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基础知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05180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环境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环境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环境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环境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基础知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基础知识,环境,环境?,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的概念,1、广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

2、自然因素的总和;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人类环境,自然环境的要素构成:,人类环境,人工环境: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组成。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反过来又成为人类活动的制约条件,也是影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工程环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2、人工环境,人类环境,环境要素和环境质量,1、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通常

3、包括: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等。 (注:自然环境要素与环境要素不相同,如阳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由生物体 组成生物群落,全部生物群落构成生物圈等等。,2、环境要素的属性 最差(小)限制律: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等值性:是指各个环境要素,无论它们本身在规模上或数量上如何的不相同,但只要是一个独立的要素,那么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作用并无质的差别。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

4、、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具有先后之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3、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 种描述; 环境状况的形成由来自自然的原因,也有来自人为的原因,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人群的文化状态也影响着环境质量。,四、环境的分类 人类环境是由若干规模大小不同、复杂程度有别、等级高低有序、彼此交错重叠、彼此

5、互相转化变换的子系统所组成,是一个具有程序性和层次结构的网络。 如按照人类环境的范围来分:,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什么是环境问题?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

6、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二、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学的主 要研究对象,根据环境问题发生的先后和轻重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早期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止,又称近代城市环境问题阶段。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它始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

7、题。,3、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三阶段的核心问题: 1.“第一次浪潮”的环境问题:土地 人口的大量增加;原始植被的大量破坏 2.“第二次浪潮”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五十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 近年来六大公害事件(意大利塞维索化学厂二恶英扩散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厂泄漏事件、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市农药厂化学品泄漏、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瑞士巴塞士桑多斯化学公司火灾),3.“第三次浪潮”的环境问题:转移;全球环境问题,如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物泄漏事件。1984年1

8、1月3日夜间,美国设在印度的一座生产异氰酸甲脂的农药厂,因储罐内压力升高而泄露,毒气进入博帕尔市,死亡近2万人,受害20多万,5万人失明,孕妇流产或产下死婴,受害面积40平方公里,数千头牲畜被毒死。,4、环境问题的性质和实质 性质: (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它与人的欲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呈现孪生关系;(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存在于生产、生活、政治、工业、农业、科技等全部领域中; (3)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馈作用,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引起新的变化; (4)可控性,即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9、,借助法律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总可以把环境问题控制在影响最小的范围内。,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包括两层意思:1、所谓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2、要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治理和控制,必须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现代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入侵、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 ,1)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如甲基汞中毒(水俣病)、镉中毒(痛痛病)、砷中毒、铬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 2)致癌:如砷、

10、铬、镍、铍、苯胺、苯并a芘和其他多环芳烃、卤代烃污染水体后,可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积累。长期饮用含这类物质的水或食用体内富集这类物质的生物就可能诱发癌症。美国俄亥俄州饮用地表水的居民比饮用地下水的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高。 3)发生传染病:如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痢疾、霍乱等;肠道内常见病毒通过水污染引起相应的传染病;寄生虫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4)间接影响: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妨碍水体正常利用,,环境污染之水污染,1)化学性物质污染 来源:主要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冶金、焦化、石油化工和火力发电等工业生产排放有害化学物质。 一次污染物:悬浮颗粒降尘、飘尘、石棉和无机金属粉尘等;有

11、害气体SO2、NO2、CO、CO2、H2S、碳氢化合物、氟、氯、硫醇和氨等。 二次污染物:光化学氧化剂、硝酸烟雾和硫酸烟雾等。,环境污染之大气污染,危害:成年人:每天吸入10-15m3空气,肺泡总面积55-70m2, 且布满毛细血管,故有害物质很快被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不经过肝转化就发生作用,所以有害物质由呼吸道进入机体的危害最大。 致癌:大部分是有机物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严重污染城市的大气烟尘和汽车尾气中,可检测出30多种多环芳烃组分,其中苯并a芘的存在较普遍,致癌性也最强。 小部分是无机物砷、镍、铍、铬等,2)放射性物质污染,来源:核爆炸;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和加工、生产和应用。 一些微小的

12、放射性灰尘能悬浮在大气中很多年。,主要种类: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如铀的裂变产物-90Sr(锶)和137Cs(铯)。,危害:体外-外照射作用,由呼吸道-体内-内照射作用,在肺中浓度比其他器官中大,因而肺组织一般受到较强的照射,并且肺中的放射性物质能十分迅速地扩散到全身。 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远期效应,包括引起癌变、不育和遗传的变化或早死等。,3)生物性物质污染,来源与危害:空气变应原:花粉、霉菌孢子过敏反应,可诱发鼻炎、气喘、过敏性肺部病变等 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化脓性球菌,附着在尘粒上对大气造成污染。,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被有机废

13、物污染的土壤,是蚊蝇滋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因此,被有机废物污染的土壤,在流行病学上被视为“特别危险的物质”,环境污染之土壤污染,1.环境法规,1.1 环境法规的构成(1)法律(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环境保护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5)环境标准(6)环境保护国际公约,1.2 环境法规的相互关系(1)法律层次的效力等同(2)后法大于前法(3)行政法规的效力次于法律(4)国际公约优先 1.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 环境标准,2.1 环境标准及其作

14、用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是为了保护人群身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2.2 环境标准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从级别上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按内容和性质分类:(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方法标准(4)基础标准(5)标准样品标准,(1) 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

15、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目标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08-200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48489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只有国家和地方两级;(产品质量标准还有行业级标准和企业级标准)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为主,地方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制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目,有国家级的就不能制定其他的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火电

16、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 啤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9821-2005 ) 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22337-2008 )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2008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跨行业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排放标准与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有行业标准的执行行业标准,没行业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可以制定地方级标准,若与国家级标准项目相同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级标准的地方级标准,执行时地方级优于国家级标准。,(3)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 (4)基础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5)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指定的标准物质。鉴别仪器灵敏度,效验仪器,评价分析者的技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