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08739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庆澜的《家庭教育》(精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长亲撰的家庭教育专著朱庆澜的家庭教育古今中外,著书立说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都是文人学者,可在我国民国初年,有一部名为家庭教育的专著,却是出自当时一位省长之手,那就是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先生。朱庆澜是行伍出身,肩负一省之行政重任,为什么要亲自撰写家庭教育著作呢?他在该书的“前言” 中说, “中国本是极大极强的国,因何变成这样全无出色的地位?并非国不好,实在是人不好。天生人人都是好的,所以不好的缘故,都由于自小未曾受过好的教育。照此看来,要把中国变强,非把中国的小孩好好教育起来,中国永无翻身的日子。我做广东的省长,就是广东一家的家长,家家的小孩,做省长都应该帮着教育。只是地方太大,功夫来不及。因此

2、,编写了一本家庭教育的白话(文),由我捐廉印刷出来,分与大众。大众看了这本书,就同对着省长说家常话一样。人人能照这本书教育子弟,能替国家养成好人民, 是国家的大福气,能在家里教成好儿子,就是各家的大福气了。 ”这就是朱庆澜撰写、出版该书的初衷。家庭教育一书是用白话文写成。文字通俗易懂,语言主动流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有根强的可读性。关于家庭教育的八个原则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朱庆澜认为,“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是父母的以身作则。他说:“无论什么教育,教育人(即教育者)都要将自己身子做个样子与学生看。不能只凭一个口,随便说个道理,学生就会信的。 ”他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比,指出家长的以身

3、作则尤为重要。他说: “不过学堂的先生,不是终日同学生在一处的。比如教学生不要吃烟,督着学生的时候,先生自然不吃。背开学生的时候,论理自然也不该吃,只是学生不在面前,先生偶尔吃两口烟,学生还不晓得,还不要紧”。在家庭里,情况就不同了:“一天到晚, (父母)同儿女在一处,举一动,儿女都把你监管着的。比如,教儿女不要吃烟,父母断断不可吃烟。如果父母吃了烟,不但叫儿女疑心。烟是吃得的, 父母叫我不要吃,是骗我的, 从此就不信父母的话,并且觉得烟 (既) 是吃不得的,父母何以要吃?一面又生出一个看不起父母的心。有了这个心,一天一天就会做出不服父母,不孝父母的事。 ”在这里,朱庆澜注意到家庭教育的一个重

4、要特点是:父母和子女天天朝夕相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子女的“监督”,其言行举止难以完全回避子女。因此,朱庆澜告诫说: “做父母的,要禁止儿女不要做那样事,总要自己不去做;要教儿女做那样事,总要自己先去做。 ” 那就是说, 父母要处处、 时时、事事以身作则,“样样都要自己先做样子”。他认为, 这是家庭教育的 “根本法”,非常重要, 决定家庭教育工作的成败。他特别强调指出:“根本法子一错,什么(别的)教法都是无效的。”朱庆澜的这种说法是很深刻的。教育定要跟着小孩的程度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心理特点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要教育好儿童:必须使教育工作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朱

5、庆澜提出的“教育定要跟着小孩的程度”,就是这个意思。他形象地比喻说: “教人的(即教育者) ,不跟着教的人(即受教育者)的程度走,好似主人请个吃素的客,却是预备了一桌燕菜烧烤,主人只管费了事,客却没有地方下箸”这个比喻十分贴切。教育孩子,脱离实际,徒劳无益。朱庆澜针对当时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指出存在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不望小孩好,长到七八岁,也不教他认字,也不送进学堂。这种父母害小孩子不用说了。” 教育工作落后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该教的却迟迟不教, 自然会阻碍儿童心理发展,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偏向是:“太望小孩好, 三四岁刚能说话,就教他认字。今天认得五个,明天又

6、想加到十个,小孩子一认不得,就一顿打骂。在这种父母心里恨不得小孩一阵就变成个孔圣人!”这后一种偏向是教育工作超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实际能力,更是事与愿违, 有害无益。朱庆澜着重分析了这后一种偏向的危害。他说: “哪知道小孩的脑筋,是跟着年纪来的。年纪太小,脑筋没长到,笨孩子你就是打死他,也是无益。聪明的孩子,也有三四岁就能认字的,却禁不住(承受不了)今天加几个(字),明天加几个(字) ,加得他担不住, 再一顿打骂, 就是孩子有点聪明,也被父母打塞 (蒙) 了。 ”他指出: “许多小孩,小时候极聪明,大了却一天笨过一天,都是父母同老师把他的聪明提前用得太早、用得太尽的缘故。”这个分析是很有道

7、理的。为进一步说明教育工作超越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的危害,朱庆澜又举例说:“千里马能走千里,是说腿力长足了的时候。如果马驹子的时候,你就强(迫)着他,今天走二百(里) ,明天走三百(里) ,是个好马驹,小时候也可以勉强对付。却是腿力没有长足, 提前用得太早, 用得太尽, 等到长大该走一千里的时候,却连一百里也走不得了。这不是马的错,却是骑马的造孽!”这个比喻贴切,分析也深刻。朱庆澜还分析了这种不正确做法的思想根源。他指出:如果教儿子太着急,这个意思,一半是望儿子好,一半也有个要儿子替我挣个名誉的心。想到将来(扬名显亲) , 已算是私心。 如果因为想挣自己的名誉,就不顾儿子的死活,不管他年纪到

8、了未有,聪明长够了未有,一味硬逼着往前进,或是把儿子聪明弄塞, 或是把身体弄坏,那就是做父母的害了好孩子。”这番话很中肯, 于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值得家长深思。“教育定要跟着小孩的程度”,从教育学理论看,实际上就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此, 朱庆澜具体地阐述了这个原则的要求。他说: “孩子话尚说得不清楚,不可太忙教他认字。他有认十个字的力量(能力),只教他认五个,不仅不要用尽他的力量,并且替他留点余地,叫他心里舒服。教一回不懂得,耐着心再教。不但打骂不得,并且要用好话安慰他,叫他勿着急,或是歇一回,他脑力回过来,再教再认。”朱庆澜提出的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教育原则,反映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墨

9、子说: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孟子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认为,“揠苗助长” ,操之过急,违背规律, “非徒无益, 而又害之”。明朝王阳明说:“与人论学, 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分限所及。若这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这里所说的 “分限”,即是儿童的心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王阳明指出: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上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 而有自得之美。 ”朱庆澜的教育观点和古人的观点完全一致,也符合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注

10、意“家庭气象的教育”所谓“家庭气象的教育”,就是指家庭环境、风气的影响。他说: “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 ”他认为家庭成员自身的行为,家庭风气,比说教影响作用还要大,还要深刻。 他说: “父母哪怕天天教小孩和气,如果家里 (风气) 是个乖张 (不讲情理) 的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乖张的脾气;哪怕天天教小孩勤谨,如果家里(风气)是个懒惰的样子,小孩一定变成懒惰的脾气。 ”他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针对当时中国多数家庭是大家庭,成员序列多,构成复杂这一实际,朱庆澜指出:要形成

11、良好的“家庭气象”, “不但做父母的平日要小心检查,不可做成坏样子给小孩学。凡是做伯伯、 叔叔、伯娘、婶娘的,也要帮着做成一个好样子才得。如果父母极和气极勤谨,伯伯、叔叔、伯娘、婶娘却是极乖张,极懒惰,小孩的脾气学坏事极容易,学好事极难,不知不觉也会离开父母的好样子,去学那伯伯、叔叔的坏样子了。 ”这种说法是很实际的。因此,朱庆澜认为要搞好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首先把整个家庭治理好。他说:“家庭教育的担子,不但在做父母的身上。做父母的想教成个小孩子,先要把一家子的弟兄妯娌人人都劝好教好,完完全全做成个好家庭的样子,小孩才会好的。说到此处,就要知道治家是第一层功夫,教儿子还是第二层功夫呢。”这种“

12、教子必先治家”的思想是我国的传统 , 值得继承发。父母要共同教育子女朱庆澜提出:“父母要分担教育,不要叫小孩分个亲疏轻重。”这是要求父母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他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教育原则,是有针对性的。 他说: “人家里的小孩,多半亲热母亲,疏远父亲,看重父亲,看轻母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他认为:“都是做父亲的,单管教儿子,所以叫儿子看重父亲,一面却生个怕父亲的意思,不知不觉同父亲疏远起来。做母亲的,单管养儿子,所以叫儿子亲热母亲,一面却生个撒娇的意思,不知不觉看轻了母亲。 ”朱庆澜特别指出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两种错误做法及其后果:一是母亲只养不教,父亲只教不养。 他说: “做母亲的

13、, 不知道我也该教管儿子, 遇见小孩胡闹, 不去禁止他, 却是吓他说父亲来了,硬把管儿子的事, 归给父亲。小孩子不懂得,以为母亲不能管我,一面看父亲同老鼠见猫子一样,一面看母亲不过同个奶娘一样。做父亲的,又不知我也该养儿子,一天同儿子离远,除了碰见儿子不好,骂一顿打一顿之外,全不用心去爱他,因此,小孩觉得爱我的只有母亲,自然同父亲疏远起来。”二是母亲和父亲互相拆台。他说: “还有一种不懂事的母亲。不知道儿子已经同父亲疏远了,偏要说父亲怎么厉害,怎么要打你骂你,又帮助儿子隐瞒父亲,想叫儿子亲热自己,哪知道儿子越疏远父亲,越看轻母亲了。那不懂事的父亲,不知道儿子已经看轻母亲,偏要当着儿子,骂他母亲

14、,想叫儿子看重自己,哪知道儿子越看不起母亲,越同父亲疏远了。父母这样教法,活活把个好孩子教成一个极胆大、既不孝父又不孝母的人。”为了避免出现子女对父母态度轻重亲疏的问题,做到互相配合,共同教育好子女,朱庆澜要求:“做父亲的,一面教儿子,一面也要养儿子;做母亲的,一面养儿子,一面也要教儿子。父亲要叫儿子尊重母亲,母亲要教儿子亲热父亲。父母同时去教,小孩知道做了坏事,无地可以躲藏,无人可以保护,自然不敢做坏事,父母同时去养,小孩知道父母都是我的大恩人,自然不会亲热这面,疏远那面,自然变成个孝顺儿子。”朱庆澜提出父母共同教育子女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家庭教育来说,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中国过去的家庭普遍盛

15、行封建家长制,实行男尊女卑。对于子女来说,父亲权力极大,只讲严厉;母亲地位低下,只讲宽容。即所谓“父严母慈”是也。这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至使子女对父母有亲疏轻重之分,教育效果不佳,也是必然的。至今还有父母认为“父严母慈”或“母严父慈”,一个“唱红脸” ,一个“唱白脸” ,这是教育子女成功的“秘诀”。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往往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正确的态度是:父母双方对子女都要有严有慈,严慈集于一身,每个家长都要做严明而慈祥的人。这正是朱庆澜所主张的。划清界限掌握分寸做父母的,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既活泼又有规矩的人。但真正能做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庆澜认为, 许多父母都分不清活泼同放肆、

16、规矩与呆板的界限: “活泼好像就是放肆, 规矩好像就是呆板” 。一教孩子活泼,“就无论何事都听他自由”;一教他守规矩, “就无论何事都不准他自由”。 这是家庭教育中常常出现的两种偏向。” 其实,活泼同放肆,规矩同呆板,二者大有区别。朱庆澜说:“有规矩的自由叫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他的这种分法是科学的,因为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他运用比喻进一步解释说: “比如牧牛场, 周围把铁栅拦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他;如果跳出栅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里,也不准他吃草饮水,也不准他东奔西跑,定要把个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他说: “教小孩的意思也同牧牛差不多。”这个比喻是比较贴切的,所说明的道理很深刻,耐人寻味。具体到家庭教育实践,他又举例进一步阐述划分界限的问题。就拿“说话”这件事来说,“小孩爱如何说,听他如何说,这叫做活泼;因为听他随便说,就连粗话、横话、下流混帐话都不干涉他,如此就是放肆了;不准他说粗话、横话、下流混帐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