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527388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7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象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景观)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动态或静态描绘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

2、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分析氛围:衰残、凄凉的秋景处境:行人 羁旅 抱病 独苦 抒发情感: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意境的概念,概念: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

3、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象境情,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华美、壮阔、明快、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幽静深远、苍凉雄浑、旷远等,意境分析要点,一、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

4、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二、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三、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境),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

5、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参考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一 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

6、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方法点拨】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2、概括形象特点;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步

7、骤一)_ (步骤二)_ (步骤三)_。,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元杂剧汉宫秋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05湖北)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注:寒蜇:寒蝉

8、。,(1)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 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丹阳送韦参军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 绿暗红稀出凤城一别心知两地秋。 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 行人莫听宫前水, 寒鸦飞尽水悠悠。 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琮cng 【注】浐chn 凤城:京城。,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

9、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高考真题,抓意象关联,19,下面两首都写了“山中”景色,都用到了“叶”这一意象, 分别写出了景色的什么特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山中 山中 王勃 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注解: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客居巴蜀期间 。 注解:元:原来。,实战演练,第一首诗中通过“高风晚”“黄叶飞”一派萧瑟凄凉的秋景,抒发了作者寓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归乡之思。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得到的喜

10、悦之情。,表述要点:“象”的特点+“意”的内涵,抓关键词语 抓诗人背景 抓意象关联,菊 花 菊 花黄 巢 元稹待到秋来九月八, 秋丛绕舍似陶家,我花开后百花杀。 遍绕篱边日渐斜。冲天香阵透长安, 不是花中偏爱菊,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唐末农民起义的英雄。,作者通过两首诗中的菊花意象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黄诗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浓香直冲云天,浸透全城。全诗表达了黄巢作为起义领袖对起义胜利的憧憬和必胜的壮志豪情。 元诗用“秋丛”“遍绕”展现了秋菊满园盛开的景象,用“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

11、表现出来,表现了诗人的爱菊之情和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之情。,迁移练习,物象鉴赏,三、事物形象,分析思路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一)常见问题模式,这个物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深层寓意、象征意义?,景物有什么特征?烘托什么气氛?蕴含或反衬什么情感?,(二)鉴赏方法,1、明确物象特征 (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分析物象

12、所寄托的情感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三)答题模式,(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三)答题示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

13、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课堂演练,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 1、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 (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小结 分析诗歌中事象的方法,1、描绘诗歌所写的事象(生活场景、生活细节)。 2、体会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