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403915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婉约之中见豪放,-谈李清照诗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一直被认为是婉约词派的

2、重要作家。一曲“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一首“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皆使人联想到一个整天愁泪相伴、哀哀怨怨、性格脆弱的闺中弱女子形象。,李清照的词的确有清新婉约、“儿女情长” 的一面,委婉的情思、缠绵的情绪常在她的词作中萦绕, 不愧为婉约派的代表。但其作品更有率真、旷达的朗朗胸怀和坚毅、不羁的铮铮禀性, 这些词绵婉而不纤糜, 具有潜在的英豪气。可以说, 李清照是从女性的视点去感知、体验人生和社会的, 以独特的敏感和坎坷的经历将闺阁之情、家国之思、人生之慨熔铸于文字, 许多优秀的诗词表现了其思想性格中那种“俯视巾帼, 压倒须眉”的豪

3、放之气。诗人沈培植就曾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菌阁琐语),下面我们就从李清照的性格等方面来感受她作品中婉约中见豪放的风格。,一、大胆叛逆的性格与张扬的个性 1. 对自身率真天性的展现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宋代皇帝大多爱好诗文书画, 所以文学气氛很浓, 有利于词人的成长。另外, 李清照的家庭对她的成长也很有利。父亲李格非是一位博学多才之人, 而最为时人推许的是其文学才能。母亲是宋代状元王拱臣的孙女, 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的熏陶, 又让李清照更能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对她文学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心理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开明的家庭环境, 形

4、成了李清照开朗活泼的个性, 她热爱大自然, 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 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 投进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 表现出她蓬勃的青春气息。如写于十六七岁的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尝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 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 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 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

5、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这首词里, 我们没有看到被伦理纲常教化出的谦卑敛恭, 相反, 女主人公身上充斥着叛逆精神: 不但“沉醉”、“兴尽”, 还能“晚回”, 任由自己的性情, 尽情于自然之中, 享受其绝妙的乐趣。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女性言行是相违背的, 表现出女性对自然、情感、人生独特的自我情结。,而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通过一系列的富有特征的动作, 将一位千金小姐天真可爱而又有几分调皮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这首词中所描写的少女完全没

6、有那种“足不扬尘, 笑不露齿” 的封建礼教束缚, 她活泼、调皮、聪颖, 怕来人见了自己的狼狈之态急忙回避, 却忙中出错, 弄得袜刬金钗溜。虽略带羞涩却向往与异性接触, 匆忙之中还不忘倚门回望, 完全真实地展现了少女的内心世界。这种敢于真实地对自我本能欲望的大胆表达, 正体现了女词人对封建社会规范的叛逆。,2. 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于爱情的大胆描写和热烈歌颂更是表现了李清照对理学统治下重视理性的宋代文坛的感性思索。她敢于大胆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 以独立的人格、张扬的自我, 创造出爱情的自由境界。对婚后幸福生活的描写, 表现了李清照对爱情的热烈歌颂和深厚追求。,庆清朝

7、慢禁幄低张描写了结婚后“金尊倒, 拚了尽烛, 不管黄昏” 的人生得意之时。她在减字花木兰词中把和丈夫之间浓烈的爱情、沉浸在爱情幸福中的女性细腻的感受抒写得淋漓尽致。花季少女最爱美丽的鲜花, 这时精心化妆, 当然是为了博得丈夫的赏识, 所以买花、戴花的动作中又多了层对幸福爱情执著追求的含义。,一心想获得丈夫全部爱情的女子对周围一切与自己比美的事物发生莫名其妙的嫉妒, 因此买得鲜花的李清照忽然多了一个心眼: 不知丈夫是否会更赏识这梅花, 认为“奴面不如花面好”。对自己青春容颜充满信心、争强好胜的李清照, 一定要与梅花比个高低, 特意将梅花“云鬓斜簪”, 让丈夫仔细端详, 究竟谁更漂亮。通过这种对丈

8、夫撒娇的动作, 表现出小夫妻间的亲昵和温情。,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 二人情投意合, 生活美满幸福, 但因赵明诚出外为官, 两人偶有小别。李清照与丈夫分别时“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蝶恋花) 丈夫走后, 她独守空闺, 不由得睹物思人:,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眠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丈夫久别不归, 李清照不禁望 眼欲穿:,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 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

9、台上忆吹箫),“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 连天衰草, 望断天涯路。” (点绛唇),经受了相思离别之苦, 词人不由慨叹“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些词章, 篇篇记录着深闺的寂寞、别离的愁苦和相思的深情。大胆率直的感情抒发, 令封建卫道士们难以接受。她对爱情大胆追求以至招来王灼的批评, 其实他的批评正说明李清照对传统女性观的大胆反叛。,3. 对“驵侩” 之人的决绝 赵明诚死后, 李清照行无定所, 身心憔悴。不久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张汝舟, 初一接触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 刚结婚之后张汝舟很快就露出原形, 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

10、照身边尚存的文物。李清照渐渐发现两人志向情趣大异,张汝舟先是以占有这样一个美妇名词人自豪, 后渐因不能俘获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为而恼羞成怒, 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纱, 拳脚相加, 大打出手。,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 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 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 鱼死网破, 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 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 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 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 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 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 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 她

11、宁肯受皮肉之苦, 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 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 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她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 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 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在宋代, 一个女人的再婚、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可见李清照当时是承受了多么大的心理压力。李清照在当时是违背了封建规范的, 与封建伦理背道而驰。她能抛开虚伪的封建礼法,大胆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期盼爱情永久,渴望彼此忠贞,带有对封建伦理的叛逆,这种意识在当时虽遭非议,却表现了女性作为人的情感需求的觉醒。,二、深重的爱国之情与忧患意识 李清照处在一个怎样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呢? 这

12、是一个民族矛盾尖锐, 政局动乱的宋王朝时期, 自北宋以来宋金的民族矛盾日趋尖锐。靖康二年四月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北去。五月赵构即位于南方高丘, 改年号为建炎, 这也是宋南渡的开始。强大的金兵不断向四处进攻, 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宋王朝的天地一天一天在缩小。赵构又是采取妥协逃跑主义, 时局的难以预料使封建士大夫阶层在体验了山河破碎、辗转流途的亡国之痛的同时也掀起了抗金御辱、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潮。,他们的亡国感受与抗敌愿望跟广大人民是息息相通的。期间李清照在经历了南朝廷流落异地的过程, 由于生活境遇的逆转、时代潮流的冲击, 她把全部的思想、感情寄托在一支笔上, 抒写了亡国感受和抗敌的愿望。李清

13、照是封建闺阁极少见的富有爱国激情的作家。她对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十分关心。与她刚健不羁的性格相关, 她的爱国激情又常常通过对英雄主义人生观的坚决肯定和大声疾呼, 强烈地表现出来, 这就使她的爱国诗文具有一种雄姿英发、刚劲飞腾的英雄气质和明朗及激越的情感色调。一首夏日绝句是她这种思想与性格最核心的本质部分。,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洞察她眼前那个浑浑噩噩、一摊烂醉、充满了庸碌萎琐气的官僚社会, 痛感要挽救民族危亡、抗击敌国, 就必须唤回英雄之魂, 扫荡市侩庸人的哲学。写下这首气势悲壮的夏日绝句, 通过对末路英雄项羽的赞美和追思, 坚决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活着,

14、 就要活得出类拔萃、有声有色,谓之“人杰”; 人死去, 就要死得壮烈英勇、可歌可泣、不失为“鬼雄”。,显然, 诗人企图在那个奴性弥漫、市侩钻营的污浊社会撒下一把英雄主义人生理想的火种, 以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 其用心之良苦, 其壮怀之激烈令人叹服。这首诗流传九百年来, 脍炙人口于各代, 成为千古绝唱。除赞项羽之外, 李清照还通过咏史、感怀等提及许多古代英雄人物, 对他们推崇备至。这是作者自身英雄气质的写照, 更是她爱国激情的抒发。,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较多地还反映在她的词中。如永遇乐一词就是一个例证。,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15、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永遇乐,宋代元宵节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词从元宵节傍晚时开始。落日的余晖, 一片火红, 像熔金那样璀璨; 黄昏的云霞, 四面围拢, 像璧玉似地堆砌在一起。这是多么美丽的晚景啊! 可是, 那人何在? 我哪有闲心去欣赏这美景呢? 词的开头三句见其悲苦之情。这个“情”, 既是亡夫之思, 也有身世飘零之意。正因为这样, 所以当她想起南宋小朝廷苟安江左、不图北伐、山河依旧而时光易逝时, 一看到“染柳烟浓”、

16、一听到“吹梅笛怨” 就发出“春意知几许” 的感慨。,李清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 是否全属于感叹光阴飞逝、年华已老呢? 看来, 这里面是含有家国之恨的。不然, 紧跟着她就不会这样写道: “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在元宵节这样一个热闹的节日里, 天气又是那么和暖, 这够得上使人心旷神怡吧!可是作者又偏偏担心风雨的到来: “次第岂无风雨”。从上下文所抒写的情景来看, 这一句开得突兀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就不难看出, 它是一个隐喻, 是用自然的风雨来喻战争的风雨。作者并非真的担心元宵节会刮风下雨。就当时的局势看, 由于南宋统治者采取不抵抗政策, 眼前虽然平静无事, 但金兵已得寸进尺, 步步逼近, 难免终有一天会过来。李清照所担心的就是这样的风雨。,在这种不安的预感中,这位饱经忧患的老年寡妇, 哪有心思去赏玩游乐!所以, 当饮酒作诗的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乘着华美的车马来邀请出游时, 她便婉言谢绝了。实际上也就是对苟且偷安、依然过着“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生活的南宋统治阶级和那班仍在醉生梦死的人们的“抗议”! 结句“不如向, 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将满腔的凄苦、苍凉和无法掩饰的忧愤情绪和盘托出。可以说, 这首词在抒发个人的欢乐和哀愁中,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时代更寓有家国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