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487205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56 大小:15.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_第1页
第1页 / 共256页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_第2页
第2页 / 共256页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_第3页
第3页 / 共256页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_第4页
第4页 / 共256页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_第5页
第5页 / 共2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血吸虫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丝虫(2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崔昱 大连医科大学,第26章 血液与淋巴系统寄生虫,授课内容,第一节 日本裂体吸虫 Schistosoma.japonicum,概述,血吸虫亦称裂体吸虫,是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的一种寄生吸虫,引起人畜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据WHO 2010年的报告,在全球74个血吸虫病流行国家中,共有2.07亿多人受到血吸虫的感染,约有7亿人面临着感染的风险。目前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地区。,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1.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2.曼氏血吸虫

2、(S.mansoni Sambon);3.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三种。此外,在一些地区尚有少见:1.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2.湄公血吸虫(S.mekongi);3.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 )感染人体病例报告。,人体血吸虫种类、地理分布及所致疾病类型,曼氏血吸虫病分布图,埃及血吸虫病分布,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亦称日本裂体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是引起人类及多种哺乳动物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体。 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 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的历史久远,早在2100多年前我国长江流域

3、、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沼泽地带已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 1905年Logan从湖南常德县一位18岁渔民粪便中首次分离出日本血吸虫虫卵。,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云南、四川、浙江、广东、广西、上海、福建、重庆等13个省、市、自治区曾经是日本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经过50多年采用以消灭钉螺和人群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对策,截止2008年底,全国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3个省市、区中,已有5个阻断传播,454个流行县(市)中有265个已阻断传播,97个控制传播。,一、形态,(一)成虫形态: 1.外形 圆柱形,似线虫,雌雄异体。 2.口腹吸盘位置及比例关系 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与口

4、吸盘距离很近。 3.消化系统 消化系有口、食道、肠管。肠管在腹吸盘前背侧分为两支,向后延伸到虫体后端汇合成盲管。 4.体色 雌虫尾部较黑。,5.雌雄虫区别,雄虫:,外形:虫体短粗,外观呈圆筒状,乳白色。 大小:长12cm。 (3) 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 (4)腹吸盘以下,虫体变扁平,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gynecophoral canal)。 作用:提供性激素和参与虫体代谢。 (5)睾丸7个,位于腹吸盘之后虫体背面,串珠样排列。,抱雌沟,睾丸7个,位于腹吸盘之后虫体背面,串珠样排列。,(1)外形:虫体细长,后端略粗,呈黑褐色。 (2)大小:长2025mm。 (3)口、

5、腹吸盘:两个吸盘距离很近,腹吸盘大,呈漏斗状。,雌虫:,(4)生殖系统: 卵巢呈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两肠管相接之处。子宫呈单一管状。卵黄腺位于虫体末端单一肠管的两侧。,雌虫从抱雌沟及腹吸盘处钻出,合抱的雌雄虫,透性染色合抱的雌雄血吸虫,活体成虫,(二)虫卵形态,1.外形 椭圆形。 2.大小 平均8967m。 3.颜色 淡黄色。 4.卵壳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小棘,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 5.内容物 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圆形或长圆形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粪便中的血吸虫卵,电镜观察成熟虫卵,卵壳表面呈网状,可见囊样微孔,贯通内外。,埃及血吸虫卵,曼氏血吸虫卵,二、生活史,(一)发

6、育过程,(二)发育过程流程图,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成虫,随人或猪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经2 3小时发育,进入钉螺 体肝脏,尾蚴成熟后逸出 螺体进入水中,经皮侵入人体,进入血管和淋巴管 经心脏腹主动脉,在肠系膜下静脉和直肠上静脉中,童虫,(二)生活史要点,1.宿主关系 中间宿主:钉螺;终宿主;保虫宿主:动物如牛、犬等。 2.感染阶段和感染途径与方式 尾蚴;经皮感染。 3.寄生部位(成虫) 肠系膜下静脉,异位寄生部位:脑及全身各组织等部位。 4.成虫寿命 一般56年。,5.血吸虫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虫卵可随粪便排出的原因及产出后主要分布部位: (1)虫卵排出的机制:毛蚴分泌物的作用

7、;肠蠕动增强; 腹内压增高;血管内压力增高。 (2)虫卵的去向: 沉积在肝、肠内以及排出体外。 (3)虫卵分布部位:53%在结肠;23%在肝脏;10%在小肠;16%排出体外;1%分布到全身各组织部位。 (4)虫卵的发育:成熟卵 成熟卵 变性卵或死亡卵,随粪便排出虫卵的特征: 不同形态、不同发育时期的虫卵混杂,其中,包括未成熟卵、成熟卵及变性死亡卵。,三、致病,(一)尾蚴性皮炎 接触疫水的皮肤可出现小米粒样的红色丘疹,发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二)童虫 肺移行,累及肺脏,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引起肺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移行,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

8、粒细胞增多、哮喘。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三)成虫 几乎无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但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如肾小球肾炎。 (四)虫卵 致病最严重 。,1.虫卵致病的病理基础 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处,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2.肉芽肿形成机制 虫卵内成熟毛蚴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卵壳微孔缓慢释放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呈递,作用于T 致敏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成

9、纤维细胞等汇集到虫卵周围,形成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肉芽肿常出现中心坏死称嗜酸性脓肿。,虫卵致病病理基础: 虫卵肉芽肿 广泛的组织纤维化 干线型肝硬变 肠壁纤维化 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破坏和清除虫卵,隔离和清除虫卵抗原 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病变靶器官:肝及肠壁,成虫寄生于肠系膜静脉,4.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 1)急性期 常在接触疫水后12月出现,高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脓血便,粪检查到大量血吸虫卵,持续13月。 2)慢性期 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多无明显症状或表现间断性腹泻、脓血便、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多次粪检可查到虫卵。,3)晚期,一般

10、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发生肝硬变门脉高压综合征。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昏迷。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可致侏儒症。,腹壁静脉曲张,脐周静脉曲张,有“海蛇头”现象,骨瘦如柴 腹大如鼓,(五)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 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五、实验诊断,1.直接涂片法首选,适于急性期粪检

11、查虫卵。 2.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适于急性期粪检查虫卵。 3.直肠黏膜活检晚期病人肠壁增厚、虫卵排出受阻,粪便中不查获虫卵。 4.免疫诊断皮内试验;查抗原;查抗体。,六、流行与防治,1.传染源 病人、病牛等。 2.传播的三个环节 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接触疫水。 3.治疗药物 吡喹酮。,1.呈梨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9935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器官。 2.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两个侧腺,均开口于顶突。,毛蚴,活毛蚴,胞蚴,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 ,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尾蚴,S. japonicum cercaria,钉螺,授课

12、内容,第二节 疟原虫,一、疟疾概述,疟原虫是引起人类疟疾的病原体,本虫通过雌蚊吸血侵入人体内,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大量破坏红细胞,从而导致人体疾病。疟疾是全球重点防治的十大热带疾病之一,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二、全世界疟疾形势(WHO 2010年),根据2010年世界疟疾报告,2009年全球有108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分布和流行,疟疾病例数高达2.25亿,约78.1万人死亡,与2000年的2.33亿病例和98.5万人死亡相比有所减少。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儿童中,那里每45秒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死于此病的儿童数目占儿童死亡总数的近20%。然

13、而,亚洲、拉丁美洲、中东以及欧洲部分地区也受到影响。,疟疾的世界分布图,疟疾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曾一度流行十分猖厥,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经五十多年的积极防治,于20062008年在全国2,858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97.38%的县(市、区)连续3年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或无当地感染病例。我国在20102020年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三、疟原虫的种类,疟原虫种类繁多,可寄生于人、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体内。目前已知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

14、um)、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 ovale)。近些年,在一些地区还发生了人体感染猴疟疾即诺氏疟原虫(P. knowlesi)的病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两种均少见。,1.间日疟原虫( P.vivax )最常见,呈全国性分布。 2.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 )分布范围较间日疟小,但造 成的危害最大。 3.三日疟原虫( P.malariae )少见,分布于广西和海南一带。 4.卵形疟原虫(P.ovale )仅云南发现几例。卵形疟原虫主要感染区主要发生在中东、西非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在东南亚泰、缅边界和孟加拉国境内也有卵形疟的发

15、病报道。,我国寄生人体四种疟原虫分布情况:,四、形 态,寄生于RBC内可见4个时期:,环状体: 大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肝细胞释放裂殖子,侵入RBC后形成的环状结构。,环状体在RBC内进一步发育形成的。,细胞核由1个变为2个或更多,形成裂殖体。,雄性配子体、雌性配子体。,(一)间日疟原虫,1.间日疟原虫环状体,胞质淡蓝色,环较大,约为RBC直径的1/3,位于中央位;核1个,偶有2个;RBC内通常只寄生1个原虫。,P. 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early trophozoites.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16、 show some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2.间日疟原虫大滋养体,核1个; 胞质增多,形状不规则,有伪足伸出; 疟色素棕黄色,细小杆状,分散在细胞质内。,Pv滋养体和血小板,3.间日疟裂殖体 分有:早期和成熟裂殖体二期。,(1)早期裂殖体 核开始分裂;胞质随着核的分裂渐呈圆形,空泡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2)晚期裂殖体虫体充满RBC,裂殖子1224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感染的红细胞及裂殖子,Caption: A ruptured schizont releases merozoites into the blood stream. Here the merozoites are free in the bloo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