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外引流的护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74527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室外引流的护理(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外科 梁雪峰,脑室外引流的护理,目 的,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脑脊液分泌过多,脑脊液回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循环道路梗阻而发生脑积水,过量的脑脊液可使颅压增高,侧脑室引流可缓慢放出过多的脑脊液及降低颅内压;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感染,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冲洗而进行抗感染治疗。,脑脊液的性质,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成人约100150ml,呈弱碱性。,脑脊液的产生,脑脊液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脑脊液产生为0.3/min,每天400500ml,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 脉络丛存在于整个脑室内,其结构为一簇毛细血管,其上覆盖一层上皮组织,为单向开放。,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脑室系统模拟图,脑脊液的循环,脑脊液循

2、环: 脑脊液流向有一定的方向性, 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后沿导水管流向第四脑室,并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最后经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将脑脊液回收到上矢状窦,最后流入静脉系统。,脑脊液的循环,颅内压,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成人侧卧位时腰穿或平卧位时侧脑室刺测的脑脊压力为80180mmH2O即515mmHg。儿童为37.5mmHg。,脑脊液循环障碍模式图,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脑积水,用 物,1、治疗盘1个。 2、脑室穿刺包1个 3、脑室引流装置1套 4、2%利多卡因1支(5ml)、 5、无菌

3、手套12对、消毒用物及胶布等。,操 作,(1)剃去头发,紧急情况下,可先剃去头顶部的头发。 (2)备齐用物,抱病人至治疗的治疗台上。 (3)让病人取仰卧位,助手站在病人右侧,双手固定头部两侧,两肘保护病人上肢,拇指于病儿双眼外眦角处。 (4)术者确定穿刺部位,前囟未闭者,取前囟两侧角连线距中点1-1.5cm处。前囟闭合者或成人,取鼻根正中间向上12-13cm,与两耳际连交点旁开1-1.5cm。,(5)术者戴手套、按常规消毒皮肤,铺孔巾,需钻颅骨者作局麻,钻颅时勿用力过猛,深度以穿透颅板为宜,约0.5cm。 (6)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针尖与皮肤垂直,向同侧外眦角方向直刺,约4-5cm,拔

4、出针芯,如有脑脊液流出,连接压力管理脑压。如无脑脊液流出,需要重新穿刺者,应拔针头至脑膜下重新穿刺,切忌在脑实质内随意转动针头,而损伤脑组织。 (7)固定穿刺针后,送病人回病室,保护肢体,接通引流管,固定引流瓶与穿刺针垂直距离10-20cm,引流通畅后方可离去。 (8)整理用物、记录、标本送验。,操 作,脑室外引流器示意图,脑室外引流器实物图,注意事项,(1)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引流瓶,各接头部位用消毒纱布包裹,引流管用别针加以固定,并将引流瓶挂于床边。不可抬高或降低引流瓶以防引流液逆流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或引流过度引起颅低压。 (2)固定头部,约束肢体,使其抓不到头部为宜,以免发生

5、弯针、折针、脱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折角、或脱出,翻身及进行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如发现引流管阻塞,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烦躁病儿按医嘱适量给镇静剂。 (3)如果保留长时间的侧脑室引流,应每24小时更换一次引流瓶,引流必须经过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4)每天必须严格观察引流出的脑脊液量及颜色和性状,并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注意调节脑脊液的引流量,适当控制滴速,每日引流液量不超过500ml为宜。如血性液颜色逐渐加深或变混浊,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送脑脊液行常规检查或培养。 (5)拔除针后,局部如有渗液,应局部加压。纱布湿了要及时更换,以免发生感染。 (6)拔引流管前一天,先试行夹闭引流管,夹闭后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瞳孔情况,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等现象出现,如有,应重新开放引流管。无上述症状出现时,第二天经医生检查无特殊后拔管。,注意事项,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