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地震中幸存的昌马石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烈地震中幸存的昌马石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烈地震中幸存的昌马石窟2011 年 04 月 01 日 09:0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字号 :T|T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转发昌马石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西风瘦马)昌马石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西风瘦马)昌马石窟位于甘肃玉门市玉门镇东南约60 公里。祁连山横枕于南,大板屏障于北,周围群山环抱,与外界仅一径相通。一般认为,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玉门昌马石窟。所以说,昌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 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
2、下窖山一带。昌马石窟属白垩纪泥岩层,石质松软,状如泥块。大坝石窟早年已圮,现存下窖窟11个,凿于峭壁之上。洞窟距地面约4.5 米,自南向北排列。分南、北、中三段,南北两端数窟遗物早已无存。 中段第 2、 第 4 窟保存比较完整。 形制相同, 均有中心柱, 似为早期开凿。第二窟开面方形,分前后二室;第四窟平面呈长方形。两窟保留着早期造象及宋初壁画。玉门下窖石窟位于甘肃玉门市昌马乡水峡村西面紧靠村庄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南北走向的约 50 米的山崖,山体南北长约500 米。昌马石窟,就坐落在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离地面约 25 米。从石窟向南到昌马乡政府约5 公里,从石窟向北到玉门镇及312 国道约
3、70公里。昌马石窟开凿于五代宋初,后历元明又有续凿和修复。原有石窟共计24 座,分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分布在昌马乡水峡村的上窖山和下窖山一带。1932 年 12 月 25 日 8 时 45 分,昌马盆地发生了一起震级为7.7 级的强烈地震,就在这次大地震中,昌马上窖石窟的12 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画、彩塑等各种文物被全部损毁。昌马下窟石窟的大多数洞窟也被这次大地震损毁,只有4 座洞窟幸存。昌马石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洞窟开凿形成上看,敦煌莫高窟、 安西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相似之处很多;从艺术价值上说, 其彩绘和彩塑的手法新颖,形象逼真, 风格色丽,大多数壁画入选 河西石窟图谱,从洞
4、窟的壁画和雕塑内容看,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当然在其中也渗透了较为浓厚的佛教思想。其艺术手法, 与敦煌及新疆等古丝绸之路的石窟艺术手法极为相似。有些已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也许是同时代或同类型的工匠所绘。1981 年,昌马石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揭秘麦积山石窟之谜 发布时间: 2011-05-20 作者:苏敏亘古不变的悬崖能留住什么?时间的堕落多么悲壮一只只幽深的眼眶盯着历史看见什么?彻悟什么? 多少奇异的事物从天而降单薄的栈道,你承受比大地更重的命运你的崩裂、塌陷和腐朽意味深长伊甸栈道位于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后秦时期, 是我国四大名窟之一。 在 16
5、00 余年的漫长岁月里, 聪明而勤劳的古人们克服种种困难, 依靠人力硬是在形如麦垛的麦积山崖上, 凿窟塑像不止 , 打造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 “东方雕塑博物馆“。一千余年来 , 麦积山遭到过风雨的侵袭、人为的破坏 ,历史上还经历过数次大地震, 包括 2008 年的 “5 12汶川大地震 “ 。 但是天灾与人祸并没有磨灭麦积山的光芒,至今它仍完好地保存着佛教窟龛194 个, 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 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是什么能够让它们屹立千年而不倒, 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 探寻 “东方微笑 “背后的秘密。唐朝时首遇大地震麦积山景区地处于我国东西中央造山带( 昆仑 - 祁连 - 秦岭)
6、 和南北中央构造带( 贺兰 - 川滇 ) 的交接复合部位 , 该位置又恰处于西秦岭- 松潘构造结的东北结点上。特殊的地质地貌, 既塑造了麦积山北雄南秀兼有的大地奇观 , 同时也埋下了地震灾害的隐忧。从石窟 “ 牛儿堂 “向西行 , 有一条长约 38米、 距地面高 80 余米的天桥栈道将麦积山东崖和西崖连接起来。天桥之下 , 东西崖之间 , 崖壁悬空垂立 ,洞窟皆无。原来在唐开元22 年( 公元 734 年), 秦陇发生强烈地震, 使麦积山崖面中部窟群及东崖上部大面积坍塌, 窟群自此被分裂为东西两崖。山峰脚下至今还残留着当年地震中被震落的巨大石块! 这应该算是麦积山石窟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了, 很
7、多珍贵的洞窟、塑像、壁画在山体的摇晃中跌落粉碎, 还原成了泥巴。这样的天灾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 导致香积如山、 僧侣过千的麦积山宗教气脉遭受毁灭性打击。大地震发生后 25 年, 诗圣杜甫来到麦积山,看到的是一个 “ 野寺残僧少 ,山园细路高 , 麝香眠石竹 , 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 , 悬崖置屋牢 “的苍凉景象 ! 杜甫的诗句苍凉 , 历史的烟雨苍凉。也就是这场地震, 使麦积山在大唐盛世时只开凿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石窟。接下来随着中国行政中心的南移和北上,作为长安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 关陇石窟 “的杰出代表 , 麦积山石窟浓妆艳抹的“ 主角 “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从此 , 麦积山石窟在蒙蒙烟
8、雨中销声匿迹了近千年。但就是在这次地震后不久, 民间匠人还是顺着残留的栈道 , 摇摇晃晃地攀上了牛儿堂, 并塑了一组天王踏牛的塑像。那塑像更像是一个避除震灾的祈祷。传说 ,天王脚踩的小牛犊是一头神牛, 力大无比 , 要是一动 , 就会发生地震 , 于是天王牢牢踏在牛背之上, 不让它乱动。“512“ 汶川地震时逃过一劫唐朝之后 , 似乎真是由于天王牢牢将神牛踩在脚下的原因, 麦积山在多次秦陇大地震中均平安无事1920 年, 宁夏海原发生死伤几十万人的特大震灾,波及天水。麦积山除上七佛阁倒塌两身泥塑菩萨外,其他石窟和塑像均安好如初。2008 年 5 月 12 日这一天 ,恰逢农历四月初八“ 佛诞日
9、 “, 栈道上游客熙熙攘攘。中午2 点 28 分, 大地像筛子一样摇晃 , 麦积山上的佛塔和白皮松随之摇晃, 栈道大幅度震颤。 这场地震 , 距汶川直线距离仅300 公里的天水市有上百万人受灾。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石门、仙人崖古建文物、 景区环道皆有损失, 但核心景区麦积山石窟除几件文物有不同损坏外, 山体、主要文物和当天游客均安然无恙。麦积山石窟抗震之谜麦积山石窟能在多次地震灾害中幸免遇难,仔细研究揣摩 , 有几方面的客观因素不容忽视。一是麦积山体上大下小, 崖面奇险。发生在唐开元22 年的那次大地震 , 将最险且有裂缝的中部崖面全部震塌 , 加上国家出资完成的加固工程, 使现有崖面和山体相对坚
10、固。二是石窟多为泥塑, 泥中夹杂了糯米、麻丝、料僵石等原料, 坚硬又极富柔韧性。塑像内部都有支架,下部和靠崖面部分都有连接架铆入石窟土层之中, 使塑像和窟体连成一体。同时近年来多数塑像都采取了支撑、绑系、粘贴等行之有效的防震措施, 使以泥塑为主的塑像受灾不大。三是窟内的较大佛像重心都很低,抗摇晃能力较强。第四点也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天水地区为51 2 汶川地震波及区 , 破坏烈度相对较轻。震后权威机构及时对石窟及栈道所做的旅游安全评估结果显示, 石窟和栈道坚固如初。独一无二的云梯栈道要说麦积山的千年历史, 不得不说说这里独一无二的云梯栈道, 它们是麦积山历史的见证者。麦积山石窟自开凿以来
11、, 就修建木质的云梯栈道, 以连接 “密如蜂房 “ 的窟龛。由于山体中部突出, 下部凹进, 上部收缩 , 故而中部以下栈道由下向上层层突出,成凌空穿云之势, 现奇绝惊心之景。今天的我们能够一个一个洞窟地登临观看, 全靠贴壁凌空搭建的这些云梯栈道。麦积山东崖西部和西崖东部洞窟密集,栈道多达12 层之多 , 被称为 “ 十二联架 “。 东西两崖之间有上下两层栈道通达 , 上层栈道惊险至极, 有“ 天桥 “之称。由天桥西端至下部的135 窟天堂洞 , 由几道 “之“ 字形的栈梯、栈桥回环连接 , 被称为 “云梯 “ 。木栈道按照秦汉以来的传统方法建造,均采取耐腐朽的油松及水楸、漆木、山槐、山榆等硬杂
12、木制做。挑梁一般长两米左右, 里端楔入崖壁的方形桩眼中, 承受栈道全部荷载。 道梯斜搭于上下两层栈道的挑梁上,由斜梁、踏步板、栏杆组成, 斜度一般呈45 度左右。为此 , 麦积山石窟栈道堪称中国石窟一绝。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为了保护文物和发展旅游, 国家斥巨资对麦积山实施山体加固工程。颤颤巍巍的木栈道被拆除 , 架设了钢筋混凝土及钢管扶档昆合结构的新型栈道。其网络走向与历史上的木栈道基本一致,挑量断面尾部较大, 成牛腿状 , 主受力钢筋为锰螺纹钢, 锚入崖壁 4 米之深 , 每梁承载力达到4 吨。栈道见证历史兴衰麦积山栈道融合了雄、奇、险、秀等美学元素,通过呈现、展开、过渡、变奏、高潮等旋律,
13、 将登山谣演奏得一曲三折 , 激荡起伏。麦积山栈道更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员, 一路走来都是蜿蜒曲折的讲述。漫步在石窟艺术走廊里, 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往下看, 美不胜收的石窟史一页一页往下翻。古印度域外风格的西秦塑像、北魏的秀骨清像、北周的“曹衣出水 “ 、隋和唐的厚重饱满、两宋的写实、元明清的繁复, 都在不同时代的塑像、壁画、建窟形式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一路下来, 在这吱吱嘎嘎的历史震颤中, 让人们充分领略了东方雕塑的无穷魅力。麦积栈道更像是一个出色的历史记录员。历史上的木栈道, 既真实刻录了自然界的风吹日晒、虫蛀雨淋, 也留下了兵燹火灾、信众
14、踩踏等人为破坏的斑斑伤痕。据记载 , 南宋绍兴二年 , 栈道毁于兵火。明朝后期, 木栈道为野火所烧, 其问虽经多次修复, 但仅修局部 ,致使西崖上部洞窟长达数百年无人登临。东崖牛儿堂通西崖天堂洞的凌空栈道, 自唐开元年间因地震崖面崩落后 , 东、西崖隔断一直难以通行。有一首流传至今的民谣:“ 千佛廊 , 万佛堂 , 鹞子翻身牛儿堂。“ 说的是从散花楼到牛儿堂 , 无栈道可通 , 游人要参观 ,只有抓住悬在窟外峭壁上的一根荡绳, 像鹞子翻身荡秋千那样,凌空荡到 “牛儿堂 “。相传明代有一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 “, 有个州官来此上香祈福, 爬到了散花楼 , 脑子一热 , 也荡到 “牛儿堂 “
15、去了。往下一看 , 万丈绝壁 , 窟下人小如草芥 , 顿时两腿发软 , 死活不肯荡回来。 手下人只好每天给他送饭 , 同时从散花楼向牛儿堂凿洞, 十多天才凿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石洞, 解救州官下来 , 这个洞到现在还是游人从散花楼到牛儿堂的必经之路。1947 年, 学者冯国瑞勘察麦积山石窟。当时栈道多处遭火烧或自然腐朽, 无法实地考察 ,他找到了麦积山脚下一个叫文得权的木匠。文得权胳膊下夹一块长木板, 攀上最低一根残桩, 将木板铺架残桩之上。就这样用逐段递进的办法, 凿眼安桩 , 架梁置板依次而上。 至无桩处 , 引索攀援 , 一直将栈道搭到万佛堂, 使冯国瑞完成了麦积山石窟历史上首次文物勘察
16、工作。1952 至 1953 年, 文化部勘察团再次勘察麦积山。文得权又率木工 , 除整修东崖栈道外, 在西崖凿眼打桩 ,新修 800 多米栈道 , 使勘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时, 麦积山石窟价值开始为学术界所关注。在范文澜编的中国通史 中, 第一次将其与云岗、敦煌、 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使麦积山终于吹散历史的尘埃,走出大山密林 , 惊艳世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麦积山石窟下部的栈道又神奇地坍塌, 致使后来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在这里无法进行。这串耀眼的艺术明珠又躲过一劫, 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壁画也才得以完好保存。面对苦难 , 拈花一笑麦积山石窟尽管饱经历史风霜, 经历过无数的天灾人祸, 但石窟里却有许多微笑的佛像! 在麦积山石窟东崖的第44 窟, 有一尊 “ 阿弥陀佛 “塑像 , 传说就是依照赐死在这里的西魏文皇后乙弗氏面容而塑 , 被游客称为 “东方的蒙娜丽莎 “ 。 佛像那饱含深情的双眼,温婉安详的表情和低眉清纯的微笑, 令凝视者不由得会滋生出一种纯净和温暖。从 44 窟顺栈道而上 , 就是摩崖华严三圣塑像。一佛两菩萨 , 尽管都满含微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