2-3.利尿药(2h) 3-4.抗高血压药(3h) 5.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h) 6.调血脂药与抗动粥药(2h) 7.抗心绞痛药(2h) 8.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药物(2h) 9.局部麻醉药(2h),总体要求: 课前预习生理学相关内容 课上最好记笔记 课后结合习题及时巩固 有问题及时沟通 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抗心律失常药 Antiarrhythmic drugs,第22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2.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3.各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熟悉: 1.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电

2、生理作用 2.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患者,女,55岁 主诉:阵发性心悸反复发作15年,近来有所加重并伴有心前区疼痛5天。 现病史:患者于15年前在工作中突然感觉心悸伴咽部不适,曾就诊于某医院,心电图诊断为“心动过速”,心率188次/分。在未使用任何药物的前提下做蹲踞动作时,心率迅速减慢至70次/分。以后无诱因反复发作数次,有时达每天3-4次,发作前无任何不适,发作时伴乏力、尿频。,曾给予毛花苷C注射,效果不明显,有时心率反而加快,最快可达220次/分,用维拉帕米后症状很快缓解。 五天前在无任何诱因情况下上述症状复发,并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增多,每次发作时伴有心前区疼痛,为查找病因及治疗而来院就

3、诊。,查体:体温36.9,心率7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0/80mmHg,超重体型,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心尖波动不明显,各瓣膜区无震颤,无病理性杂音,心界叩诊不大,心律齐。其余脏器触诊未发现异常。问题:1、该病例是什么型心律失常?2、用什么药物治疗?,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类、类、类、类、其他类,正常心律: 窦性心律 频率:60-100次/分钟 规则:一般每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均相等,正常心律: 窦性心律 频

4、率:60-100次/分钟 规则:一般每2个心动周期间隔时间均相等 心律失常(arrhythmia): 由于冲动起源、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动节律和频率的紊乱,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 分型:缓慢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各种传导阻滞治疗以M受体阻断药和受体激动药快速型心律失常 (主要介绍内容)窦性心动过速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颤动,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类、类、类、类、其他类,一、正常心肌

5、的电生理学基础,1. 心肌细胞分类:据结构功能分 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3.膜反应性 4.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特性: 兴奋性 传导性 自律性 收缩性 1. 心肌细胞分类: 自律细胞:自动节律,无收缩性 窦房结、房室结和传导系统 非自律细胞:收缩性强,无自律性 (工作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一、正常心肌的电生理学基础,1. 心肌细胞分类: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 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3.膜反应性 4.有效不应期,A-,A-,A-,A-,A-,A-,A-,A-,A-,A-,A-,K+,K+,K+,K+,

6、K+,K+,K+,K+,K+,K+,K+,K+,Na+,Na+,Na+,Na+,Na+,Na+,Na+,Na+,Na+,Na+,Na+,Na+,Cl-,Cl-,Cl-,Cl-,Cl-,Cl-,Cl-,Cl-,Cl-,Cl-,Cl-,Cl-,Cl-,Cl-,Cl-,Cl-,Cl-,K+,K+,K+,K+,A-,A-,A-,Na+,Na+,Cl-,A-,K+,外,内,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静息电位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内负外正,呈极化状态。 人和哺乳动物心脏的非自律细胞的静息电位稳定,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90mV左右。 自律细胞的静息电位不稳定,不同部位的自律细胞电位不同。,普肯耶细胞动作电位时程

7、中的主要参与电流,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0,1,2,3,4,心室肌,0,-90,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速复极化期,在动作电位去极化后,转入复极化期,在初期,膜电位迅速由30mV下降到0mV左右,占时约2ms。钠通道失活,K+外流和Cl-内流形成,快速复极化末期。主要是由于Ca2+的通透性完全失活,而膜对K+通透性增高,K+外流随时间而递增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极完成。,是动作电位复极完毕后的时期,又称电舒张期。在非自率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细胞4期内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称为静息期。在自律性细胞4期内膜电位不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化倾向称为舒张除极。(K+内

8、流),又称除极或去极过程,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去极。膜内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80-90mV上升到+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倒转。原因是钠离子通道被激活,开放,大量细胞外Na+内流引起。( Na+快速内流),缓慢复极化期又称平台期,在该期复极速度极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因而形成平台。平台期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主要是Ca2+缓慢内流和少量K+外流所形成。钙离子通道的通透性较高,选择性不专一,尚有部分钠离子内流。,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极化,膜内较膜外负90mv 动作电位:先除极后复极 0相:除极,Na+快速内流 1相:快速复极初期,K+

9、短暂外流 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Ca2+及Na+(少量)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Na+外流,K+内流恢复极化状态 APD:0-3期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主要受K+外流速度的影响,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动作电位 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的去极化,由Na+内流所致,去极迅速,传导速度快,静息电位高(-80-95mV),属快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 窦房结、房室结和有病变的快反应细胞的去极,由Ca2+内流所致,去极速度慢,传导速度也慢,静息电位低(-40-70mV),属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慢

10、反应电位。,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心肌病变时,缺血缺氧,可使快反应细胞变为慢反应细胞。,一、正常心肌的电生理学基础,1. 心肌细胞分类: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 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3.膜反应性 4.有效不应期,3. 膜反应性 是心肌细胞在不同电位水平受到刺激后所表现的去极反应,即刺激所诱发0期上升最大速度与膜电位水平之间的关系。 速度依赖于电位水平,膜电位高,0期上升速度快,传导速度也快。 膜反应性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膜反应性:指膜电位水平和0相上升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传导性与膜反应曲线,一、正常心肌的电生理学基础,

11、1. 心肌细胞分类: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 2.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 3.膜反应性 4.有效不应期,4. 有效不应期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从动作电位0相到细胞接受刺激能够再一次产生可扩布动作电位的时间,称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的长短,多与动作电位一致,即动作电位时程长,有效不应期也延长。有效不应期长,意味着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长,不易发生快速型心率失常。,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间,+200 -20 -40 -60 -80 -100,1,2,3,0,动作电位时间,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12、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类、类、类、类、其他类,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自律性增高: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最大舒张电位变小、自律/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更小时 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障碍 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单向传导阻滞(与ERP长短不一或传导递减有关) 折返激动(reentry),自律性增高或异常: 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窦性心动过速 2)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早搏,二联律反复出现(心动过速) 3)

13、 非自律细胞:心脏工作肌缺血缺氧静息电位-60mV时,出现自律性异常。,后除极: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特点:频率快、振幅小、震颤性波动、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早后除极:发生在2或3相,Ca2+内流增多引起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引起。,1) 早后除极 (ealy afterdepolarization ) 特点,复极的不一致性(不同步性),是在心肌尚未完全复极时出现的除极,多出现于2相或3相; 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负值较小),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2) 迟后除极 (delaye

14、d afterdepolarization) 特点,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中(舒张早期); 是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除极振幅较大。,折返(reentry):指冲动经传导通道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形成折返的条件: 存在解剖学环路。必须有两条功能上或解剖上互相隔开的传导途径 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环路中的一部分必须具有单向阻滞的性质 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从回路传递来的激动时程必须比原已兴奋的心肌的不应期长 冲动反复运行,折返激动可发生在心脏的任何部位,大部分心律失常都可能由于折返激动而引起。单个折返早搏;连续折返心动过速、

15、扑动;多个微型折返颤动。 凡能消除单向传导阻滞(改善传导)或使其变为双向传导阻滞(加强传导抑制)以及延长ERP的药物均可消除折返,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预激综合征:,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类、类、类、类、其他类,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自律性增高: 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 最大舒张电位变小 自律/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更小时,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自律性增高 降低: 自律细胞4相自发除极速率加快 最大舒张电位变小 自律/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到-60mv或更小时,二、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自律性增高: 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冲动传导障碍 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传导阻滞、单向传导阻滞(与ERP长短不一或传导递减有关) 折返激动(reentry),第一节 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一、正常心脏电生理特性 二、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第三节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类、类、类、类、其他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