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16493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4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深莞惠一体化——长三角考察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推动“深莞惠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长三角实地考察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深莞惠一体化,拓展发展空间,落实市委市政府 2010 年重大调研课题(深办发 20102号)工作要求,考察组于 2010年 8 月 3 日6 日赴上海、苏州、杭州三地调研,考察学习城市群一体化的先进经验。考察组一行与当地政府及各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座谈,其中上海市发改委地区处、规划处,市京信委、市合作交流办、市建设交通委,苏州市政府办公室,经信委、市政府研究室、发改委、商务局、苏净集团、金龙客车,浙江省政府办公厅、经信委、发改委、国土厅、政研室、环保厅、金融办等部门领导参加出席会议,并就一体化过程的做法和障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现将有关情

2、况汇报如下:一、长三角一体化基本情况2008 年 9 月 7 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明确指出:“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对长三角经济区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自此跃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图 1 长三角区位图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了16 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长江三角

3、洲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 ,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 35 个城市,有 10 个在长三角,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占了近一半(49 个) ,前 10 强中长三角则占到了8 席,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活力十足。这里聚集着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 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数千家巨型企业。世界500 强企业有400 多家在此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值已超过1500 亿美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 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同时还是全国人口聚集能力最强的区域。表 1

4、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时间事件意义 1982 国务院发出通知 , 决定成立上海 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概念雏形1983 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为上 海经济区领导机构,直属国务院, 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代管促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解决条 块矛盾,依托大中城市,协调条条块 块,形成合理经济区和经济网路 1983 上海经济规划工作会议召开,决定 建立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制度形成交流座谈平台1984 上海经济区省(市)长会议在上海 召开,安徽省首次作为经济区成员 参加会议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与共同开发, 为中央对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建 议。 1984 成立太湖流域管理局统一解决沪苏浙的水利纠纷

5、1985 中央、国务院批转长江、珠江三 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 议纪要长三角正式辟为经济开发区1990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上海浦 东的重大决策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的发展1992 第一届长三角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 召开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 动 1997 长三角经济协调会成立进入高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 阶段 1998 长三角商贸发展研讨会召开为长三角商贸合作理清了思路 1998 上海出台驻兵的“国内合作24 条” 即关于进一步服务全国、扩大对 内外开放若干政策意见内部协作环境空前改善,区域内资 源、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的生产 要素得到了优化配置 2004 经济协调

6、会五次会议,将经协会有 每 2 年召开 1 次改为每 1 年召开 1 次合作交流平台得到实际的拓展2004 沪浙苏主要领导在上海市启动定期 磋商机制建立完善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 保障 区域经济健康合作与发展 2005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 网规划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得到强力保障2010 上海世博会盛大举行加速各个层次区域一体化进程二、长三角一体化顺利发展的原因剖析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其合作的内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交通、人才、市场、产业、政策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形成 “三级运作”合作机制。三级

7、运作包括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决策层即“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主要是决定长三角区域合作方向、原则、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协调层即由常务副省市长牵头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的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 执行层即“联席会议办公室” 和 “重点合作专题组”,以及“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合作组”,具体负责在各个领域和城市间开展合作。这一机制的建立, 提升了区域合作的功能和效率, 为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入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二)五个一体化交通一体化是指长三角政府共同规划,在未来 5 年内,把长三角 15 座中心城市、 55 座中等城

8、市、 1446 个小城镇全部纳入“ 3小时都市圈 ” 。尽快建立以公汽、地铁、轻轨为主的大城市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减少对汽车的需求以形成高效率、高强度、高密度、清洁的城市空间。尽快建设沪通(上海南通)大通道、杭州湾大通道,打通上海宁波的快捷通道。人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整合实现突破。长三角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 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 ,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签署了关于建立长江三角洲紧缺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书 。15 个城市的人事部门还在专业技术职务、异地人才服务、博士后工作合作、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务员互派等6 个制度层面开展合作。市场一体化是区

9、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标志。它包括商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 产权市场一体化、 信用市场一体化等。目前,长三角已建立起了一批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金融、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形成了一批年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商品市场。据统计,在全国十大生产资料市场中,长三角就有6 个,其中包括华东不锈钢中心批发市场、上海宝山钢材交易市场、宁波开发区生产资料综合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原料市场等。政策一体化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 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则主要体现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按照“ 一个发展极(上海),两个支撑点(南京、杭州) ,五条发展轴(沪宁、沪杭、杭甬、宁通、宁

10、杭)” 的基本格局展开。各市在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长三角各个城市已建立了一批自己的优势行业和特色,如上海以金融、证券、信息为代表的高层次服务业、以信息、汽车、电子、生物工程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南京的石化、 电子业,杭州的轻纺、旅游业,宁波的石化,舟山的海水捕捞和养殖都具有相当规模。(三)以 2010 上海世博为契机,推进一体化的发展上海世博会成为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巨大引擎,推动上海及其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股强劲力量,促进上海都市圈跻身于世界第六大城市都市圈。 据预测,上海世博会的海内外参观者中,将有 75% 会顺道去周边省市,尤其是长三角的苏浙地

11、区一游。在城际交通路网建设方面,筹办世博会这几年中, 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已大大提速,成为了“ 共办世博,共享世博 ” 的一个生动案例,一个国际级“ 大都市圈 ” 的交通形态已初见雏形。2009年 12 月 31 日,连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浙江嘉兴、湖州、杭州的 S32申嘉湖高速公路通车;2010 年 1 月 1 日,G60沪昆高速公路上海莘松段主线扩建为高架双向6 至 8 车道; 2010 年 3 月 13日,上海连接江苏的第四条高速公路S26沪常高速正式投用 世博会前夕,上海与苏浙两省对接的高速公路总数达到了8 处48 条车道,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76 公里,比 2008 年增长了 20%

12、 。今年 7 月 1 日,时速达 350 公里的沪宁、 沪杭高速铁路也将开始运营,届时从上海到杭州的车程将缩短到不足40 分钟,上海到南京也仅需 1 个小时,长三角同城效应将更为明显。借助于世博会, 长三角文化旅游和商贸消费的市场空间也被进一步打开。 世博期间 7000 万人次参观者中将有6000 万人次需要住宿, 2000 多万人次会在长三角区域停留,苏浙两地旅游部门拿出了 10 万间客房作为世博住宿“ 后援 ” ,优先保证世博游客的住宿需求;长三角25 个城市旅游部门首次合作共同研发区域旅游产品,推出了长三角世博主题体验之旅10 组精品线路;从4 月上旬开始,长三角各城市在上海举办接轨世博

13、的各项旅游推介活动,大大小小累积已不下20 余场。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医保、工商等基础领域的网络建设和制度衔接也正在提速,比如公交卡异地使用、 异地医保联网、 长三角工商企业互动等。 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今在上海给昆山花桥的一些企业打电话已经不用再拨区号。这说明,上海的电话线网已在花桥“ 落地” 。在世博会期间,长三角城市之间将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未来将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此外,上海世博会的举办, 还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扩大就业,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建设和发展。现在长三角出现的跨区域“ 共建园区 ” 就是一种好的方式, 它为较发达地区

14、腾出了产业升级改造的空间,同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四)成立专题研究、项目研究、理论研究等机构成立 10 大重点专题组: 交通专题组、 能源专题组、 信息专题组、科技专题组、环保专题组、信用专题组、社保专题组、金融专题组、涉外服务专题组、工商管理专题组。各专题组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其中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和规划的对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专题组是政府内部的还是外部的?成立城市经济合作组, 联合开展了世博主题体验之旅、长三角研究中心、医保、金融、会展等专题合作。成立了长三角城市合作( 复旦大学 ) 研究中心,初步建立了

15、长三角 1 6 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层面的空间数据库,开通了中心网站,将定期发布研究成果和城市合作信息等。成立长三角合作经济协调会,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在长三角区域协调体制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探索功能,它坚持以城市合作为特色, 深刻体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理念。据中山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 以 1990年至 2002年间的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由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成立、运行,地方分割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阻碍作用下降了457。有专家根据这个结论作最保守的推断,这一数据在目前起码已超过了50。可见,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已显示了巨大的作用。三、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面临的问题长三角目前仍旧是一种以行政区经济为主

16、体的发展模式,长三角城市间的战略联盟目前还没有达成,很多基础设施还处于分割状态,尚未形成行业布局协调、经济能量集聚、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范型。在一体化进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一时还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调研发现长三角的集中问题主要是:行政壁垒,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恶性竞争;核心城市,一条腿短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上述的种种矛盾,造成长三角机场建设问题、港口建设共享问题、港口建设归属与利益分成问题的种种影响。二、 经验启示(一)构建政府三级运作机制,建立常设机构推进合作评述上海的三级运作机制带来的好处后,给建议:仿效上海构建政府层面的三级运作机制,形成了“高层领导沟通协商、座谈会明确任务 、联络组综合协商、专题组推进落实”的省( 市)级政府合作机制。目前,深莞惠组织架构有待完善,缺乏常设机构专职推进三市合作,三市联席会议仅仅见见面,碰碰杯,散会的程序。东莞市委党校副校长赵卫华就建议学习欧盟的一些做法,加你实体性三市或作推进机构, 比如在党政联席会议之下建立三市推荐合作的常设机构。 让人为没有这样的机构,合作项目很难落实 。常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