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52759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竞争力研究专题(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竞争力研究,本讲框架:,一、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化 二、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三、产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四、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五、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六、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问题 七、中国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及评述 八、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对策,一、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演化,(一)成本优势理论 (二)竞争优势理论 (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 (四)国际竞争力理论 (五)竞争理论 (六)制度创新优势理论,(一)成本优势理论,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1776 年首次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他在国富论中提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

2、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因为这些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而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2018/9/2,2.比较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 两种比较优势理论的互补: 比较成本理论在选择优势产业时,注重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生产要素组合不同; 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即使劳动生产率相同,即生产要素组合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两国要素禀赋差异,生产成本可能不同,从而影响竞争力。,2018/9/2,比较优势原理对中国的影响,比较优势原理在中国的现实应用,使中国成为名列世界前三位的出口贸易大国。 但是,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诉讼压力也越

3、来越大,对中国定位于“世界工厂”的争议与反思的声音也在增强。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谋求国际分工比较利益与突破要素禀赋约束提升在国际分工中地位,似乎是一种矛盾的选择。,3.要素禀赋理论,进人20 世纪后,由于李嘉图理论中的一些严格假定不再适合于国际贸易的新变化,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一俄林(H一0 )理论,其基础是:所有国家可以具有同等的技术,但是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差异,而国家之间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2018/9/2,4.集聚优势理论,集聚优势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关于产业的区位论述上。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竞争力的命题

4、,但它从另外角度论证了区域利用优化和集聚资源的能力。产业集聚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产业集聚形成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本质是范围经济、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2018/9/2,5.人力资本理论,美国学者基辛认为,劳动不具有同质性,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所有的劳动技能存在极大的差别。 工人的劳动技能、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通常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等途径获得和提高的。因此,在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就如投入生产的有形资本一样会不断取得效益,这种效益就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可以提高

5、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一个国家的国家竞争力产生影响。,2018/9/2,6.技术差距论,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他认为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的差别外,还存在技术投入上的差别,各个国家技术创新的进展情况也是不同的,因而,技术创新过久有可能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的比较优势。 这样就会产生国家间的技术差距。当然,其他国家会最终掌握这种新技术,从而消除差距。 这一理论说明,国家间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创新方面的差距。但未能解释技术差距为什么会出现、怎样的国家才会获得技术领先优势。,2018/9/2,7.规模经济理论,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提出。他用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和产业内贸易。该理论表明,在资

6、本密集和技术密集领域,专业化生产某一种或几种产品,形成规模优势,更加有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补充: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 指由厂商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也即是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例如,商业银行的混合经营。)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在

7、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2018/9/2,(二) 竞争优势理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竞争问题。他提出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必须从比较优势的观念提升到“国家竞争优势”层面”。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进阶段、财富推动阶段。,2018/9/2,补充:国际竞争力问

8、题的提出,自从工业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伴随市场的开拓,国际竞争就开始了。 但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提出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80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加剧,主权国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界限变得模糊,国际竞争力问题成为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国际竞争力研究始逐渐成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三)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双重理论,我国学者金碚认为:“各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产业竞争的角度看,竞争优势又起决定性作用,而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际上共同决定着各国各产业的国际地位及其变化趋势” 。,2018/9

9、/2,补充: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争论,把两种理论对立起来的观点: “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 “用竞争优势战略来替代比较优势战略” 主张两张理论互补的观点: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具有互补性、相容性”,2018/9/2,三.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争论,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问题,我国理论界的认识分歧较大,近年来两种对立观点的论战一直在持续。 一种观点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误导,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来参与国际分工,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会陷入停滞的比较利益陷阱(洪银兴,1997、王允贵,2001)。,2018/9

10、/2,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关系争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选择与其要素禀赋即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与技术结构,才能达到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升级,从而使其经济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违背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产业与技术结构,则会使企业丧失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林毅夫、李永军,2003)。,(五) 竞争理论,现代竞争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有两个学派: 一、以哈佛大学教授梅森及其学生贝恩等人为代表的“哈佛学派”,该学派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创立了产业组织理论,具体分析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 二、20 世纪70 年代以后,以斯蒂格

11、勒、博克、德姆塞茨和波斯纳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 。该学派主张市场自由竞争,减少国家干预,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竞争政策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2018/9/2,(六)制度创新优势理论,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主要来自于通过制度创新。 建议:营造促进技术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从而促进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二、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内涵,(一)国家环境说,(二)生产力+市场力 说,(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四)是综合生产能力说,(五)效率能力创新说,(一)国家环境说,主要代表是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 从其出版的著作看,他并没有直接地给“产业竞争力”下

12、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但他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研究国家竞争力问题,认为国家竞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 。,(二)生产力+市场力说,代表人物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 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 显然,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内容:生产力和市场力(“盈利的能力”)。这一定义在国内影响广泛,有许多学者延用。,(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说。,代表人物

13、是中国社科院的裴长洪博士。他指出:“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 。 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四)是综合生产能力说。,盛世豪教授提出。 他认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在区域之间的竞争中,在合理、公正的市场条件下,能够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的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的综合。,(五)效率能力创新说。,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产业竞力是指属于不同国家的同类产业之间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及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各国同类产业最终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一国产业与外

14、国产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能力(庞娟,2001); 也有的认为,产业竞争力就是一定环境下产业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周健,2001)。从上述情况来看学术界对产业竞争力定义的认识还很不一致,说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需要继续努力。,三、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关系,(一)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二)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三)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关系,(一)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波特指出:“产业有竞争力,国家自然会有竞争力” , “一国的竞争力依赖于它的产业创新与升级能力” 。很显然,在波特看来,产业竞争力决定着国家竞争力,同时

15、,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 我国学者裴长洪认为,从形式逻辑上看,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是有主体的概念,而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属无主体的概念,在讨论产业竞争力时,其暗含的主体就是指国家。这与波特的看法是一致的。,2018/9/2,国家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就是主要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素质为基础,从宏观层面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进行评价和排序。 它们对国际竞争力所下的定义是:“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2018/9/2,国家竞争力,美国工程研究院在一项题为国际竞

16、争能力的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写到:“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水平。,(二)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一般认为,产业内企业竞争力的增强是该产业竞争力增强的基础,但产业竞争力并非企业竞争力的简单相加。因此企业因开展多元化经营所涉及的范围不止一个产业。 更重要的是,从许多企业的个别竞争力转化为一个综合的竞争力,是复杂“力的合成”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各企业间的关系。,(三)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关系,目前尚未发现对此有专门论述的文献。 但从理论上讲,产品是产业竞争的载体,任何产业竞争(包括企业竞争)都是通过产品竞争来表现的。因此,可以说产品竞争力又是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产品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图示,四、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一) 波特的“钻石体系” (二) 波特珰宁模型 (三) 对外开放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模型 (四)九因素模型 (五)产业竞争优势因素 (六)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