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404066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9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谯家完小五班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谯家完小五(1)班 2014年4月16日,麻风如果在早期阶段得到确诊,则易于治疗并且不会引起残疾。大多数麻风患者发病缓慢,且隐匿性地进展,早期症状多不明显。,概述,概述,麻风初起时通常为皮肤斑损,但也可累及和损伤神经。如果不予治疗,神经损害会影响到面、手、足,导致永久性损伤的发生。,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麻风杆菌主要侵犯人的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系统。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对人的皮肤、四肢和眼睛造成渐进性及永久性的损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残疾的发生。,麻风病是怎样传播的,麻风病的传染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通过长期密切直接接触或经飞沫传染。传染

2、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任何年龄(包括婴儿)、性别、种族的人均可感染麻风病,但麻风病却又是一种发病率很低的疾病。正常人群中,约有95%以上的人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也不会发病。麻风病的传播过程也与其他传染病一样,但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免疫力的强弱。当进入人体的麻风杆菌超超过感染量的许多倍,若机体免疫力强,也不会发病,一般来说,免疫力低下者才有可能被感染而发病。,麻风病潜伏期,少部分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缺陷,麻风菌持续繁殖到一定数量使宿主发生临床损害。由于麻风病发病慢,症状不明显,感染麻风菌的时间难以确定,故潜伏期只能以临床情况来推算。大多数人在血清内出现抗麻风菌抗体后,经2

3、5年发病,由此可推算麻风病潜伏期一般为25年,也有长达10余年者。,麻风病十大线索:,1、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皮疹(红斑、白斑、浅色斑、丘疹、结节等),久治不愈。 2、皮肤麻木、干燥、不出汗 。 3、面红、面肿、酒醉貌。 4、眉毛脱落。 5、周围神经疼痛。 6、虎口肌肉萎缩。 7、手钩、脚吊。 8、嘴歪、眼翻。 9、指(趾)短缩。 10、足底溃疡。,麻风病有哪些症状,麻风病的主要症状分皮肤及周围神经两方面。在皮肤方面的表现:一般是先在面部、四肢或躯干发生一块或几块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或淡红色斑,象“癣”而不痒,红斑麻木且不出汗。有的病人整个面部可发生弥漫性潮红,似“酒醉”样,眉毛可脱落,甚至脱光。神

4、经方面的损害:表现为受侵神经的粗大、疼痛等,手、足皮肤麻木,浅感觉丧失(失去痛觉、触觉、温度觉)。进而,发生手指变曲及足垂、嘴歪等。,症状,没有一种人类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似麻风的多样化,往往涉及临床各科。然而皮肤和周围神经的症状与体征出现最早也最常见,而且是麻风病诊断、分型与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症状,皮肤症状神经症状眼、耳、鼻、喉症状淋巴结、内脏、骨骼、关节与肌肉等,皮肤症状,绝大多数的麻风病人都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尽管麻风的皮肤表现错综复杂,变化很大,就形态学来讲并无特异性,但局部麻木、闭汗、毛发脱落,部分患者查见麻风菌以及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神经症状,麻风菌具有

5、嗜周围神经的特性。几乎所有的麻风病人迟早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麻风神经损害原因主要是免疫反应所致的损伤,其次是麻风菌侵入后炎症细胞的浸润。,神经症状形态变化,1.神经粗大(重要、常见的特征之一,对麻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有重大价值) 2.神经脓疡与钙化3.神经纤维化,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1.浅感觉障碍(重要的症状和体征)系感觉纤维受损所致。较运动障碍出现早,以感觉缺失为最重要。,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先为温度觉,次为痛觉,最后为触觉,深部感觉和震动觉一般不受累。TT和有麻风反应者出现早而明显;LL和无麻风反应者以及面部的发生迟且不明显。(TT皮损在3个月左右出现,LL在1年左右出现)。,

6、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2.神经痛是各型麻风病人常见的有时又是难以忍受的自觉症状。,神经症状神经功能障碍,3.运动障碍TT较LL病人出现早而明显。麻风菌好侵犯体表、低温,近骨骼、肌腱、关节和沟管等易受外伤、受压等某些神经的特定部位。,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一)皮肤感觉障碍 (二)皮肤闭汗、干燥皲裂 (三)肌肉瘫痪畸形 (四)神经疼痛和触痛 (五)神经粗大,分类,1973年第十届国际麻风会议推荐使用免疫光谱五级分类法。1981年,从现场治疗角度出发,WHO麻风专家委员会提出将免疫光谱分类简化为多菌型(MB)和少菌型(PB)。,分型五级分类法,五级分类法即分为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7、)、中间界线类(BB)、界线类偏瘤型(BL)和瘤型(LL)。未定类麻风(I)为各型麻风的早期变化。,分型五级分类法,临床类型的差别是由机体免疫力、麻风杆菌量及类型演变所决定。麻风杆菌量:LLBLBBBTT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TTBTBBBLLL,分类,MB包括LL、BL、BB,以及皮肤涂片查菌阳性的任何类型的麻风患者;PB包括BT、TT和I,且皮肤涂片阴性者。对皮肤查菌阴性的PB,皮损6块和(或)神经损伤 2条者,以及单皮损病例,皮损面积很大,占半个肢体或1/4躯干者,亦按MB治疗。,检查,1.病史询问2.体格检查(皮肤和周围神经)3.实验室检查,检查病史询问,主要了解患者出生地点,是否到过麻

8、风流行区,有无麻风接触史。患者一般情况。并尽力回顾初发症状及其发生日期。有无皮损,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发生和发展。了解求医、诊治和转归的全过程。,检查体格检查,(一)皮肤损害的检查1.检查时要有良好的光线。2.在病人可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暴露皮肤,对隐秘部位也应尽量作检查。3.首先从远距离观察皮肤,然后近距离观察,防止漏掉浅色斑疹。,检查体格检查,4. 检查皮损时应注意:皮损的种类和形态损害边缘数目及大小,检查体格检查,颜色与光泽皮损表面分布质地及活动度浅感觉及查菌,检查体格检查,(二)神经损害的检查1.形态检查在两侧对比下,检查各对神经的粗度、形态、质地,有无触痛

9、或脓疡等;检查皮损或麻木区内及其附件的皮神经有无粗大及异常。,检查体格检查,2.功能检查浅感觉神经功能检查运动神经功能检查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检查体格检查,先向病人说明检查方法和目的,让病人看着每一步检查程序,并先在正常皮肤区域测试,使病人理解后,让病人闭眼或扭头向一边,连续检查不同部位,报告触试次数和感觉程度。检查时应在正常皮肤部位作敏感性的比较,也可做些虚假动作,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检查体格检查,1)温度觉:用两支试管,一支放冷水,一支放热水(50),用试管下端不规则交替对比,测试皮损和相对应部位的正常皮肤,以了解其对冷、热觉的敏感性。减退者往往答复不正确或迟缓;消失者分不清冷热,仅感到有

10、物体触及。,检查体格检查,2)痛觉:取大头针或缝针尖头或钝头交替刺激皮损及相应部位的正常皮肤。痛觉正常者可分辨尖或钝,痛与不痛,且有避开动作;减退者,尖、钝分辨不清或反应缓慢;缺失者,无痛感,辨别不出尖、钝,仅感有物体触及。,检查体格检查,3)触觉:以棉签或羽毛轻轻触试皮损及相对应正常皮肤部位,嘱病人如有物触及,用手指出触试的部位,或顺序报出触试的次数。仅轻触皮损,勿扫刷,每一个部位仅轻触一次。正常者,能正确指点触试部位或报数无误。减退者多指点或报数不正确或缓慢,消失者不能指点或报数。正常人指出离触及部位的正常距离在手臂是1厘米,在面部是2厘米,在背部和臀部是7厘米。,检查体格检查,一般先测痛

11、觉,而后测触觉,两者均缺失时不必再测温度觉,如痛觉、触觉正常时,应再测温度觉。只有温、痛和触觉均正常时,才能判断为无感觉障碍。不是所有麻风损害始终均有浅感觉障碍,特别是瘤型端的早期病例,浅感觉往往轻度减退,但查菌阳性。,检查体格检查,面:皱眉、闭眼、蹙额、吹口哨、露齿等动作观察有无单侧或双侧面神经瘫痪。手:屈和伸腕、屈指、指内收和外展、对指和握拳等动作,测定上肢神经受累情况。足:背屈、趾屈、伸趾、内翻和外翻等动作,检查下肢神经有无功能障碍。,诊断,1.诊断标准1)皮损伴或暂无麻木, 2)周围或皮神经粗大, 3)皮损查菌阳性, 4)皮损活检有麻风特异性改变4条标准中一定要符合2 条或2条以上标准

12、方可诊断麻风,诊断,仅有皮损麻木+神经粗大= PB麻风皮损(可无麻木)+ 查菌阳性= MB麻风 皮损(可无麻木)+ 病理阳性 = PB或MB麻风,麻风病的预防,由于麻风病患者是目前公认的唯一传染源,因此加强对新患者的发现和及时治疗是控制麻风病最重要的环节。 麻风病患者经过短期规则治疗后,已经不具备传染性,可以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由于麻风病的潜伏期很长,在麻风病患者确诊和治疗之前就已经与患者长期接触的家属,应该每年主动接受健康检查,并注意自己身上可能出现的麻风病症状,一旦出现可疑的麻风病症状即找专业医生就诊。,麻风病治疗,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