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69411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总论修改后(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总论,宣传图片,一、概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 有病原体不一定有传染性,传染病的历史,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黑热病广泛流行,民不聊生,赤地千里。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我国建国前及建国后重要传染病概况,鼠疫:1947-1948 东北死亡30000人 疟疾:40年代患者3000万 病死率1% 血吸虫:解放初期病人1200万 麻疹:城市200万人/年,死亡10万 肺结核:城市15岁以下感染

2、率85%,死亡率200300/10万 性病:1000万以上 1950、1951年全国天花病人分别为4.3和6.1万 自1981年以来艾滋病总死亡人数超过3000万 1951年新西兰首次报道,2008年我国共报告489073例 1997年我国香港首报禽流感,之后多人死亡;2004年我国为控制禽流感传染及蔓延,捕杀200多万只鸡,造成经济损失40-50亿。,一些老的传染病死灰复燃,结核病:1984年以来,全球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我国仅次于印度,每年新发130万,死亡约13万 疟疾:全球1.2亿疟疾病人,每年200万人死于疟疾。非洲每年100多万儿童死于疟疾 性传播疾病:现在我国成倍增加 我国血吸

3、虫患者近100万,洞庭湖成了“毒湖” 流脑、伤寒在局部有流行,二、感染与免疫,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显性感染 (overt infection )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pathogenecity):侵袭力(invasiveness)毒 力 (virulence) 数 量(quantity)变异性(variability),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A、天然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4、)A、细胞免疫B、体液免疫,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三、发病机制,1.入侵部位(方式)2.体内定位扩散:A、直接引起病变(恙虫病) B、血液循环 靶器官(病毒性肝炎)C、分泌毒素 远离原部位发病(白喉)D、生活史 定居(蠕虫病) 3.排出途径,组织损伤机制 :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14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蛋白代谢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内分泌改变,四、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影响因素:社会自然,五、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四有)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六、临床特点,病情发展阶段性潜伏期:检疫的依据前驱期:非特异性或缺失症状

5、明显期:有顿挫型恢复期: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稽留热(伤寒等)驰张热(败血症等)间歇热(疟疾等)回归热(布鲁菌病等)不规则热(流行性感冒等),发疹:皮疹、粘膜疹(皮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常见症状与体征,皮疹,毒血症状,病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病情轻重: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临床类型,1、流行病学资料2、临床资料详细病史全面体检,七、诊断,一般检查:三大常规、生化等病原学诊断:直接检查病原体、分离培养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特异性核酸 检测特异性核酸(DNA印迹、RNA印迹、PC

6、R等) 特异性抗体检测:蛋白印迹法 其他检查 :内镜、影像学、活体组织检查基因组学等,综合治疗原则:(1)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 (2)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八、治疗,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隔离和消毒、护理、心理 治疗 (2)支持疗法:饮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3)病原治疗: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 治疗、免疫治疗 (4)对症治疗(5)康复治疗 (6)中医中药针灸治疗,1、管理传染源 : 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强制管理)鼠疫、霍乱 乙类(严格管理) 丙类(监测管理)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 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随访观察,九、传染病的预防,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消毒(物理/化学)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隔离:严密隔离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接触隔离昆虫隔离保护性隔离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3、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接种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血清、人类丙种球蛋白等 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感受与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