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545836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目 录,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分析,四、重点、难点分析,五、教法、学法分析,六、教学资源 七、教学过程分析 八、教学反思,教 材 分 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在明确第一框“世界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物质的固有属性和规律。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学 情 分 析,本节课的

2、授课对象是高二(3)班的普通文科学生,一方面 ,他们有学习文科的欲望和动力,学习态度端正,但思维不如理科班活跃,对知识尤其是哲学知识的理解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经过1-4课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从思想上坚信世界是物质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有所发展,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为本框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运动、相对静止和规律的科学含义,理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通过列举实例,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通过教师的

3、讲授、启发、点拨 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运动把握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错误倾向。学习人与规律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规律,如何利用规律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下一课的逻辑起点。教学难点物

4、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其关系。,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教法就是学法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情境创设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在探讨交流过程中加深知识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掌握哲学原理,贯彻方法论要求。,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计意图,教学过程设计,一、,播放歌曲山不转水转感受

5、运动,导入新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让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二、探 究 新 知,(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感受运动:(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识1:哲学上运动的概念:阅读P32运动: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理运动,O2,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奴隶社会,高,低,思维运动,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

6、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教学过程分析,知识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设计意图,二、探 究 新 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讨论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归纳总结: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采用对比法,分析两个错误倾向:刻舟求剑、仁者心动两个具体例子。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教学

7、过程分析,设计意图,知识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通过具体情景的创设,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从自己体验中正确把握运动与静止关系。,探究: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 、P32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讨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二、探 究 新 知,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分析,二、探 究 新 知,(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感受规律:展示:观点 结合学生对规律的判断,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含义。 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知识4:,发现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误区并加以引导,更具实效性。 活学活用,加深理解。 通过

8、合作学习分析材料,加深对规律客观性理解,引导其理论联系实际;明确人与规律的辩证关系,,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8与发 4与死,5.价值规律,6.新陈代谢,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9. 守株待兔,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3.春夏秋冬、四季更替,4. 太阳东升西落,10.水往低处流,12.苹果落地,11. 万有引力,7. 价格涨落,2、运动是有规律的,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分析,知识5:规律的特征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要求(1)展示思考题:得出结论规律是客观的。(2)举例说明:规律是普遍的 (3)方法论意义: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9、。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二、探 究 新 知,通过合作交流分析材料,加深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理解,引导其理论联系实际;明确人与规律的辩证关系,在理解哲学原理的同时,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方法论: A、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拔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庖丁解牛,认识了水的流动规律,变害为利(如:三峡大坝),掌握了化学规律,能制造各种化工产品(如:晶体胰岛素),认识了引力规律,克服地球引力,发射火箭、卫星、飞船为人类服务(如:卫星上天),B、 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小结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

10、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三、归纳小结,培养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物质,静止,主 体,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规律,普遍性,客观性,遵循规律,利用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分析,展示习题: 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1、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 B. C. D.

11、2、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是( ) A. 物质是运动主体B. 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 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 3、毕而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D. 神创论观点,四、巩固练习,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分析,巩固知识 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五、课后作业,自主学习,创新培优,教学效果:具体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三维目标学习重难点的设计与解决比较合理有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节课内容较多,给学生的自主时间过短,讨论环节没有很好开展起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若时间设计再合理些,小结让学生自己做效果会更好一些。,教 学 反 思,感谢各位教师的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