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87432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供创业创新服务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通过转移就业,农村妇女不仅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增加了收入,面且有得于解 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进程。 但由于农村妇女长期受 “以农为本、 以土为业”和“守土即安、 小富即安” 的传统守旧观念的影响, 缺乏自主自立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安于 现状,不敢冒险, 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 转移的研究, 改变妇女在总体转移中的劣势,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是注重开展 以服务妇女提高素质。 服务社会提供人才为宗旨

2、, 建立完善的农村妇女转移培训 体系。其次是疏通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渠道。完善服务体系, 加强本土化就业载体 建设,增加内部吸纳能力, 为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保障。再次是充分发 挥妇联组织的作用。按照“城市农村统筹、外输内转结合、就业创业并举、培训 服务齐抓”的新思路,积极协调,争取政策,着力搭建培训服务、信息服务、就 业服务平台, 打造妇女转移就业品牌, 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效的服 务。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问题,xx 乡的“三农”问题有着特殊性,农业自然条件差,农村经济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劳动力大量过剩。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一方面要调查农业产业结构,培植农业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下功夫。因此,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臵,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占人口将近一半的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更快地、更好地帮助农村妇女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使其充分就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一、 xx 乡农村妇女劳动力基本情况xx 乡农村总户数6930 户,总人口 21235 人,总耕地面积8618亩,农村人均耕地0.35 亩,全乡农村劳动力16795 人,其中女劳动力 7221 人,占农村劳动力

4、的 43,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5038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30,其中妇女剩余劳动力2942 人,占剩余劳动力的 58,占女劳动力的41,且女性剩余劳动力大多为常年性剩余劳动力。二、 农村剩余女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成效(一)领导到位、紧抓不放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女劳动力,对于拓宽农村妇女的增收渠道,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党委、政府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将剩余劳动力转输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加强领导, 并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以此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乡妇联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狠抓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了积极

5、而有效的探索,拓宽了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二)认识到位,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女劳动力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妇联针对女劳动力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转移就业能力差的情况, 从提高女劳动力素质入手,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村女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内容广泛的就业培训,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剩余女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农村剩余女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008年,有 1500人次参加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妇联与农业、职业培训中心等部门配合,以项目为载体,以转移就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培训为重点,采取就

6、地培训和到区职业培训中心培训相结合,对农村妇女进行劳动技能和农业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一大批农村妇女掌握了实用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三)服务到位,促进就业为了更好地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乡妇联根据本乡实际,不断探索,采取有力措施, 构建服务平台。 一是积极发展优质桃、柑桔、葡萄、食用菌等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依靠自身努力,自谋出路,自行就业,自主创业;二是,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牵线搭桥,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剩余女劳动力。 2008 年与山海技工培训学校联合在下岙、竹舟、xx 等村开展女劳动力技能培训, 培训妇女 200多人

7、,并努力寻找接纳农村剩余女劳动力的空间。三是培育来料加工经济人,发展来料加工业,拓宽女劳动力的就业领域。 2008年有来料加工经济人22 人,从事来料加工业 2000 多人,到 9 月底实现加工费200 多万元。经过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剩余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由自发性的无序转移向有组织、有计划的有序转移过渡,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三、 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女劳动力的转移还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从xx 乡的情况看,当前制约农村女劳动转移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

8、农村妇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家庭的束缚一是依赖性强, 自主创业意识淡薄。 多数农村妇女普遍依赖性较强,因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父权制社会男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观念影响,男主外、女主内旧思想在不少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的依赖思想,不愿接受新事物,缺乏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及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就业期望值较高,不能切合自身实际。农村妇女普遍都不考虑自身素质和技能实际,希望找到一份既轻便又自由, 收入又高的工作, 不少妇女虽然承认自己缺乏劳动技术,但在就业意向中,仍持有追求体面、轻松等心态。有些人认为做清洁工、家政服务员没面子,怕吃苦,嫌工资少等,而宁愿赋闲在家;大多数人不适应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

9、, 认为在企业务工不自由。 三是农村妇女家庭观念厚重,沿袭相夫教子、赡老扶幼的传统,受夫权思想影响及顾及家中老小、小孩教育等现实问题,“恋家”、 “守家” ,外出务工障碍重重;在就业区城选择上,都要求在县区域范围,不愿外出就业。在下村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妇女存在怕、难思想,怕导致家庭不和、外出工资不能兑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适应外地生活、受骗上当等。(二)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技能缺乏农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 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偏低, 农村妇女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技能素质也较低,掌握一技之长的则更少,一些妇女还存在顾虑思想,不愿走出家庭,不敢接受新鲜事物。因此,接受就业培训少, 而且许多还

10、是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培训。他们现有的素质技能状况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就业能力,难于满足非农产业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而近年来,许多企业经过内部改造和转移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提升,对女劳动力在文化和技术上的要求较高,给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增加难度。农村女劳动力往往只能从事低工资的简单的装配工作,从事餐饮和个体小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就业领域狭小。(三)农村城镇化、 工业化水平低, 制约了农村女劳动力就业转移虽然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集镇建设、 中心村建设加快,但总体说来规模不大, 水平不高,城镇化应有的规模效应及对促进就业的拉动作用末能充分发挥,影响妇女在第三

11、产业就业比例。农村工业化水平低,工业总体素质不高,工业现代化水平偏低,企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能满足想就近务工的农村妇女的就业需要,影响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四)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制约着农村妇女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我区劳动力市场建设虽然发展较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但村乡之间、企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 企业与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劳动力的供给与市场岗位需求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影响了农村妇女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部分外出就业的农村妇女靠亲朋好友、同乡盲目外流、乱闯,妇女易受骗上当,妇女外出就业呈无组织、无序状态。因

12、而,农村妇女劳动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五)劳动权益缺乏保障, 影响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与男性相比较, 农村妇女求职中遇到的不合理限制更多,面临的各种歧视问题比较明显,如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岗位歧视,劳动报酬歧视等等,致使这些弱势群体在竞争激烈的劳力市场中生存困境艰难。农村妇女权益受侵害现象主要表现在:工作环境恶劣; 克扣或者恶意拖欠工资;超时劳动、高负荷劳动经常发生;女工“四期”保护,如女性在怀孕、生育、哺乳期间的特殊劳动保护因岗位竞争态势严峻受到削弱。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女职工产假期工资不少于基本工资的80。但实际上非公有制企业工资名目较多,尤以效益工资、考勤工资、 浮动工资等

13、可变部分所占比重较多,而这些往往因为女职工不在岗位、 不直接参加生产而被扣除, 女职工实际享受的产假工资很少。这些侵权现象的普遍存在和频繁发生,致使许多农村妇女屡屡碰壁,只得把外出打工作为一种迫于无奈的生存手段,甚至有的被迫返回家乡继续原来的生活。四、 加快我乡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公众的理念,社会机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多个方面。如何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把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理念与机制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充分转移, 需要作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妇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的桥梁和纽带,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进一步推动农村妇

14、女劳动力转移。(一)倡导男女平等意识,拓展妇女就业渠道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妇女如果在就业上不能实现性别平等,男女平等就失去了实现的基础条件,由于用人单位有自主权, 有的工种故意设臵障碍限制性别, 无形中妇女被剥夺了就业的权利。很多女性并不甘于等闲,她们努力寻找工作,非正规就业中占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这种现象, 虽然在短时间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但是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尊重妇女爱护妇女的氛围,为农村妇女获得自身发展创造了极好机遇。一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妇女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质等健康向上的观念,破除小农意识,增强群体意识和创业观念, 努力营造农村妇女学知识学技术、男女平

15、等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妇女逐步形成自我超越的人生观、市场取向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心态,积极鼓励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村青年妇女外出务工;二是要加强鼓励引导, 克服观念上的误区,工作没有福贵贫贱之分,从事任何行业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鼓励妇女从事清洁工、家政服务业,积极争取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范围;三是要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广播、 黑板报、大小会议等对农村女性创业的各类典型进行宣传,切实帮助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二)加强培训,增强妇女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自身素质是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首先要着力于提高妇女的就业竞争力。重点是要加强对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

16、质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妇女的技能素质和适应能力,引导妇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参与经济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要建立完善培训机制, 建立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以农广校、农函大和乡镇文化站、 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培训要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强化岗位知识教育,注重增强职业技能,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如聘请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或经济能人、餐饮业厨师、 有关经济综合部门领导授课。要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对就地务农妇女,要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 要根据市场用工需求,重点开设来料加工有关技术,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项目。培训方式应采用课堂讲授、现场指导、能人示范等各种形式。(三)强化服务,完善妇女劳动力转移保障就业服务是农村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条件。要致力于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提供坚实的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要以区职业介绍所为依托, 形成区、乡、村三级妇女劳动力服务网络;同时加强县际、市际、省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