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53499773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68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复习(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纲阐释,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考点透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个文言实词,它们是:,文言文实词系统,实词,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3、偏义复词4、词类活用 5、通假字,一、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一)、一词多义,1、本义: “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例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 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3.范增数目项王4. 乃以百钱易之,跟随,砍伐,眼睛,换取,2、引申义(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道”本义 “道路”,引申义“方向、方法、道理” “本”

2、 本义“树木的根”,引申义“根本、本来、探究”,例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 1.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例: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自己 、自身”,2. 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 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 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 例:胜不敢复相士“士兵” 例: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帮助、辅佐”( 无物以相之)“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

3、将相宁有种乎),3、比喻义(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爪牙” 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 “得力的帮手或武士”。,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意义,并举例说明。 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 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4、通假字(假借义),本应用甲字,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意义为

4、“早一点”; “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意义为“夜晚”。,1.同音替代,2.音近替代,3.形近替代,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赢粮而景从 。3.君子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5.风吹草低见牛羊6.乃善刀而藏之7.离骚者,犹离忧也,倍通背,背叛,景同影,像影子一样,坐同座,座位。,见同现,露出。,善通缮,修治。,离通罹,遭受。,二、古今异义,(一)词义使用范围的差异,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1. 词义扩大。,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古:女子相貌好看,今: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5、。),“中国”,“江”“河” “好”,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中原地 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古: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阿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2. 词义缩小,“臭”,古代好坏气味均可,现只表坏的气味; “让”,古代既可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古:妻子儿女。今:妻,与“丈夫”相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 词义转移: “涕”,古指眼泪,现指

6、鼻涕,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不少变 (古:容颜、脸色。今:色彩。) 秋天漠漠向昏黑 ( 古:秋日的天空。今:秋季。),“偷”,古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 如:偷生(苟且求生)今转移为偷窃,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年岁、年龄。今:春天和秋天。)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于是写作。今:因果连词,表原因) 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攻克。今:抬起。)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古:跑。今:行走。),4、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

7、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屁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率妻

8、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变化 2、词义轻重的变化,5感情色彩变化 褒贬变化 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古代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贬义词。古义为议论是非、评论得失 ,今义为贬义(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古义为建筑结构紧凑工致,褒义词。现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斥,贬义词。古为偏执,不驯服。现为顺从、伶俐。,“爪牙”:,“卑鄙”:,“谤”,“勾心斗角”,“乖”,词义强化 先帝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古代遗憾、不满,今表示仇

9、恨、怀恨。 词义弱化“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埋怨、责备。,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三、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

10、陪衬。偏义复词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例如,1.“冀缓急或可救助” (谭嗣同)(偏指 “急”)2.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 序) (偏指“害”)3. 所以遣将守关者,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 昼夜勤作息,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有以下几种 1.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义来判断。亦以明死生之

11、大(五人墓碑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2.根据词语的语法关系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状语“勤”只能修饰“作”)又如:“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大雁只有在飞行时才会列成队列。故只有“行”的意义。),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词义固定单一。 一、由两个语素凝固成一个复音合成词后,其义偏向那一个语素是固定的,不能随文而异,即不受“观境为训”原则的制约。也就是说表义语素定位,不管在任何时期,任何语言环境中,自始自终都固定在某个语素上,不会发生忽此忽彼的随意状态。二、两个语素虽并列,但其中一个语素义已经消失,消失的那个语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例如现代汉语的名词 “国家”、

12、“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等两个语素并列,其中一个语素义消失。 “国家”偏指“国”,“家”义消失; “人物”偏指“人”,“物”义消失; “质量”偏指“质”,“量”义消失; “舟楫”偏指“舟”,“楫”义消失; “狐狸”偏指“狐”,“狸”义消失; “妻子”偏指“妻”,“子”义消失。,动词“忘记”、“死活”、“离合”,形容词“好歹”、“缓急”等其义偏向一方也是固定的。 “忘记”偏向“忘”,“记”义消失; “死活”偏向“死”,“活”义消失;“好歹”多指“歹”一方,“好”义消失;,四、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特点:1、是要有具

13、体语境。2、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3、是“以今律古”,用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I、考测什么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试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从1989年到2011年,20多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测词类活用的竟有42处之多(按1个活用的实词作1处计算)其中,某些实词用如使动的12处,用如意动的6处,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6处,名词用作状语的13 处,形容词用如名词的1处,形容词用如动词的3处。测试面较大。不过,还有动词用如名词,数词用如动词,动词作状语等类尚未涉及,也不能排除未来测试的可能性。,II、怎么考测 词类活用

14、这一考点,在高考文言试题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命题专家精心设计的考题,对词类活用的考测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考测或明或暗,明考的次数少,暗考的占绝对多数,暗考是这个考点的重心。,明考: 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虏方苦疲甚 B 颇失部伍 C 耻学于师 D 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上海卷),A中的活用词是“苦”,意动,以(疲劳)为苦; B中的活用词是“失”,使动,使(其)失去(军队); C中的活用词是“耻”,意动;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D中的活用词是“贵”和“贱”,都是意动,以(五谷)为贵重,以(金玉)为轻贱。 由此可见,此题的答案是B。,诏不许,然甚壮

15、其意。(2009年广东卷),【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解析】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气。,翻译:(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认为他内心很豪气。,高考文言词类活用的测试,内容广,形式多。不论哪次语文高考,都务必认真夯实这一知识点的基础,并加以系统。在做文言试题时,对实词的理解和表达,如果按照它们的一般意义和用法不符合语境的要求,除了通假字的可能性外,就要考虑词类活用。备考和应试都须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2赵王之子孙侯者触龙说赵太后 3.

16、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上) 5.五十者可以衣帛。(同上)6.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7.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9.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10.籍吏民,封府库。(同上),(盟:盟约订立盟约),(侯:五爵之第二等封侯),辨析句子中名词活用现象,(鼓:乐器击鼓),(树:树木种植),(衣:衣服穿上),(道:道路取道),(军:军队驻扎),(帝王:帝王称帝称王),(王:帝王称王),(籍:登记隶属关系的册本登记),名词活用的类型: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吾从而师之。 (师说) 2耻学于师。 (师说) 3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说)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