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10558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习题本已经校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5 杜甫诗三首一、过关检测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万壑(ha)渚(zh)清萧(xi o)条环珮( pai )B.潦(li o)倒千载(z i )凋(di o)零露( l )水C.霜鬓(b ng)青冢(zh ng)单(ch n)于荆(j ng)门D.朔(s)漠省(x ng)识嗟(ji )尔暮砧(zh n)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3. 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

2、使草木凋落衰败。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纷纷。C.一去紫台连朔漠去:离开。D.江间波浪兼天涌兼天:连天。4. 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 / 天高 / 猿/ 啸哀B.无边 / 落木 / 萧萧 / 下C.百年 / 多病 / 独登 / 台D.潦倒 / 新停 / 浊酒 / 杯5. 文学常识填空。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作品集有。6. 下列对秋兴八首 (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

3、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2 7. 下面对咏怀古迹 (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

4、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8. 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5、。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9. 请举例分析秋兴八首(其一)中景与情的关系。答:10. “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11. 名句默写:江间波浪兼天涌,_ _ _,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_ 一去紫台连朔漠,_ _ ,环珮空归月夜魂。_ ,不尽长江滚

6、滚来。3 二、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 题。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

7、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 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 “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中衔之

8、。一日,欲杀甫,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 泝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 人皆怜之。(选自唐才子传 卷第二)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河西尉,不拜拜:任职B.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故事:旧业C.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鼓吹:宣扬D.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因:因此4 13. 下列各句,不能分别表现杜甫“放旷不自检”

9、和“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汙”的一组是()A.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B.甫见之,或时不巾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亡走凤翔C.擢河西尉,不拜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D.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1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玄宗看了杜甫的赋颂后,觉得他很有才能,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先提拔他为河西县尉,后又改派他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B.杜甫担任左拾遗官职时,为平民时的朋友房获罪琯获罪罢相说情,唐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C.安禄山叛乱时,杜甫避乱,寄住鄜州的家长年生活艰难,

10、年幼的孩子甚至要饿死;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栗为生;流落剑南,建草堂居住。D.杜甫在成都受世交节度使严武的优待,但他性格急躁,对严武傲慢放肆,使严武心中怀恨,甚至想杀掉杜甫;后出川流落沅、湘,在飘泊中去逝。15. 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选择一首你体会最深的,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对偶、布局谋篇、练字炼句等,做一些比较分析。5 杜甫诗三首1.A(B“潦倒”的“潦”应读“li o” , “千载”的“载”应读“z i ” 。C “霜鬓”的“鬓”应读“ b n” 。 D “朔漠”的“朔”应读“shu”。 )2.D( A “协迫”的“协”应为“胁”。B“鞠躬尽悴”的“悴”

11、应为“瘁”。C “要言不繁”的“繁”应为“烦” 。 )3.B( “萧萧”应为“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4.C(应为“百年/ 多病 / 独/登台”, “独”应单读, “登台”是一个词连贯起来。)5. 子美少陵野老诗史诗圣杜工部集6.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7.B(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谴责统治阶级的,因此不可能有歌颂之意。哪怕是对王昭君的。)8.C( “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不对。) 9.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

12、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既生动的表现出了其“兼天涌”, “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10. 不同意。其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昭君之奇美。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11.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白帝城高急暮砧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无边落木萧萧下12.D(因:于是。 )13.C(C项中,的“擢河西尉,不拜”并非“放旷不自检”的表现,写杜甫家乡被敌占领,家里生活艰难,也不属“挺节无所汙”的表现。)14.B ( “宰相张镐也赞同以杜甫抵罪”理解有误,张镐实为杜甫开脱罪责。)15.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