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原理-第三章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3504287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刷原理-第三章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印刷原理-第三章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印刷原理-第三章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印刷原理-第三章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印刷原理-第三章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刷原理-第三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刷原理-第三章(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Ink Transfer,1、油墨传递的基本概念 2、供墨系统 3、给墨行程、分配行程、转移行程 4、油墨转移方程 5、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的含义、影响因素,?,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墨量的多少,供墨系统的性能,1、供墨系统的重要性,传递的稳定性,传递的均匀性,传递的墨层厚度,印刷品质量,2、供墨系统的类型,供墨系统的类型,长墨路供墨系统,短墨路供墨系统,胶印油墨的传递,凸印油墨的传递,凹印油墨的传递 (照相凹版),柔印油墨的传递,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Roland胶印机,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

2、递和转移的概述,KBA胶印机,Heidelberg M600卷筒胶印机,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长墨路油墨行程: (胶印、普通凸印),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A给墨行程 B分配行程 C转移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一、油墨传递和转移的概述,系统组成:主要由墨斗、墨斗辊、传墨辊组成,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1、给墨行程的组成,给墨行程是指油墨从墨斗传输到匀墨辊的过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给墨行程的结构,墨斗辊,二、长墨路供墨系

3、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3、给墨行程的条件,性能良好的给墨装置,流变特性良好的油墨,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3、给墨行程的条件,油墨的流变特性对给墨行程油墨传输的影响,过小: 不易将一定厚度的油墨传输出来。,粘度,过大: “不下墨”。,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4、给墨量的控制,给墨量一般由两个参数来控制:,A、刮墨片与墨斗辊之间的间隙d,B、油墨在墨斗辊上接触的弧度,假定印刷品的墨层厚度为,有: ; d,cd,其中:C为一常数,主要与给墨装置的结构形式、尺寸有关,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印

4、刷机上给墨量的多少 基本通过调节d的大小来控制,对于d而言,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对于d而言,先进的胶印机上一般整个 给墨系统分成了32个墨区 来分别控制每一个墨区的 墨量,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分墨区控制墨量,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对于而言,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其大小:,一个是油墨在墨斗中的高度,一个是刮墨片的倾斜角度,印品墨层厚度随油墨高度的下降而下降, 从而导致印刷品的密度下降。,对于而言,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

5、,墨斗容墨量对给墨量的影响,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印刷过程中一般要尽量使维持稳定,现代印刷机之自动加墨系统,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5、给墨性能分析,对于油墨而言:,影响给墨量的因素主要是油墨的屈服值和油墨的触变性,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高速印刷机的墨斗常配有自动搅拌装置,帮助油墨触变。经验表明: 04.0102Pa ,触变指数3.2,给墨顺畅。,屈服值,过大:大于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应力, “不下墨”。,过小:失去塑性,油墨流泻。,触变性,过大: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力不能使油墨粘度有足够的

6、下降,,“不下墨”。,印刷时,应勤搅拌墨斗中的油墨。,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6、轮转胶印机的给墨,与单张纸胶印机的区别:,没有了传墨辊,快速的墨斗辊取代了慢速的墨斗辊,连续的供墨,由刮墨片完成供墨的多少,供墨一般要求较多,卷筒纸胶印机的速度快达15m/s,而单纸胶印机只有5m/s,卷筒纸胶印机纸张稍差,而单张纸胶印机纸张质量高,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分配系统,组成:,串墨辊:起串墨作用,串动幅度0-40mm,匀墨辊,重 辊,着墨辊,串墨辊,匀墨辊:起匀墨作用,重 辊:增加墨辊之间的压力,着墨辊:主要承担向印版

7、供墨 靠版辊,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分配系统,油墨分配行程的作用,A、改善油墨的流动性,B、使油墨分配均匀,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分配行程的匀墨性能采用匀墨系数来表示,用Kc表示。,匀墨性能,Kc等于匀墨装置中所有匀墨辊的匀墨面积总和A匀与印版面积A版之比,N:墨辊的根数,Kc值越大,匀墨性能越好; 一般要求Kc3为好。,L:墨辊的长度;,Di:第i根辊的直径;,Ai:第i根墨辊的匀墨面积;,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分配行程的着墨性能采用着墨系数来表

8、示,用Kd表示。,着墨性能,设:着墨装置中所有着墨辊的着墨面积总和为A着, 印版面积为A版 , 则,Kd值越大,着墨性能越好; 一般要求Kd1为好。,L:墨辊的长度;,Dj:第i根辊的直径;,Aj:第i根墨辊的着墨面积;,M:墨辊的根数,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分配行程的贮墨性能采用贮墨系数来表示,用Kg表示。,贮墨性能,Kg等于匀墨系数Kc与着墨系数Kd,Kg KcKd,Kg的值越高,表示全部墨辊贮存的墨量越多,给墨系统自动调节墨量的性能也越好,从而保证了印刷品墨色一致。,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3、油墨分配系统

9、中胶辊的粘弹性,分配行程中的墨辊采用软硬交替排列的方式,以减轻墨辊之间的振动,导致了胶辊的粘弹性变形,形成了胶辊的内耗,使胶辊老化。,墨辊间的接触压力大,胶辊的温度升高,墨辊的直径增大,胶辊的温度升高,现在的印刷机上,墨辊数量较多,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温度,供墨不稳,在所有的供墨辊中,串墨辊的温度升得最高,所以,串墨辊有冷却。,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卷筒纸胶印机:一般3根着墨辊,卷筒胶印机的墨辊数量多于单张纸胶印机,目的:多储存墨量,100-0-0型,第一根着墨辊100%供墨,剩余两根起匀墨作用,80-10-10型,第一根着墨辊80%供墨,剩余两根仅供10%,并起匀墨作

10、用,卷筒纸胶印机(新闻)有的只有2根着墨辊,4、卷筒胶印机油墨的分配系统,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在墨辊间的流动机理,油墨在辊隙间汇合,油墨开始分裂,在墨层内部形成“空核”,“空核”逐渐长大形成“空洞”,“空洞”形成的同时,油墨也被拉成丝,最终油墨断裂,分成三部分,从机理上看:一部分油墨仍保留在上一根墨辊上;另一部分油墨则传递到下一墨辊上;还有一部分油墨则形成“墨雾”。,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A辊,B辊,设:有A、B两辊,在理想的辊压状态下:,则有:AB,AB1/2(AB),注意:我们讨论的问题的前提是理想状

11、态,即,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设:供给印品上的墨量为100a,印版残余墨量为0,76100a,61/2(75),51/2(64),41/2(52),31/2(40100a),21/2(31),11/2(20),0100a1/2(31),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在墨辊间的分配,1050a,20100a,30150a,40200a,50300a,60400a,70500a,供墨系统从上到下,各墨辊上的墨量逐渐减少,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逐渐减少,印刷过程中要减少停

12、机次数,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印机在工作状态下,即合压状态,从墨斗辊到着墨辊,墨量相同,印机在非工作状态下,即离压状态,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墨辊的排列方式不同,油墨的分配不同,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a) 传输系统,(b) 传输系统,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a、着墨辊的压力调整,着墨辊的问题,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着墨辊的问题,b、着墨辊与印版开槽的碰撞,引起墨辊的振动,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

13、题,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着墨辊的问题,c、容易引起鬼影故障,现象,3、油墨在分配行程中的问题,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率与油墨转移系数,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墨量,油墨转移率是转移墨量 y 与印版墨量x的比值,用f 表示,fy/x100%,油墨转移系数是转移墨量y与印刷后印版剩余墨量xy的比值, 用e表示,ey/(x-y)100%,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转移量的分析,在理想情况下:f50%,即:y1/2x,实际情况,主要原因:没有考虑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和印刷的条件,油墨转移过程中的墨量,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

14、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WF油墨转移方程,油墨转移方程是美国人沃尔克和费茨科于1955年提出的,设:单位面积的纸面上与油墨接触的面积为F(x),则 0F(x)1,设:油墨接触的纸面的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墨量为Y(x)单位面积的纸面上得到的转移墨量为y(x), 则y(x)F(x)Y(x),机械投锚的油墨量,油墨二次分裂的墨量,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假定:填入纸张凹陷处的最大墨量值为b,但实际印刷过程中不可能获得b值墨量,假定:实际印刷中填入纸张凹陷处的最大墨量b值与系数(x)有关 则有:实际印刷中填入纸张凹陷处的墨量为:b(x),其中:(x)的

15、范围为0,1,印版上剩余自由墨量为:xb(x),假定:自由墨量分裂的系数为f, 则f是一个小于1的比例系数,二次分裂的墨量为:f x-b(x),WF油墨转移方程,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通过上面的分析,油墨转移方程为:,y(x)=F(x)b(x)fx- b(x),WF油墨转移方程,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确定F(x),F(x)是x的函数,经验:F(x)对x的变化率与1- F(x)成正比,有:,WF油墨转移方程,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下面确定(x),(x)是x的函数,经验:(x)对x的变化率与1- (x)成正比,同时(x)与b成反比,因此有:,WF油墨转移方程,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1、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WF油墨转移方程,四、油墨转移方程,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2、油墨转移方程中参数的含义,油墨转移方程中三个参数,分别为:b、f、k,其含义分别为:,b值:是指纸张表面凹陷处在印刷瞬间可能填入的极值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