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547540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237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_第1页
第1页 / 共2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_第2页
第2页 / 共2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_第3页
第3页 / 共2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_第4页
第4页 / 共237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_第5页
第5页 / 共2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课改)(2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晓梅,教学相长 开拓创新,导论,关于学科名称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关于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来源于恩格斯的一部著作自然辩证法(18731886)。它主要论述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50年代在我国专家的建议下成为我国的一门学科的名称。,同一学科两个名称 教育部规定理工农医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公共理论课是“自然辩证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2年把“自然辩证法”学科名称改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自然辩证法即科学技术哲学,包括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从哲学层面研究自然

2、和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方法及成果,它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1、哲学爱智之学,哲学是爱“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慧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起点好奇、惊讶追问痛苦而危险终点境界的提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由于惊异,人们才开始哲学思考” 黑格尔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是整个存在。”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说过:“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 ”。,哲学研究终极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都是一些最大的问题,是超出一切科学知识界限的大问题,比如世界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真善美、

3、上帝是否存在、意志是否自由、灵魂是否不朽等。总之,哲学是对人类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深层次的思考。,哲学之用乃“无用之大用”,2、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人的翻译舶来(1874),意为分科之学。 “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 科学是近代以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知识部门,这种知识是带有确定性的知识。 19世纪惠厄尔首次使用科学家一词。,科学是运用概念系统描述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自然规律。科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 、实证性、 可检验性,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本质的追问和反思,反思科学方法 反思科学认识的本质及科学的

4、特殊性 反思科学认识的价值,3、什么是技术哲学,“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 狭义的技术即工艺技术、工艺方法。 通常指广义的技术,不仅包括工艺技术包括工艺技术有关对象,即技术过程中使用的(如仪器、工具、机械)和作为技术过程的结果生产出来的(如半成品、成品),技 术哲学是对技术本质的哲学思考,工程科学视角文化哲学视角社会批判主义视角系统论视角,技术哲学研究的四种视角,工程科学视角,卡普的器官投影说 艾斯发明的三个阶段说 雷芒德的发明说,文化哲学视角,K 雅斯贝尔斯:机械化养成人讲求实效的态度,同时使人丧失了人格和人性。 M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是一种架构,人冒着被卷入技术漩涡的

5、风险。 H阿伦特:只按手段和目的考虑一切行动的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和现实的根本丧失”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M谢勒:急于统治和征服自然而不关心利用自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点。,社会批判主义视角,H弗里尔:技术在工业化国家已成为主要参照系,技术占据了宗教、艺术和政治从前占据的地位。 J埃吕尔:技术命令代替了政治行动,形成了“技术国家”。 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手段日益完善,却丧失了客观合理的目标。,系统论视角,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技术不能无限制增长 H格鲁尔:保持现有经济活动的方式等于有计划的“自杀”,必须抛弃物质资源是无限的想法。,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自然观 古希腊人的自然观 近代

6、机械论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2)科学与科学方法论科学概念的透视 科学的结构 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的经验基础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发展模式,(3)技术与技术方法论,技术的定义 技术的特征 技术的发展阶段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技术预测与技术评估方法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4)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 科学的价值负载与科学伦理技术理性批判与技术发展的人文主义规约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5)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大战与两种文化的分裂 两种文化的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创新型国家建设,四、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理解科

7、学技术的需要 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的需要 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需要,第一章 辩证的自然观,古希腊的自然观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一、自然的涵义,一切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世界都属于自然界。由于它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因此,有时它也被称为“外部世界”。 产生意识的载体(人脑)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整个自然界可以分为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两大部分。,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可以作为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的同义词狭义的自然,则指与社会相对立的自然界,可以理解为人类生存的自然环

8、境。,二、古代希腊人的自然观,外部世界分为实体世界和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多样的,变化的,甚至是转瞬即逝的。实体世界则是不变的。不变的实体世界决定了不断变化的现象世界。 人通过感觉把握表面现象,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实体。人只有认识了实体,才算真正地认识了外部世界。 感觉只是走向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的入口处,不是真理本身。,希腊哲学家对宇宙、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对物质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世界是复杂,但物质的构成是单纯的。,古希腊人认为硬币磨损现象是一种肉眼见不到的小粒元素的消失。,恩培多克勒认为形成物质的四元素 各有特性。土干凉,水 湿凉,空气热湿,木则 具有上述六种特性。

9、,亚里士多德主张物 质由土、水、火、 空气、以太等五种 元素构成。图中人 脚踏土地球和水地 球,两手握着空气和火,望着由以太形 阳、月亮和星星。,德谟克利特 把元素学说发展 成原子学说,机器的自然图景法国著名作家德芒纳蒂尔(16世纪末)-世界是一部机器 开普勒-将天体机械比喻为时钟,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霍布斯(英)-生命是肢体的运动:心脏/发条、神经/游丝、关节/齿轮 伏尔泰-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制造机器匠就是上帝 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la Mettrie,1709-1751)-人是机器,把人简化为一种没有灵魂的自动机 B、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妖) Laplace()

10、在概率论的解析理论()中提出:设想一个妖或智神()知道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受力与初始位置和速度,那么宇宙的未来和过去就是完全决定的,都是已知的。,物质是由最小的颗粒 原子构成。,四、系统自然观1、系统的概念,系统就是由诸多要素经特定关系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整体性要点在于新质或功能的突现,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系统的组成 【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 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离开要素就无所谓系统。 任何系统至少有两个要素,单一要素不能构成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由更小的子系统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要素和氧原子要素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要素和电子要素构成,

11、原子核也是一个子系统。,【结构】,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者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的总和。 系统不是要素的简单堆积或混合,结构是要素的秩序,要素是结构的物质承担者。 结构相对于要素而言,具有相对独立性。要素相同,结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系统特征。如,由氨基酸要素和核苷酸要素组成的生命系统,因其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生命个体。 结构形式一般有数量结构、时空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功能】,所谓“功能”,是指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定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 功能体现的不是某要素的属性,而是系统诸要素耦合在一起而突现出来的

12、系统的整体属性(新质)。,【功能与要素、结构】,要素是功能的物质基础; 结构是功能的重要依据; 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a、结构的合理与否能够通过功能表现出来,b、功能的发挥有时会损耗结构,有时能够优化和改进结构。,乙 醇,甲 醚,要素相同结构不同功能不同,要素不同 结构不同 功能却相同,西汉千章铜漏,沙 漏,日晷,钟表,第17页,3、系统的特征,整体性 动态性 层次性 自组织性,夸克,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体系,凝聚态物质,卫星、小行星,?,自然界的层次结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强子如质子、中子,夸克有结构吗?,非 生 命 世 界,分子体系,凝聚态物质,生

13、命世界,蛋白质、核酸,分子体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自然界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生物圈,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是否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可将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4、系统的环境,五、人工自然观,1、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1、人对自然界的受动性: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也不能摆脱自然界规律的支配。2、人对自然界的主动性:人并非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或能动性)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完善自身。,2、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 蒙昧时代:自然是

14、神秘的主宰; 古代希腊:凭借理性能够认识自然; 近代时期:自然界充满理性秩序; 伽利略:自然的真理存在于数学之中; 培 根: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现代成了:我消费故我在。,自然界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关系中,自然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打上人类烙印的自然界;于是,便出现了“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 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都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并非纯粹的自然(天然自然)。,3、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1、三种理论:宿命论、征服论与和谐论: 宿命论:以消极适应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受动性; 征服论:以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为特征,只强调人的

15、能动性; 和谐论: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征,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2、两种主义: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存在: 悲观主义态度:认为最终自然界要惩罚人类,而人类的一切改造自然的活动都是无济于事的; 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让自然界按照人类的目的和需要向它的有利于它自身演化的方向发展。,4、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意义,可持续发展: 当代的发展不以损害后代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为代价的发展。 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 各民族之间的公平, 各国家发展之间的公平。 三个协调: 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六、生态自然观与生态伦理,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16、与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背景与科学基础,生态自然观确立的背景:全球环境问题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全球性环境问题,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哲学,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生态科学、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生态学是研究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生态学家认识到不能用机械的观点理解生命,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其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联。,系统科学是一门总结复杂系统的演化规律,研究如何建设、管理和控制复杂系统的科学。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