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463229 上传时间:2018-09-01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8.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抚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莫斯科宣言,2011年5月在莫斯科举行的首届全球健康生活方式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莫斯科宣言。 莫斯科宣言披露,目前全球超过60%的死亡和残疾由慢性病引起,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估计慢性病死亡在全球总死亡中将占到75%。,我国慢性病数据,数据显示,受人口老龄化和发病年轻化双重影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已超过2.6亿,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疾病负担占全部疾病负担的63%,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压力巨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WHO,2011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还

2、将召开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陈冯富珍将这一高级别会议称作一次“叫醒服务”,以唤起各国政府担当起慢性病防控责任。,第四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疾病谱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估计全国慢性病的人数: 高血压:1.6亿 糖尿病:2000万 血脂异常:1.6亿 超重:2.0亿 肥胖:6000万 脑卒中每年新发150万 冠心病每年新发75万 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80-200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2009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明确诊断的慢性病例数:2.6亿 过去10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慢性病病例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富贵病”城市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我国糖

3、尿病患者六年翻了两番多,2008年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人,2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9.7%(城市患病率4.5%,农村患病率1.8% ,2002年全国病人2000多万 ) 1.48亿人是糖尿病“后备军”(糖尿病前期患病率15.5%) 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2010.3.25,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压力增加等问题日益严重,使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正在逐步上升。 1.慢性病在总死亡中占绝大部分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制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4、到2015年,2/3的肿瘤都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在中国已经开始显现。,2.患病人数多,发病增长速度快,3.疾病负担不堪重负,4.主要危险因素暴露水平有新的变化 (1)吸烟率下降 (2)经常饮酒率下降 (3)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加 (4)超重和肥胖者增加 (5)血脂异常患病率上升 (6)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7)其他变化,4.慢病危险因素水平持续上升,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简称慢性病、慢病;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总称。,概念,慢病往往可治疗但不能治愈,所以慢病防控的目的:在人生命的全程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

5、降低慢病的患病、早亡及失能;提高病人及伤残者的生活质量。,四大类,心脑血管疾病 恶性肿瘤 糖尿病 慢阻肺(慢性呼吸道疾病) 位于死因排序顺位、疾病谱的前列,是防治的重点,防控策略,慢病防控以明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危险因素及其之间内在关系为基础,选择有科学证据证实有效的策略及方法。,防控措施,慢病防控原则: 强调社区及家庭水平降低4种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生命全程预防; 三级预防并重,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将慢病作为一类疾病防控; 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是包括心脏和血管

6、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是当今社会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主要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发达国家心血管疾病流行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低发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病率相对较低,死亡仅占人群全部死亡的5%10%第二阶段(上升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占10%30%,第三阶段(高峰期):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发病和死亡均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死亡构成达35%65%第四阶段(下降期):各国加强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等公共卫生措施,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死亡构成降至50%以下,不同国家和

7、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后和速度不一致,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入各阶段的年代、各阶段持续的时间和危害的程度,以及目前发展所处的阶段是不同的。,近五十年来,我国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 ,20世纪7080年代 速度加快。总的心血管疾病从70年代以来一直是首位死因。,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许多发达国家 脑血管病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 青壮年发病与患病水平 ,发病和死亡年轻化 “城乡差别” 缩小 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致残和死亡的情况较严重,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流行特征,定义 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组临床症侯

8、群。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流行病之一,患病率高,常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hypertension),我国高血压的特点“三高” :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三低” :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不”: 不愿意服药、不难受则不服药、不按医嘱服药,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发达国家 高纬度(寒冷)地区低纬度(温暖)地区 高海拔地区低海拔地区 与高血压的地理分布保持一致,我国16省市19871993年2574岁人群MONICA研究结果:急性

9、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的趋势。,脑卒中的分型构成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分布存在差别。目前世界范围内以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为主。中国和日本脑出血的比例高于西方国家。我国内地和寒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 沿海地区则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发病北方南方,脑出血南方北方,时间分布,工业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率 东欧国家脑血管病死亡率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年龄 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性别 各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男性高于女性,人群分布,种族 同一地区不同种族发病情况有明显差异 职业 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有联系,较肯定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

10、烟、饮酒。 未确定危险因素: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肥胖或超重、遗传因素、口服避孕药、低气温、高尿酸血症、食盐摄入量多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少数可根治、多数不能根治只能终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影响,心血管病特点,患者本人受罪、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益低,家人受累,多数人不注重预防,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过早缠身 医学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是可以预防或控制的 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心脑血管疾病不但可以预防和控制,而且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投入低、回报高 重视我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自己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疗费,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没有心

11、脑血管疾病的人们提前进行预防,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事半功倍)。千万不要等到疾病发生后才重视和花更多的钱(事倍功半)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虽然为时已晚,但还是可以更好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警示,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预防发病未发生 心血管病的人群,主要针对心血管病的 危险因素(病因) 进行预防,遗传,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心血管病家族史,注意是早发(男性55岁、女性65岁以前),心血管病家族史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遗传因素没法改变,有遗传趋向的人应积极降低其他危险因素,A,C,B,你的父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近亲长辈如果患

12、有心血管病,你患心血管病的风险将增加,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发病随年龄增加,年龄越大的人越要注意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儿童患高血压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年龄,年龄因素不可改变,只有越早重视心血管 病危险因素对预防心血管病越有好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50岁以前心血管病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健康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心血管病患病比例趋于平衡,性别,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

13、,血脂异常容易引起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糖尿病、脑梗死等,出现血脂异常的超重肥胖者首先应积极控制饮食特别是油脂的摄入、增加运动,减少多余的脂肪,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控制正常半年后血脂仍然异常,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发现血脂异常、体重正常者首先应适当控制饮食特别是油脂的摄入、增加运动,半年后如果血脂仍然异常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亿。,两次或两次以上测血压收缩压达到140毫米汞柱及以上,或舒张压达到90毫米汞柱及以上者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初期症状很少,少数高血压患者有头昏、头痛、心悸、颈部疼痛、健忘、失眠、耳鸣、易怒、神经质等,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往往造成脑溢血、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突发事件,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