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500925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常见传染病与防控,常见传染病 传染病报告与处置 计划免疫,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学校为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且以乡小学和乡中学为主 70%以上的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流行 36月高峰,9月后出现小高峰 主要与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及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事件高发有关 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食物中毒事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10年共报告870起,占报告事件总数的65%;报告病例33913人,占73%;死亡16人,占4.0% 乡小学和乡中学共报告事件389起,占学校报告事件总数的45%;共报告病例17201人,占51% 与去年相比,报告事件数下降55%,病

2、例数下降60%,死亡数上升167%,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事件以传染病和食物中毒事件为主 传染病中,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及风疹等为主,学校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 水痘 流行性腮腺炎 手足口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种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在我国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 是人类尚未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流感流行,2009年4月,墨西哥、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暴发甲型H1N1流感,随后出现席卷200多个国家的大流行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04

3、98例 包括境内118244例,境外输入2254例; 已治愈110064例,在院治疗7092例,居家治疗2694例,死亡648例,山东省2009年学校甲型H1N1 流感暴发,学校暴发99 起 幼托 1起 81人 确诊2人 小学 37 7319 176 中学 30 48371 1514 中专 14 37398 125 大学 17 106849 397,我国南方省市流感样病人标本检测,流行病学,传染源 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三型流感

4、之间、甲型流感不同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4天 发热(腋下体温38)、头痛、肌肉疼痛、乏力 少数有腹泻、呕吐等 原有基础疾病可加重,并发肺炎等,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预防措施,传染源管理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 疫苗预防 健康教育 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纸巾掩住口鼻 教室、寝室里每天通风换气 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增强自身抵抗力 流行期间,避免集体活动 患者用具、公共活动教室等要彻底消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 在我国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 病原为肠道

5、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 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而发病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单独感染发病,也可发生两种病毒混合感染 多发于夏秋季,临床表现,潜伏期 短,数小时至48小时 起病急,双眼可同时或先后起病。眼红、异物感,刺痛,流泪,畏光,及水样分泌物增多 耳前淋巴结肿大 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病程7-10天,对症治疗,抗菌药治疗无效 局部应用抗病毒眼药,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预后较好,预防控制,发现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7-10天

6、 病人可能污染的场所消毒 流行期可停止开放游泳池等场所 健康教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用脏手揉眼 不要和病人接触、握手 接触患者后应用75%乙醇消毒双手 分用毛巾、洗脸盆,并注意经常消毒 在公共游泳池游泳要注意眼睛的消毒 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方法预防眼病,一起高校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疫情,2010 年9 月上旬以来,青岛地区部分学校和幼托机构出现聚集性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以儿童和学生为主。 某大学9 月5 日开学,9 月8 -19 日共报告493 例,罹患率为2.73% ( 493 /18048) 。 所有患者均为大学生,多以同宿舍、同班级 首例9月8日5例 高峰9-13日(71.4%)

7、末例19日2例 核酸检测结果为CVA24v,疫情处理,成立防治小组,建立了疫情监控 病人隔离治疗(7 10 d ) 患者接触过的场所及物品进行湿性清扫、消毒、空气喷雾消毒 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 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及消毒、通风换气 限制外来人员进入,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经空气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孕妇感染可对婴儿产生先天性损害,导致流产等 在我国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风疹流行状况,北京市1990-2010年风疹流行病学分析 共报告风疹61002例,年平均发病率24.04/10万 发病以l19岁人群为主, 推广疫苗后,近年成人发病上升 以46月最多 外来人员发病高于本地人员2

8、倍以上,风疹病毒,披膜病毒科(Togaviride)、风疹病毒属(Rubivims),直径5070nm,球形, 单股正链RNA病毒 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对紫外线、脂溶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 风疹患者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传播 母婴传播-母亲孕期感染,可通过胎盘侵入胎儿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母传抗体大多在出生8月内消失 常见4-10儿童;成人可发病 以冬春、春末初夏高峰,临床表现,风疹感染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 先天感染指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 风疹 潜伏期:14-21天 早期表现低热、头痛、乏力、咳嗽、打喷嚏等症状, 发热一两天后,面、颈部首先出疹,很快蔓延到全身(一般掌心、足底不出疹),

9、浅红色。躯干、背部较密集,一般1-4天消退,不留色素沉着 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 孕妇早期感染RV,流产达20% 出生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脾大、溶血性贫血和智力发育不全等 无特异治疗方法,主要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必要时手术治疗,预防控制,疫苗免疫 传染源管理 病人隔离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一周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早期孕妇感染及时处理(如终止妊娠),一起风疹暴发疫情的调查,2011 .3 .23 4 .7 ,泰州市某中心小学陆续出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的病人52例 该校有6 个年级,共18 个班,735 名学生;

10、病人主要在3、4年级 症状较轻,多为低热,全身皮疹 首例为四2班一男生,3 月23 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风疹,给予对症治疗,未要求住院或在家隔离 否认接种过风疹疫苗,一起风疹暴发疫情的调查,调查处理 采集7 例病人血清标本检测,4 例风疹抗体阳性 学生、家长防病知识宣传 加强晨检,发现发热出疹病例及时就诊隔离治疗 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 在校学生进行麻腮风疫苗的应急接种 暴发原因分析 乡村医生疫情意识淡漠,没有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学生无接种过风疹疫苗,无免疫力 因病缺课监测流于形式,未及时报告 家长对防治知识了解较少,担心影响学习未隔离上课,水痘,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

11、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疱疹病毒科,DNA病毒,同心圆状 人类疱疹病毒3型,含有70个基因 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间基因序列有差异 病毒对常用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 病人 传染力强,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一般经空气飞沫传播 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粘膜分泌物传播 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以婴幼儿、学龄儿童发病较多 水痘主要发生于儿童 ;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带状疱疹多发生于成人和老年人 季节性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是托幼机构

12、、学校等单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容易引起暴发,人群流行状况,深圳市部分人群抗体流行调查 人群抗体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1-5岁 11.36 5-10岁 43.59 11-15岁 70.83 16-20岁 82.28 21岁以上 93-94,临床表现,水痘-初次感染病毒机体缺乏免疫力则发生 潜伏期:1021天 主要临床表现 发热3839 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达四肢。分布以躯干为多,面部及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多数疱疹数日后结痂。无继发感染者痂脱后不留痕 全身症状轻,并发症少见 部分患者病毒潜伏于机体神经结内,免疫力下降时被激活,表现为带状疱疹 一般治疗和护理:可在2周内痊愈,临床

13、表现,带状疱疹-是潜伏病毒复发感染的结果 临床表现 头痛、畏光、皮肤感觉异常(从痒和烧灼感至感觉过敏和剧痛)有时伴发热。 单侧、皮节分布、疼痛性疱疹,2-4周内康复。 局部皮肤可留有瘢痕或色素沉着。以腰背和面部皮节受累最常见 神经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50岁以上20-30%,可持续1-6个月 治疗 抗病毒疗法为一线治疗用阿昔洛韦静滴或口服,肌注a-2b干扰素,口服营养神经药、非甾体抗炎药等 破溃处外用聚维酮碘液,住院带状疱疹病人分析,2007一2010年某医院住院带状疱疹87例 临床表现 典型的红斑、水疱及神经痛等 年龄 50岁以上54例50岁疹33例 患基础疾病 心脑血管病34例 恶性肿瘤18

14、例 糖尿病10例,预防措施,疫苗接种 严格管理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送诊治疗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 患者接触物品和环境彻底消毒 定时开窗,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群16,EV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008年5月2日,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病原,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病原,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 埃可病毒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 分为A、B、C 3

15、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和C2亚型)等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流行病学,传染源 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播途径 消化道:粪-口传播。 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飞沫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途径):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等用品 医院感染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流行病学,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显性:隐性=1:100 患者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

16、获得相应抗体 不同病原型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人群可反复感染 台湾资料:EV71家庭接触传染率为52% 四季均可发病,57月高峰,托幼机构易发生暴发,临床表现,潜伏期:210,平均3-5d 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小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手足部斑丘疹,皮疹主要于手背、指间,偶见臀部、上臂等处,疱疹周围有炎症红晕,23日自行吸收,不留痂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恶心、呕吐、头痛。 部分仅有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手、足、口,临床表现,重症病例 3岁以下多见 病情进展迅速,多在病程25天发生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呕吐、精神萎靡、嗜睡及抽搐等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 呼吸、循环衰竭、面色苍灰、出冷汗等 重症并发症患者可死亡,主要病原为EV71,托幼机构预防措施,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立即送诊、居家观察;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定期对玩具、用具;活动室、教室、门把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