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485757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4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复习版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生理学,绪 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人体解剖学(Anatomy) 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体生理学(Physiology) 是研究人体的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动规律的学科。 3、两者的关系: 结构和功能是相互密切联系的,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运动形式。如运动运动系统(肌肉骨骼) N,S调节。 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Matabolism) 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人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同化作用(组成代谢);异化作用(分解代谢),2、生殖和生长发育 1)生殖(reproduction):

2、种族延续为目的,两性生殖方式,以新陈代谢为基础,同时有遗传变异另一生命的特征表现。 2)生长和发育(Growth and Devepoment): 生长:各器官的大小、长短以及重量的增加,细胞增殖,以及C间质增加。 发育:生殖C 受精卵 胚体 胎儿新生儿 少儿 青年 成年 老年 3、兴奋性 指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刺激(Stimulate) :即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均称为刺激。如光、声、电、温度、化学 药品、机械S、地心引力等。 兴奋(Excitation):当活组织受到S时,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活动弱 活动强。 抑制:(Inhibtion)由显著活动状

3、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减弱。 人体的一切机能状态,其基础不外乎兴奋和抑制的不同表现。,4、适应性(Adaplability) 活的机体能对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如稍冷的环境,对冷的适应,机体产热上升,机体的整合。三、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目的 1、了解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掌握青少年解剖生理特点和一般的生长发育规律。 2、为中学生理卫生课教学打好基础。,人体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组成,在N-H的调节下执行着人体的各种功能,如运动、感觉、血液循环、呼吸、排泄、消化、生殖等。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膜 1、膜的结构: 2、膜

4、的功能: 二、细胞质 1、内质网 2、高尔基复合体 3、线粒体 4、溶酶体 5、核糖体蛋白质 6、中心体 7、微丝 8、微管,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三、细胞核 1、核膜 2、核液 3、染色质与染色体 4、核仁 四、特殊细胞结构 1、微绒毛 2、纤毛 3、鞭毛 第二节 基本组织(Tissue) 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 特点:开头规则、排列整齐、具有极性、分裂性强、朝向体表或管腔。缺少血官,有基膜供应。 (一)被复上皮,单扁 1、单层 单立单柱假复柱纤,内皮:衬于管腔内壁上:血管、淋巴管 间皮:衬于体腔内壁:腹膜、肠膜、心包膜,(二)腺上皮:内分泌腺、外分泌腺 二、

5、结缔组织(Conneetive Tissue) 特点:分布广泛,种类很多,细胞稀疏,间质多,含cap组织液 (一)疏松C、T 1、间质:透明而均匀,无室形,为粘蛋白和粘多糖,含组织液。 2、细胞:成纤维C(产生):基质、纤维巨噬C肥大C:产生肝素和组织胺浆C(消化管和呼吸道C、T中):合成、贮存抗体 (二)脂肪组织: (三)致密C、T: (四)网状C、T:构成淋巴器官、造血器官,复扁 2、复层 复柱:分泌管、眼睑结膜、尿道海绵体等粘膜上皮,表面有纤毛变移上皮:,皮肤 口、唇、食道、肛门、阴道处,三、肌肉组织(Muscle Tissue) 1、平滑肌: 肌C长20-200um(小血管平滑肌约长1

6、0-15um;子宫平滑肌:500um。无模纹、梭形、核居中、单核) 2、心肌: 肌C为短柱状、有分支、连酶网,C有横纹,单核或双核 3、骨骼肌: 有横纹,肌C长3cm;臀大肌长4cm,镫骨肌长1um,核位于肌膜下,多达几百个核。 四、神经组织(Nervous T.) (一)N元的结构: 1、胞体:圆形、梭椎,呈状、胞质含尼化体。 2、胞突:树突、轴突 (二)神经元的种类: 1、按突起数目可分为: 2、按功能分类:,单极N元(假单极) 双极N元:如耳蜗N节 多极N元,感觉N元 运动N元 中间N元,(三)神经胶质C: 1、星状C:胞体大,长胞突,分布于脑和白质内 2、少突C:胞体小,突起少,量少,

7、分布大、小脑灰质内 3、水胶质C:胞小,短棒状,量少,分布于大小脑灰质内 4、室管膜C:为柱状,衬于室管壁上 5、雪旺氏C:包绕于周围Nf外,形成髓鞘 (四)神经纤维: 1、有髓鞘f:传速10120m/sec,由雪旺氏C包绕复层 2、无髓鞘f:传速0.53m/sec,由雪旺氏C包绕一层 第三节 器官、系统、人体形态 一、器官、系统 1、器官:不同组织发育分化并相互结合构成器官,执行一定生理功能。 2、系统:若干功能结构相近的器官组成,系统,共同执行某一特点生理功能。 二、人体形态 1、分部:a.头:脑颅、面颊 b.颈:颈、项c.躯干:胸、腹、背、腰、臀 c.四肢:上肢:肩、上臂、前臂、手下肢:

8、髋、大腿、小腿、足,2、人体解剖方位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术语: 轴:垂直轴、关状轴、冠状轴(额状轴) 面:水平面(横切面);关状面(纵切面);冠状面(额状面)第四节 人体机能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主导形式: 脑: 高级中枢脊髓:低级中枢 调节形式:反射、反射弧 二、体液调节 原始形式:通过血淋巴运输化学物质,达到调节的作用,“Hormone”,第一节 骨骼 一、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 (一)形态:成人206块骨,占体重20% 长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规则骨: (二)骨的构造: 骨膜:致密CT,含成骨C 骨质:骨密质、骨松质 骨髓:黄骨髓(5至7岁渐成)、红骨髓 (三)骨的显微结构

9、: (四)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成人育:2/3为无机物:磷酸锈、碳酸钙1/3为有机物:胶质和硫酸软骨素 (五)骨的生长和发生:,第二章 运动系统,二、骨连结 1、直接连结:以CT和软骨连结:颅骨 2、间接连结关节 (一)关节的基本构造: 1、关节面 2、关节束 3、关节腔 (二)关节的运动 屈/伸 内收/外展 旋内/旋外 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1、颅骨:a.脑颅骨:额、枕、蝶、筛、顶、颞b.面颅骨:上颌、颧、腭、鼻、 、下鼻甲、下颌、犁、舌骨c.听小管:锥、砧、镫 2、躯干骨:a.颈7,胸12,腰5,骶1,尾1b.胸骨:1c.肋骨:2,4,(二)颅骨的特征: 1、脑颅骨: 2、面颅骨:

10、(三)躯干骨的特征: 1、脊柱: 2、胸廓 (四)四肢骨的特征: 1、上肢骨 2、下肢骨 3、骨盆 4、足弓,上肢下肢,3、四肢骨,上肢带:肩胛骨、钝骨 游离肢管:肱、提尺、手(腕8,掌5,指14),下肢带:髋 游离肢管:肌、髋、腔、腓、足(跗7,跖5,趾14),第二节 肌肉 一、肌肉的一般形态与作用 (一)肌肉的形态与作用 肌腹 肌腚 长肌、短肌 间肌、轮匝肌 (二)肌肉的配布与运动 1、肌肉的起止点 2、协同肌与拮抗肌 二、全身肌肉的分布概况 全身600多块,占体重40% 头、颈肌 躯干肌 四肢肌 三、骨骼肌的特性 1、展长性和弹性 2、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性,四、肌肉收缩 1、机械变化S

11、 潜伏期 收缩期 舒张期,机体:200次/sec 2、化学变化 有氧代谢 无氧代谢 3、肌肉的疲劳五、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张:肌缩短,张力不变。如:举重 等长:肌不缩短,张力变化。如:提水,单收缩:肌肉单个S而收缩 强直收缩:肌肉复合S而叠加收缩,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 1、调节系统: 2、主导作用: 3、以反射形式: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第三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S)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S),脑: 脊髓,1、NS,脑N(12对)脊N(31对),植物性NS(Ver

12、getalive NS) 交感N(Sympathetic NS) 副交感N(Parasympathetic),2、NS常用术语,1)灰质 2)白质 3)皮质 4)髓质,5)神经束 6)神经索 7)神经核 8)神经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生物电现象 (一)兴奋和兴奋性 1、兴奋:当活组织在有效S作用下,可以发生一种能够传播的,并伴有特殊生物电现象的反应过程,称兴奋。 2、兴奋性:组织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3、可兴奋性组织: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神经细胞。 (二)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 1、刺激强度:当S时间不变,能引起T兴奋必须有一个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S阈,或阈值。 阈值可以反应

13、活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阈值低,则兴奋性高。阈值高,则兴奋性低。 2、S作用时间:在一定S强度条件下,如细胞作用时间过短,则作用越弱,以至不起反应,反之,细胞作用时间长,则反应强。 3、强度变化率:常用电S,可以控制强度,时间和变化率。,(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细胞、组织兴奋时都有电位的变化,称为生物电。如肌肉收缩、神经的传导,都发生电位变化,可用徽电极记录下来。(尖端仅为0.25-2um直径) 应用:肌电图、心电图、脑电图、视网膜电图,此法称电生理方法,其生物电原理为: 1、静息电位(veshing potential) 用微电极和参效电极放在静息的Nf表面,电位差为零。 用微电极

14、插入膜内,电位差为:内负外正。称板化(polarization)状态。称静息电位。 如枪乌贼巨大神经纤维(直径达1mm),其Rp是-70mV 如哺乳动物神经和骨骼肌C,Rp为-7595mV 2、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1902年,Berusfein提出膜学说,后形成离子学说,成为阐明神经冲动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N膜内外:正离子:内K+,外Na+ 负离子:内蛋白 ,外Cl-,静息态:膜对K+、Cl-通透性大,对Na+通透性小(K+Na+50-100倍),因为形成膜内K+高于膜外,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静息电位是K+的扩散电位,称K+的平衡电位。 极化和倒极化 极化:即安静状态的膜电位,

15、内负外正。 倒极化:当S时,膜的毛内通道开放,Na+通透性,超过K+的通透性,膜内的负电位推动和吸引大量的Na+快速流入膜内,造成膜内电位反而比膜外为正,产生去极化,膜电位倒转,称反极化或超射,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现象。同时产生局部微小电流的扩散,称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含兴奋和传导两个定义。 又将Na+逐出膜外,使膜内重新获得K+。 即恢复到原来状态,钠钾原活动是耗能的,靠ATP系统供能。 3、动作电位的时相: 1)锋电位(Spike potenlial):为Rp为超射部分,持续0.5ms 2)负后电位:锋电位下降到基线之前的一段,持续12-20ms,为锋电位的5-6%。 3)正后电位:为锋

16、电位的0.2%,持续80ms,4、神经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变期:兴奋后极短时间内不接受新的S。 2)相对不变期:绝对不变期之后,比正常阈值更强的S可引起兴奋。 3)超常期:继相对不变期后,兴奋性 ,超过正常水平,低阈值可引起兴奋,表明阈值低。 4)低常期:继超常期后,低于正常水平,超达正常阈值,须S强度才可兴奋。 哺乳动物神经的绝对不变期为1ms,最多能1000次/称AP,正常人神经纤维产生Ap频率为10-100次/S;很少达200次/S,说明具有很大贮备能力。 二、神经纤维的传导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 1、Nf的完整性:保护解剖和生理上的完整性。如结扎,物理,化学及药物阻滞,使其破坏。 2、绝缘性传导:有髓鞘和无髓鞘f: 10-120m2/s; 0.5-2m2/s 3、双向性传导:单极游离:双向;在体:单向(递质传递电位) 4、相对的疲劳:50-100次/S,可持续9-12h保持传导能力。 5、非递减性:电位传导,不同S强度而改变振幅大小,Ap的传播能量来自神经本身,不来自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