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478805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中介教程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保险中介的经济学基础,一、保险中介的信息经济学基础,一、 问题与创新 二、基本模型(1) 基本图形(2) 信息对称情况下的比较静态分析(3)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比较静态分析 三、中介市场竞争分析,内容框架,一、保险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息问题,道德风险: 如汽车保险市场,逆选择: 如医疗保险市场,(一)信息不对称与保险,1. 信息不对称 (1)信息 (2)信息不对称 (3)保险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4)保险中介,(一)信息不对称与保险,2. 逆选择保险市场中的逆选择现象也相当普遍。 保险公司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逆选择境况,社会风险承担的均衡配置将是低效率的。 保险公司面对的逆选择,就是因为在保

2、险公司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信息不对称与保险,3. 道德风险 (1)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道德风险存在的形式有以下两种: 保险公司存在的道德风险 被保险人存在的道德风险,(2)保险中介存在的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保险中介市场严重的机会主义表现,是保险市场较普遍的现象。在保险中介市场,道德风险是指信息不对称、监督不完全,中介机构付出的努力小于得到的收益。道德风险产生,是因为保险中介掌握较多的信息,在制度约束软化情况下,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追求效益最大化。,保险中介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 隐瞒,包括保险中介人对投保人的隐瞒和对保险人的隐瞒。 保险欺诈。保险代理人、保险经

3、纪人为获得保险佣金,可能给保险人、投保人虚假信息,甚至与投保人串通骗签保单或骗取保险赔款。,不规范操作。 截留保费行为 损害保险公司经济利益的行为 信息垄断,(二)委托代理,1.委托代理概述 (1) 委托代理关系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基本条件有两个: 第一,市场中存在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个体,且双方都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者。 第二,代理人与委托人都面临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且他们两人之间掌握的信息处于非对称状态。,(2)委托代理的均衡合同 委托人与代理人建立委托代理关系过程中,如何确定二者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有利的合同成为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之一。 第一,在没有其他情况干涉的情况下,代理人履行合同

4、责任后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低于他从事其他行业所能取得的收益,即参与约束; 第二,代理人以行动效用最大化原则选择具体的操作行动,即代理人在合同规定情况下,努力工作的收益不能低于偷懒情况下的收益,也就是所谓激励相容。,对于委托人来说,只有使代理人行动效用最大化,才有可能获得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收益,然而要使代理人采取效用最大化行为,必须对代理人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刺激。 这样,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转化为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委托人建立激励机制的目标,就是要让代理人“说真话”、“不偷懒”,以解决自己信息劣势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中有四种典型的激励机制,分别是租金、劳动工资、目标产量承包和分成制。,2

5、. 委托代理与保险中介 保险中介介入保险市场以后,保险市场主体日趋复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市场的信息难度。 保险中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逆选择、道德风险和保险领域中的寻租行为充斥保险市场,造成了潜在的保险市场失灵。 保险中介的这些行为的产生,根源在于保险中介人和保险公司以及投保人之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针对保险中介市场可能存在道德风险、逆选择和寻租现象等一系列委托代理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方以及其他相关各方应寻求建立一种以合作和分担风险概念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并采用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监督保险中介人的展业营销活动。,传统思路:类似于保险市场,保险中介同样存在道德风

6、险、逆选择的问题。以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为代表,传统思路通常是从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信息角度来解决问题。 创新思路:跳出传统框架,从消费者和中介的搜寻模型入手,分析中介的信息问题。,二、基本模型,本部分研究的是市场上只存在一个中介机构的情况,或者可以理解为对中介行业的整体研究。主要分析了中介获利空间的决定与变化。,(1)基本图形,图1 保险中介的自制或购买决策,在必要的假设前提下,画出个人搜索和中介搜索的效用函数。曲线的两个交点共同决定了中介的获利空间。,(2)比较静态分析(信息对称),分析结果, 图2 有固定成本的个人搜索和中介搜索对比,图2 有固定成本时,个人搜索效用下降,中介搜寻拥

7、有更大的市场,图3 消费者使用中介的交易成本增加,图3 消费者使用中介的成本增加,使用中介搜索的效用下降,不对称程度越大,中介提供的信息质量水平越高,(3)比较静态分析(信息不对称),图4 保险中介提供的信息质量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高估了从中介获得信息的效用,中介搜寻获利空间变大。,图5 保险中介提供的信息水平的真实内容不对称程度越高,曲线移动的差距越大,中介的期望利润越大。,近十几年,保险中介市场规律表明,随着信息不对称性程度下降,中介获利空间变小。,三、保险中介市场的竞争,思路:之前都是一个中介的分析,也可理解为对中介行业的分析。现在开始两个中介或两种体系的分析。首先分析消费者在信息不

8、完全、信息对称下的有关保险中介人提供的信息质量水平的竞争。然后分析消费者方面信息不对称的相应结果。,图6 两个相同的保险中介进行竞争时,两者都获得正的利润,提供的信息质量高的中介获得的利润高,如银行保险与保险代理人制度,图7 两个不同的中介竞争,则提供更好更全面服务的中介人会得到全部的消费者。此时,中介搜索比个人搜索更有利。,图8 存在基础信息分布的信息不对称时,已经提供了较高信息水平的中介获得的利润更大,图9 消费者高估中介提供的信息水平时,中介市场获利空间扩大,为使利润最大化会提高信息质量,哪个中介获利多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模型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仅仅是从搜寻模型展开,是对客户端的

9、分析;而没有从保险公司端分析,未对保险公司的信号发送机制进行研究。所以尚不完善。 未来可以从把两者结合的全面角度做一个更深入的研究。,二、保险中介的制度经济学基础,一、制度经济学与保险中介 二、基于产权的理论基础及在保险中介应用,一、 交易与寻租,(一)寻找理论与保险中介 寻找理论应用于保险市场上(不存在保险中介),我们可得只要保险公司拥有自己制定费率的权利,在保险市场上就会出现不同的保险价格,而不同价格的保险产品,都会有顾客购买。,(二)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经济制度形成的核心概念,用来说明市场完成交易所需要的费用。交易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交易者在价

10、格之外必须另行支付一笔费用,这笔费用如果太大就会使得交易不能进行,不会发生。,交易成本亦称交易费用,是指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利转让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谈判、签约、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交易费用与信息之间联系,具体表现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许多经济活动都将产生交易费用。这些活动包括:,1. 寻找潜在买者、卖者,了解他们所处环境和行为,搜集价格分布,寻找产品质量等信息。 2. 价格变动事时,为找到买主双方正确位置而必须进行的讨价还价。 3. 订立协约。 4. 监督协约签订者,了解他们是否遵守协议条款。 5. 当协约签订者不承担责任时,强制执行协约,并发现所造成的

11、损害。 6. 保护产权,以防止第三者侵犯。,(三)寻租成本 寻租理论说明,权利的获得有两种途径:第一是社会成员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获得权利。这种活动称为“创租活动”。 第二种手段就是直接通过对“分配权利”的追逐来获得“财富权利”,这是一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经济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理性的社会成员追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当存在两种获利途径时,他要考虑哪种方式获得利益更大,支付的成本更小。 寻租活动是非生产性的。寻租活动是一种对社会有害的活动,应该受到限制。,保险中介领域的寻租活动,主要是指一些人通过权力之便从事保险中介活动或通过对保险监管以及保险中介等活动施加影响,谋

12、求自身的经济利益。 保险中介领域的寻租活动,主要指一些人通过权利之便从事保险中介活动,造成保险中介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失调,加剧了保险市场的混乱局面,降低了保险中介制度的资源配置效率。,集团化的经济分析,1、保险企业集团化企业层面的经济效应保险公司通过组建保险金融集团的方式可以实现纵向经营,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在此笔者将假定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同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是无差别的,该假设建立在保险产品作为满足消费者满足程度的主观效用基础上。考虑一家垄断的保险公司提供保险产品,一家或多家银行、代理公司、或其他营销渠道来销售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在此并不考虑保险公司自身通过展业而销售的产品。,如果保险公司

13、和营销渠道都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势力,双方都可以赚取正毛利,从而导致该纵向价值链的市场价格高于一般水平;而如果保险公司通过合并或设立的模式成立属于自己的银行、代理公司等营销渠道,则会造成价格下降,并同时提高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改善供求双方的经济状况。,该问题实质上可以归结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双重加价问题,是影响纵向独立厂商的外部型的例子。保险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产品具有经济补偿的社会效应,因此其行业发展及其产品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外部型,采用双重加价的思路可以用于分析保险集团组建的临界条件。,构建模型假设一家保险公司通过一家营销渠道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保险产品,保险公司以不变的单

14、价向营销渠道提供产品,还假设营销渠道除去提供价格外不承担任何成本。保险公司和营销渠道采取利润最大化策略,并为此在自己的成本上索要垄断利润即加价。保险公司在其成本为c的情况下向营销渠道要价为w,(wc),营销渠道在自身成本为w的情况下将其售价定为p(pw)。,保险公司和营销渠道追求利润的结果最终导致保险产品消费者承担相对于一家保险集团提供的价格而言过高的价格水平。如果两家机构通过合并组建保险金融集团,消费者承担的价格就只发生在成本c这一次加价行为,保险公司和营销渠道可以为取得最佳成果而进行协调。各自加强对于对方的外部性进行内部化的控制,通过校正的外部性的结果不但保险公司和营销渠道,而且消费者也可

15、以从中获益。,假设保险公司I为保险市场上的独家经营者,营销渠道Y为渠道市场的独家经营者。首先I将其产品销售给Y,然后Y再将其卖给最终消费者,在此假设保险公司I具有全部议价能力。消费者需求为q=a-p,a0为反映市场规模的参数,q为需求量,p为消费者支付的最终价格。保险公司提供产品的成本为c(ca),营销渠道的单位成本为保险公司的销售价格w以及被假设为零的单位转手成本的和。,研究思路: 考虑两种不同的经济状态:保险公司与营销渠道各自行事,不组建保险金融集团,保险公司I采用简单的线性定价法将保险产品转售给营销渠道Y;二者通过组建保险集团实现一体化经营。,不组建集团: 在分开经营以及线性定价的情形下

16、,保险公司与营销渠道进行以下博弈:首先,先由保险公司确定供给营销渠道的转售价w,然后,营销渠道再确定卖给最终消费者的价格p。 采用倒推法求解,营销渠道面临的问题是在转售价格w确定的情况下确定时期利润最大化的最终市场价格p。,上式对p求一阶导数,并另一阶导数为零,可以得到作为转售价格w函数的最终市场价格、需求量以及利润水平,上述三者分别为:,假设在模型中保险公司可以完全预测营销渠道的决策,保险公司了解作为转售价格函数的营销渠道的产品数量,因此保险公司的决策就是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的w。,根据一阶条件,并经简单的数学运算,可得。将w的值代入营销渠道的解,可以得到最终均衡价格、保险公司以及营销渠道的利

17、润、以及保险公司和营销渠道的利润和:,组建集团: 假设保险公司兼并营销渠道,二者合并为一家独立经营的保险金融集团。此时保险集团可以直接将其产品卖给消费者,因此保险集团面临的问题就转化为标准的垄断定价问题。,由一阶条件可得上式的解为:,结论: 现在就分开经营线性定价的情形以及纵向一体化的情形进行比较,发现保险集团的组建状态要优于不组建的状态。其原因在于:组建保险集团下的价格水平要低于分开经营的价格,价格的降低导致消费者剩余增加;另一方面,组建保险金融集团的利润大于分开经营的利润,为说服营销渠道参与保险集团,保险公司支付给营销渠道的利润必定不少于营销渠道分开经营的利润,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营销渠道都在组建保险集团的行为中获利。最终,无论是消费者剩余还是生产者利润都会增加,于是组建保险集团必将提高总福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