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508268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8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五第三四单元教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计划第1/6 课时年月日课题说“木叶”教学 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 悟力。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 “落叶”及“黄叶” ,进而把

2、握“木叶”的艺术特征。问 1:从概念上讲, “木叶”就是什么?讨论,明确:就是“树叶”。问 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 “落叶”、 “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

3、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结论: “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

4、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 ” ,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思考看书 思考 讨论分析思考讨论分析教学过程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

5、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思考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 “月亮” 意象的艺术特点。 (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考 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

6、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五、小结讨论讨论小结作 业 布 置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教 学 后 记课时计划第2、3/6 课时年月日课题咬文嚼字教学 目标1理

7、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重点同上难点目标 2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教学过程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 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 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 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 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三、课文分析 咬文

8、嚼字全文 8 段,17 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 8 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 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 明三层意思。 第二层 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 6 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 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 “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 制文字的意义, 非得了解文章的 “直指意义” 和“联想意义” 不可。 “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 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

9、 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 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 ,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 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 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 丰富” 。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 “这是点铁成金”。 第 7 段,承接 6 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 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 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 出现了“套 板反应”的尴尬局面。猜谜解题了解作 者分析课 文回答问 题分析教学过程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

10、不掉套板反应。 ” 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 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 “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 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 ,那些“省力”、 “惰性”的僵化 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 语言, 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 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 8 段, 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 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 惯”做到三个“不能” , “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

11、完美” ,水到渠 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 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 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四、小结分析完成练 习小结作 业 布 置完成小试卷上的习题教 学 后 记课时计

12、划第4、5/6 课时年月日课题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学 目标1培养缘事析理的习惯。2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重点同上难点目标 2 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讲授新课【范文揣摩】从孩子的照相说起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 冷清得他要死!”但是, 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 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

13、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 “这种爸爸,什么爸爸!?”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但那健康和活泼,有时却也使他吃亏,九一八事件后,就被同胞分析例 文教学过程误认为日本孩子,骂了好几回,还挨过一次打自然是并不重的。这里还要加一句说的听的,都不十分舒服的话:近一年多以来,这样的事情可是一次也没有了。中国和日本的小孩

14、子,穿的如果都是洋服,普通人实在是很难分辨的。但我们这里的有些人,却有一种错误的速断法: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然而奇怪,我曾在日本的照相馆里给他照过一张相,满脸顽皮,也真像日本孩子;后来又在中国的照相馆里照了一张相,相类的衣服,然而面貌很拘谨,驯良,是一个道地的中国孩子了。为了这事,我曾经想了一想。这不同的大原因,是在照相师的。他所指示的站或坐的姿势,两国的照相师先就不同,站定之后,他就瞪了眼睛,伺机摄取他以为最好的一刹那的相貌。孩子被摆在照相机的镜头之下,表情总是变化的,时而活泼,时而顽皮,时而驯良,时而拘谨,时而烦厌,时而疑

15、惧,时而无畏,时而疲劳照住了驯良和拘谨的一刹那的,是中国孩子相;照住了活泼或顽皮的一刹那的,就好像日本孩子相。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罢,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即使那老师是我们的仇敌罢,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我们这里要提出现分析例 文思考问 题讨论分析小结 堂上作 文在大家所不高兴说的日本来,他的会摹仿,少创造,是为中国的许多论者所鄙薄的,但是,只要看看他们的出版物和工业品,早非中国所及,就知道“

16、会摹仿”决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习这“会摹仿”的。 “会摹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么?否则,只不过是一个“恨恨而死”而已。从小事写起,由表及里地分析,由果而因地挖掘,辨明是非正误,讲的是大道理,很有启发意义。儿子的特点为什么?为什么说的听的都不舒服?同一个小孩在中国和日本照的相,迥乎不同。为什么?原因在于中国和日本照相师对“好孩子”的评价标准不同。对“驯良”的看法。中国人的“好孩子”标准:驯良听话好静。寻找原因。中国人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全文从自己小孩照相之小事谈到国人培养后代的大事。分析原因,指出正 误,提出希望。三、小结作 业 布 置续写一二段话,分析“洋名热”现象产生的原因。小议“洋名热”目前,一股“洋名热”正在我国悄悄地兴起,一些企业改头换面,为自己的产品取上洋名字, “奥尼” “奥丽丝”等标准洋名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也有一些热心的父母为子女取上“海伦”“杰克”之类的洋名。教 学 后 记课时计划第1/7 课时年月日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 目标1、了解论语和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