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478929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97 大小:1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7页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7页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7页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97页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2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2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讲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一章 科学的本质 第二章 科学知识的结构 第三章 科学方法论,,2,第一章 科学的本质,第一节、什么是科学? 第二节、科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关于科学的划界,,3,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1、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2、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 3、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4、作为生产力的科学: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5、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 6、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7、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科学对话,,4,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古希腊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知识),拉丁文scientia 或scire,就广泛意义来讲,指

2、学问或知识。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语 scientia 皆由此衍生转变而来。 亚里士多德:科学知识的性质是一种“获得关于可以论证的事物的知识”,以区别于“意见”。 希波克拉底:“我将尽力治好您的病,但我是学者,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势)”。,,5,16世纪西学东渐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兴起时才改称“科学”。1885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一词介绍给国

3、人。18941897间严复译天演论时,把science译为“科学”。,,6,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原则整体组成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 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的知识。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哲学史讲演录卷1,35)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7,2、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卷25,120、97)中指出,任何

4、个人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明确提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丹皮尔:“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史,9) 梅森:“科学就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自然科学史 Science as practice and culture(1991),,8,3、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

5、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1919年M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加以研究。 科学已发展到这样的专门化程度,以致于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化训练的科学家才能胜任,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 Professional Vocation,,9,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中提出“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一定数量的科学共同体成员是科学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分,以区别于其他社会共同体。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1953)中指出:科学建制是一个社会事实,一个国家科学建制的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的重要标志。,,10,巴伯:

6、科学与社会秩序,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年 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 ,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 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科尔兄弟:科学界的社会分层,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年 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张九庆:自牛顿以来的科学家科学家群体透视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11,4、作为生产力的科学,马克思:“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我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7、(1988)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知识经济。,,12,5、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方法,原意为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 黑格尔把方法表述为:“人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手段的工具”。在逻辑学中写道:“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 培根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的本质特征,在新工具中指出,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13,人们对科学方法有不同的理解 皮尔士认为,科学是驱逐怀疑,获得稳定思想的一种方法。 默顿: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方法”。 梅森:“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

8、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地在扩大人类知识体系,只要科学方法应用得上,旧的科学理论就必须地为新的理论所推翻。” 科学是一种认知实践,恰当的认知取决于适当的方法,因此,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14,M玻恩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致谢辞中谈到:“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家,213),,15,6、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文化,cultura,原指人为的耕作、培养、教育而成的东西,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 1871年人类

9、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先提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 培根的新大西岛(1627)是一个“科学文化岛”,岛上有专门的科研组织,以“探明事物的性质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岛民由于能够认识自然、控制自然,从而享有完美社会的乐趣。,,16,18世纪中,卢梭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中,有意识地把科学置于艺术、道德、社会风尚的背景中加以批判。 德国斯宾格勒在全面反思西方文化危机的西方的没落(1918)中,把科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17,对科学的文化分析,萨

10、顿把科学史规定为文明史的一部分,“从最高意义来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 贝尔纳认为“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1940年代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 1957年斯诺两种文化中谈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隔膜与对立。 1972年李克特指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他认为科学文化有三个特征:科学文化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别于个体的认知;是传统文化的生长物,具有特定的发展特征;其发展速度快于生物进化。,,18,科学是一种

11、相当特殊的文化,虽然生长自民族文化环境(西方),但科学成果一旦被公认,就具有普遍性(与创造者的地位、声望、性别、民族、种族、国籍无关)、公有性、无偏见性(不受个人价值观念左右),因而又是超民族的;一旦成为文化系统的独立成分,就具有了很大自主性以及很强的自组织能力,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体现在: 实证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 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不承认终极真理); 民主精神:(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革命进取精神:(怀疑 、批判世界),科学的文化特征,,19,7、“科学是人与自然间永不完结的对话”,在传统科学中,人是旁观者,从外部描述自然。但量子力学、相对论“向

12、我们表明了自然界不能从外面来加以描述,不能好像是被一个旁观者来描述。描述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通信,而这种通信受到的约束表明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物”。主体的人参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客体的自然也只有通过主体的人的参加的活动结构来揭示。 科学是向自然提问。 自然从不撒谎。惠勒:逼近答案。 谜底在提问过程中自然形成。提问方式影响了答案的形成。,,20,二、科学的基本特征,1、解释性与预见性 科学并非事实的简单堆积,它能够提供对事实的普遍的解释。理论越深刻,越远离常识。轮子省力 一个科学理论所揭示自然规律越深刻、越普遍,它的预见性也越强;它预见到的现象越多,它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也就越大。 如电磁

13、波 2、主体间性 科学产物为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交流、检验和认可。科学行话。 同行评议、重复实验。,,21,3、精确性与系统性 在特定条件、范围内成立,科学的应用有边界;同时科学的表述应严格、精确、明晰、系统。 科学理论不能同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 4、可检验性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经验归纳的结果,具有或然性,需要在给定相同的条件下得以重复。 5、可错性 科学本身是按照一定的理论预期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试图告诉人们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是,由于人类认识本身的局限性,这种探索结果可能会出错。 真理是一个历史的概念。,,22,科学是现代社会最典型的文化现象。围绕科学形象(science ima

14、ge)的争论,贯穿于20世纪科学哲学发展的始终。从逻辑实证主义对科学知识的静态分析,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对科学发展的动态分析,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侧重于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的社会学分析,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头脑中关于科学的形象,丰富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逻辑实证主义者关心构造一个理想的科学模型,研究科学的辩护问题。,拉卡托斯把科学史放到重构的历史的脚注中处理,,23,我们研究科学史,就是要去解释一个科学信念(belief)如何被接受并成为人们实践的基础,以及一组信念为什么被另一组信念取代。在这里我们宁愿采用“信念”(belief)这个词,而不是那个为传统的科学形象所刻画的、那个反映或逼近实在的与“真

15、”相联的、那个可以与客观性划等号可以作为理性象征的、那个自柏拉图以来与意见相区分的“知识” (Knowledge),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产物的名称。之所以用“信念”替代“知识”,就在于前者可以强调科学实践产品的历时性,而后者总是隐含有某种普适的结构。,,24,为什么象库恩这样的哲学家不采用真理这个概念呢? 历史的原因:真的理论后来被抛弃,并无普适的真理。 语言学原因:“真”属于元语言层面,真理是内在于理论的,而不是理论间的,我们被分割在不同的词典之中。真理是局部的、地方性的,而非普适的。 认识论原因:我们无法逃脱概念图式或范式的禁锢,总是处于一个或另外一个范式中。且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我们不能构造出一个超范式的“真理”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