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83495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足口病防控安全教育专题会,经开区一小 二0一六年五月,一、全国疫情通报(5.7),我国手足口病疫情今年提前进入高发期,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肖东楼昨日透露,截至5月4日,今年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27278例,同比上升超40%,其中死亡260例,同比上升142.99%,重症病例5454例,同比上升66%。根据卫生部4月份发布的手足口病累计病例为19万余例,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仅不到一个月时间,报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据便翻 了一番。肖东楼说,每年的5月到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发季节,而今年4月开始已提前进入高发期,根据目前形势,疫情还将进一步上升。,我市疫情

2、通报(5.5),2010年1月1日至5月05日,全市报告手足口病发病6473例,发病数较上年同期(3820例)上升了69.45%,时段报告发病率为83.62/10万。 截止目前,手足口病仍为今年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最多的病种,其发病构成占今年报告的26种传染病发病数的45.21%。(较4月26日分析报告中的构成增加了25.20%)。 本年度,全市尚无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报告,上年度同期则报告了9个重症病例。,2010年我市手足口病发病特征,1. 流行期到来较上年度早。2008和2009年,我市手足口病的流行期均始于4月初,本年度从3月20日后,报告发病数即开始明显增加。 2. 发病数

3、迅速增加,5月5日单日发病数达到近两年的监测高峰值(单日发病391例),而且每日的发病数仍在连续、迅速上升。 3. 目前,我市的手足口病仍以散发为主,但在一些托幼机构中,有多个病例出现的情况。 本年度,全市尚无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报告。,二、手足口病,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

4、毒。,流行病学特征,(一)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密切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流行病学特征,(二)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力。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

5、以每年的5-7月为主。,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

6、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正确的洗手方法,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棒:用清水把水龙头

7、冲洗干净,在关水龙头。 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烘干机烘干。,预防控制措施,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离园居家治疗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居所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对确诊病例从发病之日起隔离治疗10天后,方可返园。 7.向家长宣传手足口病预防知识,手足口的预防不单是在幼儿园预防,园外预防也相当重要。 8.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预防手足口病的16字口诀,“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 被” 。,消毒方法,一、环境消毒的要点: 1.不需要大规模喷洒消毒。 2.只需对

8、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扶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书本等做重点消毒。 3.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接受紫外线杀灭消毒。,消毒方法的适应,饮用水:用每升毫克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分钟。 垃圾: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分钟,或用过氧乙酸作用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分钟。,消毒,生活污水: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分钟。 粪便:可用生石灰以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作用1小时后,处理掉。

9、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分钟或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三、学校传染病的防控,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 开展日常防控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1),1)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立具体工作科室(保健室、医疗室、卫生室)2)招聘、委任医疗保健人员,并赋予相应的权限和明确工作职 3)建立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1),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

10、、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和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2),晨检、日检制度 入托、园体检制度和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传染病预防制度和卫生保健登记制度 环境卫生制度(室内、外环境、教学卫生环境) 个人卫生制度 师生的健康状况监测制度 饮食(食堂)卫生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自定的卫生措施等,开展日常防控工作 传染病预防(1),学校内部的校医或保健人员应承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如下: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搞好环境、食品、饮水卫生管理 3、进行常规的预防性消毒,杀虫灭鼠 4、预防接种工作 5、执行各种传染病防治法规,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工作 6、对传染病的

11、监测、报告、控制工作,晨检(1),坚持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制度,认真做好一摸;有否发烧;二看:咽部、皮肤和精神;三问: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病缺勤和病因追查,班主任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查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消毒记录,物体表面 空气 餐具 被褥 垃圾,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条件,、报告内容及时限,()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天内有例或者连续天内有多个学生(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

12、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和托幼机构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报告方式,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3、报告内容事件信息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是否初步核实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