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420768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江苏高考 语文试卷分析与作文阅卷汇报,大许中学 朱孝伟2013.8.25,总体印象:今年江苏高考题基本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命题原则。语知部分考查字音和成语,题型与2012基本一致。文言文题型未变,体现了题型的平稳,选材有变化,从三国志中选材,由墓志铭类回归正史。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老舍的散文何容何许人也,尽管文字比较平易,但所写内容比较久远(1935年发表),考生理解上仍存在一定隔阂,要答好不容易。小现代文阅读仍延续去年考法,为论述类文本叔本华的论名声。所选两个文本一是现代的,一是国外的,内容都与当下中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增加了阅读难度,体现了现代文阅读要加大文本陌生度,淡化答题模式的基本

2、原则,这也是对现代文阅读本质的一种回归,值得关注和提倡。作文的命题变化最大,虽属意料之中,但从阅卷结果来看,也有很大意外。,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B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C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D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答案】D 【解析】A项kng/hng/kng/hng;B项lng/lng/lng/lng;C项hi/hi/hi/gi D项全读ku。 【评价】从整体上讲,江苏试题年年都在求新,落实在各个考点上,语音题也在稳中求变,因变而新。2009年、2010年高考都是多音字,2012年高考糅杂同音字、同声

3、旁字,今年却专考同声字,形式虽新,内涵不变,沿袭了新课标卷、全国卷试题样式。,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

4、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说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说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

5、同方法、途径“殊途”。很明显,第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 【评价】这道题沿袭了2012年的成语题,不过也有创新,变语段成语选填改为不同语句成语选填,似乎显得更为容易,尤其前两句。但第句却有故意设难之疑,相同的成语,让不明就里的考生在二者区别上耗费了不少脑筋和时间。不过,利用排除法,是能很快作出选择的。,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

6、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评分细则】本题分值是4分,评分分值为0分、2分和4分。只从单方面说“要善于改变自己”或“去适应环境”得2分。在两者间有比较关系或能够从正反两反面去表达的可以得4分。【例句】0分卷:抱怨只会迷失自我,寻求解决的办法。你应该做好自己本分少管他人。适应自己的环境才是最好的。2分卷:环境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去适应环境。学会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4分卷:与其想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解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

7、组合成句。但语感较强的考生,只凭语感也能答出含义。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说明这个“环境”是不大好的。“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是劝以前“赤脚”的年青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本体);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了。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当然,在答题中,可以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评价】这类语言表达题,的确是在考查考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对语文素养的考查,是必要的

8、,也是重要的。可惜的是很多考生重视程度不够,得分也很低。,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5分) 【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评分细则】本题分值是5分,评分分值为0分、2分和5分。对处女作或代表作的数据单一横向描述,只得2分;从处女作高峰与代表作高峰作比较得出“十年”积累而进入“成熟期”的可得5分。 【例句】5分卷:很多作者在25岁之前推出自己的处女作并用十年的时间让自己的文笔走向成熟,在35岁前后推出自己的代表作。,【解析】作答表格题,首先要看的是表格是针对

9、什么问题或现象来作的调查或统计,要求考生从什么角度来答题,其次再去看表中数据所体现的征象,说白了,就是审题!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成熟”什么是作家的“不成熟”,当然,“不成熟”指的是“处女作”,“成熟”指的是“代表作”。这样就把表格数据分成两块了:一块是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一块是发表代表作的年龄。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多(203人)的主要集中在20岁前至30岁,发表代表作人数多(176人)的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这说明什么?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10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熟的

10、角度来答呢: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不断创作时间,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评价】表格题虽然不是什么新题了,但作为江苏省高考题,却是新题,因为以前从未考过。不过,相对于传统的表格题,此题表格数据反映的信息较为曲折隐晦,或者说是传统题的叠加。因为考生答题需要做到这样几步:第一步,大多数作家发表处女作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第二步,大多数作家发表代表作的年龄集中在2640岁;第三步,作减法,发表代表作的年龄与发表处女作的年龄之差,隐含作家渐至成熟的信息。在传统题中,是要先写出前两个信息,而后再以这两个信息为基础写出结论来,但此题却要求考生直接写出结论来,难度就增加了不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11、8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

12、,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

13、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答案】C 【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 【评价】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划定了120个实词,但此题中,只有“及”字是120个实词中的,其余全是“超纲”!要提醒我们的考生注意命题范围的扩大。,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

14、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在邺下名为清白 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 B C D【答案】D 【解析】第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 【评价】此题仍然是常规题,也已走过许多年,不过此题确有其魅力:要说高考对考生的人生影响巨大,那么此题对考生的人格影响也将是巨大的!这样的题应该考下去,不然,我们还能用什么来熏陶当今浮躁社会中的浮躁学生呢?,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

15、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答案】A 【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 【评价】这道题依然是“情节”概括题,只要读懂文章故事,做此题并无难度。,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明帝问左右

16、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 【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总体原则】文意在先,考核点在后。文意对再看考核点,文意不对则该句文意与考核点的分均不得。 赋分:文意1分+1分;考核点“对”,1分。,【评分细则】(1)文意前后两句各1分,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意思不对不得分,且考核点也不得分;考核点为“所在”,1分,翻译为“在哪里”、

17、“在什么地方”,如译为“所在的地方”不得分。其他要点:“左右”翻译为:臣子、侍从、手下、左右的人均可。“安国”是双关语,翻译成人名或“安定国家的人”均可。【例句】0分卷:明帝询问左右近臣李丰在哪里,左右近臣让李丰与皇上对话。1分卷:明帝问侍臣安国所在的地方,侍臣把李丰的所在地告诉明帝。2分卷:明帝问左右的侍从李安国在哪里,左右的侍从用李丰的所在地来回答明帝。3分卷:明帝询问手下的人李安国在什么地方,手下的人回答是李丰。(2)文意“/”前后两句各2分,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意思不对不得分,且考核点也不得分。 考核点为“尚”和“惮”,各1分,“尚”翻译为“娶为妻”、“与结婚”;“惮”翻译为:害怕、忌

18、惮、反感、讨厌、憎恶均可(翻译为“担心”不给分)。 其他要点:“外”、“内”翻译为“表面,内心”或“对外,对内”均可。【例句】0分卷:李丰的儿子韬被选为尚公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它,内心里十分感激。1分卷:李丰的儿子被选为尚公主,李丰虽然表面拒绝,但内心里不很担心。2分卷:李丰的儿子李韬被推选出来娶公主,李丰虽然在外面推辞这件事,但在家里却不由非常兴奋和渴望。 李丰的儿子李韬想要攀附公主,虽然李丰表面上拒绝,但内心已不是特别害怕。3分卷:李丰的儿子被选中娶了公主,李丰虽然在外推辞,在家里却不十分担心。4分卷:李丰的儿子被挑选出娶公主,李丰虽然在外恭敬辞让,在家内也不十分害怕。(3)文意用“/”

19、隔开的三句各1分,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意思不对不得分。其他要点:“中书令”为专有名词,用其他说法替代或少任何字均不得分;“谘”译为征询、询问均可;最后一句译为“有谁可以担任?”、“有可以担任的人吗?”等均可。 【例句】2分卷:中书省却中书令,大将军向朝臣咨询:“谁可以补上这个职位?”3分卷:中书令这个职位空缺,大将军询问朝中大臣:“谁可以补上这个空缺的职位?” 【解析】第句处理好“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即可;第句处理好“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惮”和句顺即可;第句处理好“缺”“谁可补者”和句顺即可。 【评价】翻译,除了准确,还须做到句顺,这是今年高考特别注意的一项得分点。其实,句顺最大程度地反映着考生对文言文或者说对常识的掌握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