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留守儿童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53418811 上传时间:2018-08-31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毛概留守儿童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留守儿童问题(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问题,化工1402班 第二小组:,留守”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古代皇帝离开京城,命大臣驻守。“留守儿童”用今天的话来讲,是指父母双方到城市务工无法将孩子安顿而将其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他们要么与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生活,要么寄居在亲戚家,要么寄居邻居家生活。这种情况也包括内地城市家庭。这些孩子本应该是父母的掌上名珠,集中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背景,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背景,从时间上说,始于1978年,准确地说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开始,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

2、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正是因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中国的改革开放才如火如荼地进行,正是因为“闯”和 “冒”的精神,一支几千万的劳动大军(将老人、小孩留在农村,有些是夫妻双双有些只身)潮水般涌向沿海城市,寻找一条发财的“一条好路,一条新路”,想“干出一番新事业”。曾几何时这支大军为中国的交通运输造成极大的困难,也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了财富,可是他们的幼小子女留在农村至今成了改革的一大难题。,宏观背景,留守

3、儿童产生的微观背景,一方面,市场经济是社化的商品经济,它具有平等,竞争、法制和开放等一般特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父母只好离家进城务工。另一方面,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孩子的待遇:户籍的限制、高额的择校费等使其进城务工者不堪重负,就只好忍痛割爱,孤身闯天涯,将啼哭小孩留在家!,微观背景,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问题。随着中国社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

4、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

5、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个方面。一方面,

6、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可怜的孩子眼无神,无奈无助盼望变失望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

7、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014 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这些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他们无法享受真正完整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父母与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而留守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容易出现偏差,其表现为:,(一)留守儿童家庭亲情的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

8、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偏下在这些学生中,他们的学习无人过问,有的对学习持消极、被动、厌恶情绪,缺乏学习热情,形成了拒学心理,体现在学习习惯上就是经常拖拉作业,书写马虎,对学习敷衍了事,有的甚至逃学。即使有的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学习有主动性,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

9、中不注意规范,不遵守基本的学习规律,导致学习上事倍功半;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临时监护人仅仅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三)心理健康和情感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不当或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

10、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留守儿童,成了毕节乃至整个中国的伤疤。在故乡留守甚至流浪,他们成了悲剧主角,自杀、被性侵、误入歧途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虽然农民外出打工后家庭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但是很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没有父母对他们的生活进行照顾,造成留守儿童伙食标准下降,营养结构很不合理。年龄稍大一些的初中生还可以自己煮饭,但小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做饭吃,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餐的现象是经常有

11、的,身体健康因而受到很大损害。父母的离位、爷爷奶奶身体的不适,使留守儿童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那些寄居在他人家里的儿童,更是要通过多做家务来获取监护人满意,家务已经变成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中沉重的压力和负担。,1.监护人年龄偏大,对留守儿童照顾力不从心,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越发怜爱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监护人秉持着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的思想,对孩子过度溺爱。但对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却不予知道甚至误导。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

12、助互爱精神,怕困难、怕挫折。日积月累,养成了诸多坏脾气的孩子,家庭教育的艰巨性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留守儿童年龄相对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其学习还需要经常督促和指导。在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教,而爷爷奶奶或其它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低,致使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况。从学校教育来看,农村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本次对宁陕县部分中学教师的实际走访中,我们了解到:有的班级学生人数太多,教师没有精力,对留守儿童心有余力不足,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

13、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2.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措施不力,有少数家长认为“读书无用”,不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做过多指望。这也是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重要的根源。在部分学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打工者对子女的期待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有什么大的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在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的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 外出务工的生活方式对子女接受教育产生影响。外出务工使得经济相对比较活跃,从而增加了一种“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这种

14、思想极易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厌学情绪。,家庭,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转型期特殊的社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学校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

15、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3.社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遭遇了在现实中进了城,在制度中却没有进城的尴尬局面。尽管他们在城市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在职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也与城市接近,但他们永远被政府和城市居民看作是农民,他们不能享受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就业与社保险制度、社福利政策等,形成了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使农民工子女入学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当地政府不支持,当地学校

16、不接纳。留守儿童问题出现了。,4.制度问题,留守儿童解决方案,从政府出发,从学校出发,从家庭出发,从社出发,政策支持,2006年全国,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递交了“全社都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提案,让“留守儿童”成为当年的热词。 2008年,“留守儿童”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2011年的中央农村工作议提到,要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今年2月发布之后,截至目前,已有山东、福建、浙江、云南、吉林、宁夏、安徽等26个省份出台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措施。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为保护留守儿童提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责任追究机制。 除此之外,民间也出现很多帮助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在物质和心理方面都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