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件供预习研讨复习之用, 内容为月称论师自释及上师讲记原文, 与上师讲记课序及法师并非同步,格萨观修班 (上师讲记57、58课),颂曰: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讲记】按照七种方式观察车的时候,每一种方式观察,车都不存在,又哪里有一个实有的车呢?车如果有,就应该能得到它,但观察时行者根本得不到观察者通过这个途径,就能快速地趣入真实义,所以这只是随顺世间承许说有车,以及安立车的种种名言自释】倘所言车少有自性,则瑜伽师审观察时,于七相中随于一相,定有自性可得然实无所得故所言车,唯是由无明翳障蔽慧眼者之所妄计,实无自性可得诸瑜伽师生是定解,即能速疾悟入真实义讲记】如果所说的车有少许自性的话,那么瑜伽师审细观察时,应当在七相的某一相里,发现有如此的自性可得,才说有实有的车如果任何存在的方式、任何表现的相都没有,怎么能说它是一个实有的东西呢?由于一相一相地观察车的存在方式,怎么都得不到车的自性,这时就会恍然明白,所谓的车,只是被无明翳障蔽了慧眼的人,心里的一种虚妄认为,实际没有车自身的体性可得瑜伽师生了这个空性定解,就能速疾悟入诸法的真实义 未观察的时候,我们认为真实义就是自己心前显现的这般,万法正是以这种方式真实存在。
其实,过去认为各种真实存在的事,无论是人、法,还是根身、器界,时间、空间等的一切全是假相,不是真实义只有透过观察,知道这些虚妄相不可得,才会悟入诸法空性这个真实义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自释】亦字表示亦不坏世俗故应许此是不加观察由共许而成立讲记】颂文里的“亦”字,表示中观师也不坏世俗意思是世间世俗如何承认,我们也按那样承认,世俗的妄识前有这样的显现,有千差万别的相状、体性、作用、规律等,中观师也不会破坏世俗,会随顺世俗而承许 因此应当承许,这是不加观察由世间共许而成立的也就是说,针对世俗范畴里的事发表意见时,没必要做观察比如中观师站在一个街道里,那么随顺世间的众生,就没必要说这里不存在一条街,没有前后左右的方向,没有某处的显现,没有一座商厦以及里面的各种商品,没有世间的交通规则、行为规范、伦理规范等等也就是不会否认世俗法里的各种规律和作用的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自释】诸有智者,当知此宗,唯有功德,全无过失讲记】有智慧的人从这里就了解到,中观宗只有功德没有过失 它的功德是,因为现见了诸法空性,就知道世俗全是假有,并且知道,名称并不是以它真实有这件事而安立的,只是随顺现在妄识的显现而安名。
因此什么名字都可以安,他也不会执著实有,所以称为假名这也就是《中论》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意思就是,因缘生的法都是空性,也是假名,也是中道义同样,《金刚经》讲一切法的时候,都是“如来说……即非……是名……”这样就合理地建立了名言,没有任何过失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自释】 问曰:诸瑜伽师虽不见有车,然见有彼支聚,此应是有 答曰:汝于烧布之灰中寻求缕线,诚属可笑讲记】有人问:瑜伽师虽然以正理观察,不见有车存在,但是见到了有轮胎、引擎等的支分,这些应当是有的 中观师回答:你们在烧完的布灰里面寻找缕线,真是可笑的事意思是说,总体的布烧完后,缕线也同时灰飞烟灭,也因此,烧完了布之后,哪里还能找到缕线呢?同样,瑜伽师见到面前没有车的时候,哪里还会有一个车的支聚独立存在?,七相都无复何有 此有行者无所得 彼亦速入真实义 故如是许彼成立,颂曰: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讲记】如果这时观察到车了不可得,那么没有有支的缘故,支也同样没有自释】设作是念:车拆毁时,岂无轮等支聚可得云何可说无有支故支亦非有?,【讲记】如果这么想:比如把一辆车拆散的时候,车子当即消失,但拆过之后的轮子、引擎、车厢等一个个部件都存在。
为什么说没有有支的缘故,支就没有呢?意思是有支消失后,还剩下了支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自释】曰:此亦不然起是念者,是由先见与车相属,乃知轮等是车支分余不知者,唯见轮等,观待各自支分,自是有支由彼未见轮等与车相属,故亦不知是车支分讲记】中观师说:这种说法也不对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你先前见到了轮子等的支分跟总体的车关联,那时候你的第六意识才开始计执轮子等是车的一个部分 比方说,你先前见到一个男人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你称他是“小宝的爸爸”,后来他的儿子——小宝已经死了,其实他这时已经不成为爸爸了,但你还有名言的习气,还保持那种记忆,所以再提到他时,还会说是“小宝的爸爸”又比如一个公司的王老板,先前他拥有这个公司的时候,你称他为“王老板”,后来公司倒台了,他不再是老板了,而你还会用前面的名字,称他为“王老板”与此相同,当车拆散后,其实轮子等已经不成为车的支分,然而你还保存着那种记忆,说它是车的一部分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自释】曰:此亦不然起是念者,是由先见与车相属,乃知轮等是车支分余不知者,唯见轮等,观待各自支分,自是有支由彼未见轮等与车相属,故亦不知是车支分讲记】其他不知道轮子等跟车相关联的人,只是见到一个单独的轮子、引擎等,就会认为当下看到的轮子,观待它自己的支分称为有支。
由于他们没见到轮子等跟车相关联,所以就不知道它是车的支分 意思就是,对这些人而言,眼前只是一个轮子的相,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整体,可以观待自己的辐条、轮轴、轮的外圈等,称为有支比如一个原始部落的人,从没见过车,当他看到轮子时,不会认为这是车的一部分,只会认为这是个圆圈,在他眼中这根本不是车的支分其实,就当下眼前的显现来说,轮子只呈现为一个有支的相,而不是支分的相 总之,对这些人来说,从没见过轮子等跟车关联的缘故,就不知道这是一辆车的支分,只有对车非常熟悉的人,才知道这是一个轮子,而且是“奔驰”牌车的轮胎等等若时其车且非有 有支无故支亦无,【自释】复次,当依此喻了知彼义颂曰: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讲记】进一步,以譬喻来了知这个意义 颂文说:就像用火把车子(有支)烧完以后,车的所有支分也一定被同时烧完,而不会单独留下同样,以了达无所得的智慧破除有支车时,支分也必定同时被破除 像前面说的,支与有支紧密相连,谁也脱不开谁,有则俱有,无则俱无一旦有支彻底没有了,支也必定丝毫不剩;存在的时候,也必然是两个法同时构成关系比如一对男女,他们之间夫妻的名义,必定要同时存在也就是观待于“夫”才叫做“妻”,观待于“妻”才能叫“夫”。
不会说那个男人已经没有了“夫”的名义,不再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但女人仍然留有“妻”的名义,还称为这个男人的妻子比如说,他们只要一离婚,那肯定是两个人同时舍离夫妻的名义,也就是男人没有了丈夫的名义,女人的妻子名义也同时没有了就像这样,支分和有支是彼此观待而有,绝不可能脱离一者有另一者独存所以,有支一旦失坏,支也就同时没有了,或者说总体一消失,所谓的部分也就随之不成立了自释】喻如火烧有支之车,彼诸支分一定烧毁如是以观察木互相摩擦,发生无所得之慧火,烧毁车时,则成为慧火燃料之支分亦皆烧毁不能独存讲记】譬喻是,就像火已经烧毁了整个有支——车子,那它的支分也必定同时被烧毁就像这样,用能观察的心,去观察所要观察的支和有支的关系时,就像两木互相摩擦会出火一样,透过这种观察,就会出现了知无所得的智慧有支的车已经被这种智慧火烧毁时,那么,车的支分此时也成了智慧火的燃料,意思是必定同时被破除而不会单独留下 也就是说,没有发起了知无所得的智慧时,会感觉面前有一辆实有的车一旦出现无所得的观察智慧,这时面前的一辆车就没有了不仅现证的时候一无所有,现在以理观察时,车也丝毫不可得既然车在它显现的当处本来一无所有,那与之关联的支分也决定不会有它的自性存在。
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自释】如为不坏世俗谛故,诸瑜伽师速能悟入真实义故,观察车义立为假有讲记】就像为了不坏世俗谛,以及诸瑜伽师迅速悟入真实义,有这两个必要的缘故,需要观察车的涵义而把它立为假有 这就要知道,“假有”二字能起很大作用一方面,这样安立不会失坏世俗谛也就是世俗中一切法都能以假有的方式安立,可以立此有、彼有,什么都可以立既然立了各种名言,那当然不坏世俗谛另一方面,透过“假有”二字,你会很快悟入真实义因为,当你了解到心前的一切根、境、识等显现,都只是假有或虚相时,你就会明白真实中诸法了不可得 就好像大家心里都会安立梦境是假有那样虽然梦中有身体,有器世界,有各种的人、事、物等等,但观察梦境义时,必然要把这一切立为假有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自释】如为不坏世俗谛故,诸瑜伽师速能悟入真实义故,观察车义立为假有讲记】这样安立有两种作用:一、不失坏梦中的义意思是观待于梦,里面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显现由于是以假有的方式安立,所以梦里的人、事等千差万别的法都能安立,观待这个安立此,观待那个安立彼等等,全都可以但如果你说必须是实有才能安立,那梦里的一切就都不能说了,因为真实中确实不可得,没有了立名的方式,也就失坏了梦中的义。
二、能启发觉悟听到“假有”二字,就明白梦里一切全是虚假的所以,有人听到“人生如梦”就能放下,然后出离红尘就是因为已经悟到了“假有”的涵义就像黄粱一梦,卢生在梦里过了几十年的生活,醒来知道祸福成败都只是一场梦,结果就放下功名,发心学道因为他知道梦是假的,又悟到世间就是一场幻梦,一切显现都只是瞥尔的假相,终究捞不到什么,这样就能放下如车烧尽支亦毁 慧烧有支更无支,颂曰:如是世间所共许 依止蕴界及六处亦许我为能取者,【讲记】像这样,按照世间的共同承许,依止于五蕴、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以及六处等,也承许“我”是能取者,五蕴等是“我”所取的法 像前面说的,当你了解了车的假有义,或者车假名安立的方式后,也就知道“我”是怎么假名安立的那就是真实中得不到“我”,但在世俗中可以立各种“我”的假名比如,世俗中依于五蕴所作的事情等,可以给它取相关的名字,像是凡夫、圣者,作者、受者,演员、观众,老师、学生,父母、儿女等总之,依于五蕴所作的事,表现出的状况、现象等,可以立千差万别的名字或者根据分位,也可以立相关的名称比如他叫资粮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见道位的菩萨、修道位的菩萨、无学位的佛,或者他是声闻、缘觉等等。
自释】如依轮等假立名车,轮等为所取,车为能取如是于世俗谛中,为不断灭世间名言故,亦许我是取者,如车五蕴、六界、六处,是我之所取以依蕴等假立我故如轮等为车之所取,如是蕴等亦是我之所取讲记】这里是讲安立“我”为取者的方式 就像依着轮子等支分的积聚,而假立称为车在这个立名为“车”的现象上,能够取到轮子、引擎等,所以轮子、引擎等是所取,车是能取同样,在世俗谛中,为了不断灭世间名言的缘故,也称呼“我”是能取者,就像车一样在“我”上面能取到色、受、想、行、识五蕴,以及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六处,这些法都是“我”所取到的法,而“我”就称为能取者如是世间所共许 依止蕴界及六处亦许我为能取者,【自释】如于世间名言,安立所取与取者之建立,如是业与作者之建立,亦当如车而许颂曰:所取为业此作者 蕴等所取安立为业,我即安立为作者讲记】就像前面在世间名言中,安立所取和能取者的建立方式那样,同样,也可以安立业和作者,这也应当如同安立车那样来承许 颂文说:安立所取的五蕴等为作业,“我”为它们的作者 就像在车上能取到它所作的事情,比如轮子能行驶、车厢能运载等,因此称呼车为作者,也就是能做这些事情的法,这些行驶等称为车的作业。
同样,由于在“我”上面能取到色、受、想、行、识等的作业,也就是在假名为“我”的法上,会有各种的行相,像是起心动念、感受、行为等,以及色法上的各种生理运动等所以,安立“我”为作者,也就是能做这些色、心等事的法,五蕴等称为“我”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