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492059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87 大小:24.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_第1页
第1页 / 共287页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_第2页
第2页 / 共287页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_第3页
第3页 / 共287页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_第4页
第4页 / 共287页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_第5页
第5页 / 共2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年-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2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5.3.19 安徽医科大学学术交流,合肥,2,张成岗 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军军事认知与心理卫生重点实验室,人类“第二基因组”有望成为 慢病控防与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个人简介,张成岗,45岁,陕西人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电磁与激光生物学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全军军事认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骨干 复旦大学(本科)、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第三军医大学(博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后) 35岁晋升研究员,3,个人简介(续),从事心理认知、神经科学、转化医学、生物电磁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交叉融合的研究工作,在

2、心境障碍和精神抑郁、电磁辐射和高原低氧等环境因素对脑功能、脑损伤与脑保护领域等方面取得系列成绩。 共发表学术论文247篇,其中SCI论文70篇;获国际PCT发明专利2项,获中国发明专利9项、新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项;获中国计算机软件版权9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科研成果。 2004、2006年获军队优秀人才二类岗位津贴 2011年享受获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评为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4,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已成为重要话题,姚贝娜(33岁),李小文院士(67岁),另:我院前院长,69岁(2015.3.12),当代医疗现状不容乐观,6

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发布 -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http:/ 2013年8月9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 我国心血管病(冠心病、脑卒中、心衰、高血压)现患人数为2.9亿,估计每年我国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估计我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400人,每10秒心血管病死亡1人。 膳食不合理、吸烟、饮酒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7,我国疾病现状令人触目惊心,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14亿,约占全球1/3 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超2.

4、66亿 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增长近10倍,患者已达约1.2亿 我国血脂异常患者突破2亿,胆固醇达标率仅50%,8,健康的答案在何处?CCTV:中国肥胖人群3亿!,当代医疗,似乎未能从根本上 解决亚健康及慢性病等医学问题,9,迫切呼唤新的医学模式,靶向 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10,医疗现状及其原因,问题并不完全在于:过度医疗、过度体检 错误在于:过度吃饭 尤其是:过度给人体吃饭!问题的关键在于: 没有弄清楚人为什么吃饭?! 西医和中医均困惑于此 这是导致慢病的根源问题!,11,中国人问候语:吃了吗? 谁不会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民以食为天!,12,中国人问候语:吃了吗? 谁不会吃饭?

5、,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民以食为天!,13,中国人问候语:吃了吗? 谁不会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民以食为天!,14,吃吃吃,就知道吃!?,目前真正懂得吃饭原因的人没有几个人! 真的吗?!,是的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活着而吃饭,而是因为某种力量在推动!,15,某种力量?,16,什么力量可以控制人类的吃饭?!,分析一下吃饭的原理 吃饭摄入碳源 碳源!碳源!碳源!,17,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 水、维生素、矿物质等,我们的研究意外发现,饥饿源于菌群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 人体为了满足细菌需求而吃饭我们实验室基本上找到了慢病的根源 基因致病论:是到了可以暂停的时候了

6、 菌群致病论:是到了可以重视的时候了 菌群紊乱源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问题 通过纠正菌群紊乱可以显著改善慢病,18,慢病防控领域:关键在于 解决吃饭问题,解决了吃饭问题,慢病防控就成功了一大半!,19,慢病,尤其是富贵病,几乎都是吃出来的问题!,很多慢病是吃出来的病!,范围 所有除过神经、精神、心理疾病的疾病 慢性病 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 举例说明 便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肾炎、关节炎、痛风、哮喘、肿瘤等,21,通常的健康建议,管住嘴、迈开腿 有多少人能够做到?,那么,为什么管不住嘴呢?,因为饥饿的力量太强大了! 因为美食的诱

7、惑太强大了!,疾病诱因:五大因素(WHO),先天因素 先天不足,例如先天性基因缺陷、出生宫内窘迫、孕期吸烟酗酒吸毒等 环境因素 雾霾(PM2.5)、职业病、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生活方式 不健康:过劳、无节制的加班加点、晚睡晚起等 饮食习惯 大吃大喝、饮食无度 心理状态 郁郁寡欢、居心叵测、患得患失等,24,慢性病的元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疾病原因!,25,慢性疲劳综合征与病毒相关,http:/ 慢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28,常见部分微生物(细菌),肠道菌群 http:/ 肠道细菌共有将近1,000万个基因,超出人类自身的2.5万个基因400倍。 这些

8、基因分属1000多种不同的细菌,每个人肠道中都有其中至少100多种细菌。约40%的细菌可在半数研究对象的肠道中找到。 肠道中许多细菌是有益的,帮助人体处理复杂化合物,还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31,肠道菌群 http:/ 肠道细菌共有300多万个基因(另说:900万),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2万多个基因。 这些基因分属1000多种不同的细菌,每个人肠道中都有其中至少100多种细菌。约40%的细菌可在半数研究对象的肠道中找到

9、。 肠道中许多细菌是有益的,帮助人体处理复杂化合物,还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烟酸、泛酸等,还能合成非必需氨基酸,32,人体细胞数量:1013 共生菌群数量:1014 大肠杆菌每隔20min增殖一代正常人排便干重的70%以上: 是微生物菌群,再干净的食物,也会变成 微生物(菌群)排出体外!,蒸熟、煮熟、炒熟 海参鲍鱼、燕窝鱼翅 米面粥、鱼虾肉蛋奶 人生:不过是一碗小米粥,肠道菌群是减肥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对体重影响的多种途径: 大脑(饱食感)

10、 肝脏(短链脂肪酸、炎症) 脂肪组织(甘油三酸酯结合、炎症) 肌肉(脂肪酸氧化) 上皮组织(上皮渗透性),Fun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host metabolism, 2012, Nature,37,肠道菌群是减肥的重要因素,目前已开展的肠道菌群与体重指数(BMI)相关性的研究汇总,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A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Obesity and Surgically Induced Weight Loss, 2013, JAMA Surgery,38

11、,肠道菌群干预是减肥的重要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改变人体肠道菌群构成可显著影响体重 Conserved shifts in the gut microbiota due to gastric bypass reduce host weight and adiposity, 2013,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ltered gut microbiota trigger weight loss, 2013,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Alter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during a cri

12、tical developmental window has lasting metabolic consequences, 2014, Cell Human colonic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diet, obesity and weight loss, 200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microbial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indoor environment, 2014, Science Responses o

13、f gut microbiota to diet composition and weight loss in lean and obese mice, 2012, Obesity,39,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杰弗里戈登(Jeffrey I. Gordon)实验室发现:肥胖症和小鼠肠道中的菌群存有关联 该文章指出肠道菌群可以调节小鼠的脂肪代谢、降低消耗脂肪的基因的活动、升高合成脂肪的基因的活性、令动物过度合成和积累脂肪。他们还发现,肠道菌群是动物肥胖 发生的必需条件,因为无菌动物即使吃高脂饲料也不会肥胖。这是肠道菌群与肥胖研究的开山之作。论文发表后,学术界开始重新关注肠道菌群与健康的

14、关系。,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4 Nov 2;101(44):15718-23.,40,将遗传性肥胖小鼠(obob)的肠道菌群移植到野生型无菌小鼠体内,移植小鼠周后脂肪存储量显著超过移植了健康小鼠菌群的对照组,表明肥胖表型可随菌群在不同个体间发生转移。,Nature. 2006 Dec 21;444(7122):1027-31.,41,研究表明无菌小鼠可抵抗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发生,同时给无菌小鼠和肠道内定植正常菌群的普通小鼠饲喂高脂、高糖的西方饮食,无菌小鼠体重及脂肪垫的增加显著小于肠道内定植正常菌群的普通小鼠,且能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

15、发生;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促进宿主脂肪合成、积累方面可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7 Jan 16;104(3):979-84.,42,Diabetes. 2007 Jul;56(7):1761-72. Epub 2007 Apr 24,Patrice D. Cani 提出“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假说”,研究发现,小鼠肠道菌群的内毒素能够进入血液,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小鼠出现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损伤。这是国际学术界首次把肠道里产生内毒素的条件致病菌与动物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损伤联系在一起,而且强烈提示内毒素与肥胖症是因果关系。,43,ISME J. 2010 Feb;4(2):232-41,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在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杂志ISME J上发表论文指出:饮食结构是决定肠道菌群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才是基因。而且,基因造成的菌群结构的差别只在普通饲料上表现的比较明显,在高脂饲料上,几乎看不到基因的影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