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468608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众文艺创作与辅导音乐,一、音乐定义、音乐基本乐理 二、简谱知识 三、五线谱知识 四、声乐 五、合唱 六、音乐欣赏的基本技巧 七、简谈歌曲创作入门,一、音乐定义:,音乐是一种人们任借声音音响来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的四个基本要素:,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音的高低2、音的长短3、音的力度4、音质,音乐基础知识,1、音乐起源2、记谱法是指用符号、文字、数字或图表将音乐记录下来的方法。它所产生的记录即称为乐谱。记谱法因国家、民族、时代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3、

2、现最常用记谱是简谱、五线谱 4、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五线谱和简谱都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吉他的六线谱和古琴的减字谱都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二、简谱,表示音的高低的基本符号,用七个阿拉拍数字标记。它们的写法和读法如下: 写法: 1 2 3 4 5 6 7 i 读法: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以上各音其相对关系都是固定的,除了34、7i 是半音外,其它相邻两个音都是全音。,乐谱,调式音阶,按照一定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几个音(一般是七个音左右)组成一个有主音(中心音)的音列体系,构成一个调式。 把调式中的个

3、音,从主音到主音,按一定的音高关系排列起来的音列,叫音阶。,大调式,凡是音阶排列符合全、全、半、全、全、全、半结构的音阶,就是自然大调,小调式,小调式有三种形式: a:自然小调:凡是音阶符合全、半、全、全、半、全、全结构的音阶,叫自然小调。b:和声小调:升高自然小调音阶的5,叫和声小调. (上下行)c:旋律小调:在自然小调音阶上行时升高它的4、5,而下行时还原5、4叫旋律小调。 小调音乐一般第一个音符是从6 或3 开始,而结束在6上。,三、五线谱基础,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简谱音阶对照示意图,简谱唱法与五线谱的音名唱法对照表 、简谱与钢琴(电子琴)键盘位置对照图,高音

4、符号、低音符号的写法,低音符号,高音符号,变音记号,变音记号有五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还原记号()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升、降音顺序:4 i 5 2 6 3 7,五线谱与简谱的音符时值对照表,四、声乐,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分类,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人声的音域,大约为二个八度。,人声按音域的

5、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女高音: 高音区音色明亮,圆润,轻松自如,中低音区力量力度较弱高音区音色明亮,女高音的音域通常是从中央c即小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 女中音:女中音声部具有丰满柔美、充沛、坚实而圆润的音色,宽广的音域,适中的共鸣音量和向全能全面性的发展空间。 女中音的音域和音色都在女高音和女低音之间。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大字组的a到大字二组的a 。 女低音:女低音是女声中最低的声部,浓厚、温和而结实音色,音域通常从中央c下面大字组的f到大字二组的f 。音色不如女高音明亮,但比较丰满坚实。,人声按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男高音:男高音是男声的最高声部,音质柔和明朗和清晰,音域通常从中央c即

6、小一字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c 。男低音:男低音是男声的最低音,音质坚实、充沛而宽后,音域通常从小字组的e到大字二组的e 。 男中音:男中音的音域和音色有力、刚健饱满、充沛而响亮,介乎男高音和男低音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兼有两者的特色。音域一般从小字组的降A到大字二组的降a 。,演唱方法,美声唱法: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 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

7、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演唱方法,通俗唱法: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 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

8、水画等。,三种唱法异同,三种唱法在呼吸的运用上应该是一致的,腹式呼吸适用于任何一种唱法,它即方便又科学。在发声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混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的是真假声结合的方法;通俗唱法运用的是真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美声唱法注重的是整体共鸣,强调的是整体歌唱,其中最注重的是“面罩共鸣”;民族唱法的共鸣腔体就美声来说,相对较窄,没有美声开得大,用的多,但也比较讲究声音挂在面罩上;通俗唱法的共鸣一般来说,唱高音时用一些,因为在演唱时有麦克风,所以,不是特别强调共鸣的音量。,五合唱,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

9、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形式,依据人声的分类,合唱的形式有: (1)童声合唱。 (2)女声合唱。 (3)男声合唱。 (4)混声合唱。,特点,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1、音域宽广。 2、音色丰富。 3、力度变化大。 5、表现力强。 4、音响层次多。,六、音乐欣赏的基本技巧,欣赏步骤: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音乐之美有两个方面:形式美和内容美,音乐欣赏与其它艺术作品欣赏一样,可分三个阶段: 1、对音乐形式美的欣赏。

10、 2、情感的欣赏。 3、对音乐内容的理性欣赏。,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 提高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用耳朵与音乐交流 用心灵同音乐对话,七、歌曲创作入门,学习作曲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1、要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 2、有一定乐理知识 3、要善于学习各种音乐语言 4、要有相当文学基础,写作步骤,选择歌词 主题音乐写作包括:主题通常安排在歌曲的第一乐句式开始部分(一般包括前奏)它可以是一个乐句、几个小节,有时甚至是一个动机。 调式写作:大调性,具有比较明朗、奔放的色彩(包括汉族五声音调式的宫、徵调式)如巜长城长小调性,具有比较柔和、细婉的色彩(包括汉族五声音调式的商、角、羽调式

11、)读书,不同体裁、风格的主题:,颂歌体的主题 庄重、热情而豪放曲调比较深刻并有较大的感情波动幅度。如长江之欹 进行曲主题 节奏鲜明曲调规整,有强烈的进行感,适合于集体演唱,也称队列歌曲能随步伐行进。如我们走在大路上 抒情歌曲体的主题 旋律优美、抒情而富有意境,节拍、节奏舒展、宽广而较为自由,大用于借景抒怀、寄景咏情。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不同体裁、风格的主题:,叙事主题歌词具有一定的情节性,要求旋律口语化,像讲故事那样,缓慢而起伏不大,清晰又引人入胜。如歌唱二小放牛郎 劳动主题情绪话泼、热烈,音乐中常伴以恰当的劳动节奏,以增强气氛,并有一定的劳作感。如釆茶歌牧马之歌 歌舞曲体主题节奏鲜明,旋

12、律轻快、活泼、结构规整,词、曲均适合歌唱与舞蹈.如种太阳,旋律的发展,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它通过若干乐音的长短、高低的特定关系组合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旋律是由时值与音高两方面的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又产生出不同的节奏型和旋律线。同音反复:是指旋律各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作相同音高的连续进行。级进:是指旋律中的两个音之间按音阶的音级顺序作二度音程的上行或下行.如我的中国心跳进:三度音程以上的旋律进行称为“跳进”三度为小跳、四度为大跳。如小草红心歌,尾声,歌曲尾声大致有三种: 1、终止式结构比较完整、充分的结束,2、在歌声结束后加尾奏或把尾奏放在歌声延长音上同时结束3、通过歌声尾句扩充、补充或重复作为尾声结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