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寻觅社会的真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3474937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寻觅社会的真谛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11.寻觅社会的真谛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11.寻觅社会的真谛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11.寻觅社会的真谛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11.寻觅社会的真谛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寻觅社会的真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寻觅社会的真谛(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本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二、本框需要掌握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后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2、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两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如何认识二者关系的?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什么?如何理解?,自主学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A.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

2、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A.邓小平理论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法律思想 D.宗教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F.自然地理环境 G. 文学艺术,BF,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天宫、观世音菩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原型?西游记描绘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什么关系?,说一说,结论: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

3、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以上结论说明什么哲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实的或歪曲的反映)。,想一想,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老太爷一样 鲁迅,思考:从上述材料中,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结论:P.88:专家点评,1、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那为什么在我国这个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封建主义的落后、腐朽思想残余,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产生先进的马克思主义?2、是不是所有的社会意

4、识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什么?,合作探究学习,结论: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以上结论概括起来就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以上分析,归纳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5、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小结,社会意识,1、“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

6、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自生的C、有什么样的上帝就有什么样的上帝观念D、上帝观念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D,知识巩固,2、在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时,整个世界争论不休,“不合伦理”的诅咒声一度铺天盖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试管婴儿”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人们观念的变化说明了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D、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D,知识巩固,3、在新时期,我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其写入宪法,以

7、更好的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领导执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主要体现了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C,知识巩固,(2011天津)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 B. C. D. 解析 A。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幸福感以物质财富为基础,体现了这点,符

8、合题意,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致,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不能笼统的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说法错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011江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房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其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解析: A。“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体现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因此,A项与题意符合,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社会意识的作用

9、具有双重性,C项说法错误。D项强调社会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与题意无关。本题可采用排错法、排异法。,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者(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最根本的),产品的分配方式,(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

10、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超越与落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经济基础含义:生产关系的总和,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含义: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

11、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

12、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2、根本动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基本矛盾是?,1、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3、直接动力:,阶

13、级斗争,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1)是什么?,(2)如何解决?,改革,(2011浙江)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 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 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 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A. B. C. D. 解析: A。失业率居高不下、

14、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社会动荡,说明经济决定政治,入选;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说明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的变化,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错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错误。故选A项。本题属于观点判断型选择题,解题时重在判断题肢的正误。,(2011山东)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解析:C。全国人大常

15、委会的立法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排除A;B不属于哲学道理,排除;D说法错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排除。,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英雄史观),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斯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

16、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A、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B、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 C、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