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53438579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9.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6页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76页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 证考试之心理学课件(1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梁庆席 2013年11月,心理学,总览心理学,心理过程,心理条件,心理能力,心理特征,心理领域,课程结构,第一章 概论,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流派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学的概念,一、心理学(psychology) 对心理或灵魂的解说与研究(最开始的定义)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0世纪中期) 心理学的任务:描述解释预测调控 心理现象:心理条件、心理过程、心理能力和心理特性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是不是科学? 是哪一类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 二、机能

2、主义心理学(1890)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1914) 五、精神分析学派(1915)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1943) 七、认知心理学(1950)(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意识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三势力),现代西方心理学系统发展树,内容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 构造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一)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心理测量学 (五)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二),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

3、)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定义、适用条件、操作过程、特点或者局限性),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整和控制行为 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增长知识、指导工作、品味生活),p20的复习思考题?,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意识的性质 注意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意识的特殊现象,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 哲学上讲的意识 心理学讲的意识(重点)“觉知”(awareness)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内容

4、,二、意识的状态 自然情况下的状态 (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一边一边) (三)白日梦状态(不知怎么回事,不在状态) (四)睡眠状态(正在争论中) 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药物等促使的),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使人的心理活

5、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注意的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动作与内容)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程度与意识状态有关),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三、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人自身的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作用。【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活动的目的、兴趣、知识经验、组织、人格和意志

6、等。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类似于不随意注意.,一、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人的生物节律包括四种循环: 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 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二、睡眠阶段与脑电波特点 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波,13-20,频率快,振幅小。 第一阶段:过渡期,波,8-12,频

7、率慢,振幅大,1-7分钟 第二阶段:轻睡期,波,4-7,频率更慢,振幅更大,10-25分钟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波,2-4,频率极慢,振幅极大,梦游,呓语,尿床多在此时发生。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 REM结束后,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次循环。REM出现,就是在做梦。,三、失眠表现与种类 睡眠作用:1.恢复机能 2.保护自己 失眠表现:入睡困难,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容易惊醒,醒后难入睡。 1.情境性失眠:生活环境改变引起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个体差异造成心理上的失眠感。 3.失律性失眠:突然生活程序改变形成的暂时

8、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导致精神兴奋,对安眠药物的依赖引起。,四、梦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包括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冲动等,这些观念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梦具有以下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自我中心,倾向于来自个体的内部冲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有一定性别差异。 3.睡眠中的内在和

9、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受暗示性的高低。 1.个体对催眠的态度和对催眠者的信任感; 2. 个体的身心条件和个性特点。 催眠诱导:运用暗示性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程序,引起人们被动放松,反应降低,注意狭窄,幻觉增强。,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幻听,幻视在无刺激下; 3.解除抑制,不受任何约束;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 催眠是角色扮演。巴伯尔,斯潘诺斯:在催眠诱导下,

10、被试高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 催眠是意识的分离。希尔加德:两个层面同时进行,一层接受暗示后,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二层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性质较真实,又称隐蔽观察者。,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 心理促动药物:使用后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使个体,感觉,情绪,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 心理促动药物的种类: 1.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 2.兴奋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 3.迷幻剂:LSD,墨斯卡灵。,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概述 视觉 听觉 知觉感觉的整合 社会知觉,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概念:部分属性 种类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产生感觉的

11、过程)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能区分相关概念) (一)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质的定义/衡量) (二)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量的定义/衡量),四、感觉的类别,远距,近距,视 觉,视觉视觉器官接受光波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一、视觉的一般概念,适宜刺激-可见光(380-760nm),二、视觉的基本现象,1、视觉适应 暗适应: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先快后慢逐渐提高的过程。(3040分钟) 过程: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明适应: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快速下降的过程。(5分钟) 过程: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2、色觉 (1)什么是颜色?颜色光波作用于

12、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广义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仅指彩色。颜色的三个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色觉缺陷和色盲,男性:6色弱,2色盲女性:0.4%, 0.03%色盲不自知:经验补偿,正常人眼中的色觉和色盲患者眼中的色觉,三、 视觉的生理机制,(一)生理机制包括: 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二)色觉理论(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1、三原色说(红色、绿色、蓝色) 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2、拮抗理论(四色说) 红绿黄蓝加上黑白: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位是成对组织的。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

13、与绿、黄与蓝、黑与白,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三色说 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是不同颜色的感受器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性不同。 红色感受器长波; 绿色感受器中波; 蓝色感受器短波 不足: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论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 红绿视素、 黄蓝视素。 它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听觉,一、听觉刺激(202000赫兹)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三、听觉的机制 (一)听觉与耳 (二)听觉的理论

14、1、位置学说2、频率匹配学说,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则是对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依赖于感官,是对感觉的深入。 要形成知觉,还必须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知觉进行分类。根据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可以把知觉区分为社会知觉和物体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除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知觉的种类,(一)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

15、,二、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当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时,并非对环境中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特征都悉数接收,而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这部分事物知觉得格外清晰,而对其他事物则感知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二) 知觉的选择性,少女还是老妇?,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知觉的这一特性被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三)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1大小恒常性,(四) 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论观看距离如何,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看成特定的大小。,大 小 恒 常 性,

16、2形状恒常性,尽管观察物体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倾向于把它感知为一个标准形状。,3明度恒常性,尽管光照条件下物体的亮度改变了,但我们仍倾向于把物体的表面亮度知觉为不变。,4颜色恒常性,尽管光照改变了物体的颜色,我们仍把它感知为原先的颜色。,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一)深度知觉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1)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二)运动知觉 (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注意: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