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524177 上传时间:2018-09-02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劳动争议仲裁相关知识介绍,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劳资争议”,一般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执行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过程中,就劳动的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不同于民事争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并不是处于平等主体的地位,双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也称作“公断”,是指争议双方在同一问题上无法取得一致时,由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居中作出裁决的活动。仲裁主要分为对经济纠纷的经济仲裁和对劳动争议的劳动仲裁。,什么是仲裁,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对劳动争议在事实上作出判断、在权利义务上作出裁决的

2、一种法律制度。,什么是劳动争议仲裁,最早对此进行立法规制的国家是英国,其早在1924年即制定了有关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的专门法规。 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萌芽于1933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一、劳动仲裁制度的发展概要,新中国成立后,劳动部制定并颁布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工作规则和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办法,初步建立起了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1955年7月,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断。直至到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才使得中断了23年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得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发生争议调解 仲裁诉讼,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

3、序,经调解组织 有两种结果 1、调解成功 制作调解协议书 2、调解不成 申请劳动仲裁,两种基本程序处理结果的效力,(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调解组织,调解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形式之一,为了使调解员能够准确了解发生争议的事实情况和争议的矛盾焦点,便于解决矛盾,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调解,需要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让调解员知道自己的请求和理由。根据本法规定,当事人申请调解既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也可以采取口头形式。,申请劳动争议调解申请的形式,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

4、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体现了劳动关系的三方原则。 所谓劳动关系三方原则是指政府(通常以劳动行政部门为代表)、雇主组织和工会组织通过一定的协作机制共同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重要问题的原则。,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第十九条同时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

5、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第二十二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合格的仲裁案件当事人,1仲裁时效为一年 2仲裁时效的计算。根据本法规定,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的起算,以权利人的权利客观上受到了侵害、且主观上已知晓权利被侵害的事实为构成要件。权利人主观上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而事实上其权利并未受到侵害的,不能使仲裁时效期间开始计算。,申请仲裁的时效,仲裁时效的中断,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

6、已经经过的仲裁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计算仲裁时效期间。 仲裁时效的中止,是指在仲裁时效进行中的某一阶段,因发生法定事由致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停计算仲裁时效,待阻碍时效进行的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仲裁时效期间的计算。,仲裁时效的中断、中止,第二十八条 申请人申请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并按照被申请人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二)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书写仲裁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

7、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仲裁申请书的规定,第二十九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者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申请的受理和不予受理,根据本法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书副本,目的在于使被申请人能了解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以便及时提出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申请人是口头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

8、仲裁委员会也应在五日内将口述笔录的复制本发送被申请人,或者口头将申请人申请的内容通知被告。向被申请人送达仲裁申请书副本的期限从立案之次日起计算,仲裁申请书副本的送达,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仲裁答辩是仲裁案件的被申请人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就申请人在仲裁申请书中提出的仲裁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所作出的答复与反驳。,仲裁答辩书的提供,第三十一条是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实行仲裁庭制的规定 第三十二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通知当事人仲裁庭组成情况的规定,组庭及向当事人通知组庭情况,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 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

9、,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开庭通知与延期开庭,开庭审理,是指在当事人和其他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诉讼活动。,开庭,第三十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视为撤回仲裁裁决和缺席裁决,申请人宣读申请书 被申请人答辩 举证质证 庭审辩论 辩论小结 征询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解 闭庭,简要

10、介绍一下庭审过程,第四十三条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时,其中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就该部分先行裁决。,仲裁审理时限,调解仲裁法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一方面是一种审理活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结案方式。通过仲裁调解形式解决纠纷,既有利于增强当事人之间的团结,减少当事人之间的隔阂,防止矛盾的激化;同时也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和提高

11、办案效率,避免仲裁案件的拖延解决,从而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仲裁效率。,调解和调解书,第四十五条 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作出裁决,第四十六条 仲裁书应当载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裁决书,撤诉 调解结案 裁决结案 终止审理结案,结案及结案的方式,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终局裁决,劳动者 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论 用人单位 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 裁裁决,一裁终局的救济途径,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执行。,生效调解书、裁决书的执行,第五十三条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技巧,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