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常见的酸和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76360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4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常见的酸和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常见的酸和碱(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1 页 共 1 页课题:常见的酸和碱一、知识点常见的酸1、酸碱指示剂( 1)概念: 酸碱指示剂是指能跟_起反应而 _的物质。( 2)指示剂在不同性质的物质中的颜色2、常见的酸( 1)硫酸和盐酸的比较硫酸盐酸溶质的化学式_ _ 颜色无色无色(工业盐酸因含有Fe3+杂质略显黄色)状态黏稠的液体液体气味无_ 挥发性无瓶口有 _出现,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形成盐酸小液滴水溶性溶于水 _大量热量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用途重要化工原料,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金属除锈重要化工产品, 除锈、 制药, 胃酸中含有盐酸可帮助消化保存方法

2、密封保存( 2)浓硫酸的特性 _性,可作干燥剂,但不可干燥氨气,原因使硫酸与氨气可以发生反应生成铵盐(NH4)2SO4,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强烈的 _,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在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_,然后涂上 3 5的 _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注: (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质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2 页 共 2 页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剂增多,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浓硫酸 吸水性 和脱水性 的区别:吸水性是指物质中含有水分,接触浓硫酸后,水分被浓硫酸吸收,是物理变化过程。而脱水性是指浓硫酸能将含氢氧元素的化合物

3、(通常为有机化合物)中氢氧元素以原子个数比2:1 比例脱去,这是化学变化过程。( 3)酸一般指盐酸和稀硫酸(因浓硫酸和硝酸有氧化性,它们与活泼金属反应时,不能产生氢气)。( 3)浓硫酸的稀释(如图所示):浓硫酸溶解于水时要_,所以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_沿器壁慢慢注入_中,并用 _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 _倒入 _中。( 4)酸 具有 通性 的原因是: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归纳】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金属 +酸盐 +氢气 (反应发生的条件是金属的位置必须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的前面)与稀盐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镁铝锌铁( 3)

4、金属氧化物+酸盐 +水铁锈氧化铜盐酸硫酸( 4)酸 +碱盐 +水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铁氢氧化铜氢氧化铝( 5)盐 +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反应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酸和碳酸钙的反应盐酸和硝酸银的反应硫酸和氯化钡的反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3 页 共 3 页注: 酸的通性是酸中H+作用的结果,上述(1)( 4)属于酸的通性, (5)中与碳酸盐的反应也是。但是,在盐酸与硝酸银溶液、硫酸与钡盐的反应中由于H+没有消耗,不属于酸的通性。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特性和用途氢氧化钠( NaOH )氢氧化钙 Ca(OH)2 颜色、状态白色块状固体白色粉末状固体溶解性易溶,且

5、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微溶潮解_ 能吸收少量水分,不易潮解腐蚀性_腐蚀性较强腐蚀性俗名_ _ 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和印刷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_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 生 产 漂 白 粉 , 农 业 上 用 于 改 良_土壤2、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且能与空气中_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所以氢氧化钠必须 _保存。利用氢氧化钠易吸水的性质,可使用固体氢氧化钠做_。3、 熟石灰可由生石灰(CaO)和水反应制得, 反应中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 4、碱的化学性质不同的碱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_。(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

6、紫色石蕊试液变_色,无色酚酞试液变_色。( 2)碱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盐+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3)酸 +碱盐 +水( 4)碱 +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铁反应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氢氧化钙和氯化铜反应注: 碱和盐的反应除生成物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外,反应物必须是可溶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4 页 共 4 页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1、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1)变质原因: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原理: _ ( 2)如何检验NaOH 溶液是否变质?方法一: 加入过量的稀HCl

7、有气泡产生,证明NaOH 已经变质。原理: _ 方法二: 加入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OH 已经变质。原理: _ 或_ 方法三: 加入 BaCl2或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NaOH 已经变质。原理: _ 或_ ( 3)变质情况没有变质:只有 NaOH ;全部变质:只有 Na2CO3;部分变质:_的混合物。( 4)如何判断NaOH 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取样品加水溶解,逐滴滴入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向滤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_,若溶液不变红说明_ 。( 5)拓展应用氢氧化钠变质是由于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缘故,因此氢

8、氧化钠应_保存。2、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1)分析: 由于 Ca(OH)2为微溶物,故不能通过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析出来判断久置的Ca(OH)2溶液是否已变质。( 2)方法: 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变质。( 3)变质情况没有变质:只有 Ca(OH)2;全部变质:只有 CaCO3;部分变质:_的混合物。( 4)如何判断氢氧化钙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产生,氢氧化钙部分变质,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全部变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5 页 共 5 页二、例题讲解例 1、 在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9、,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红色蓝色B蓝色红色C红色无色D无色红色例 2-1、 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图示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的颜色变化。( 1)请你在编号、处各填入一种物质,是_;是 _。( 2)根据上图可以总结出稀硫酸的五个化学性质,请你写出编号稀硫酸的化学性质_。( 3)若编号的物质是盐。请你写出符合编号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反应类型是 _。例 2-2、如下图所示甲、 乙两个装置均可通过胶头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加某种液体,达到使气球鼓起的目的,锥形瓶和胶头滴管放入物质正确的一组是()序号装置名称锥形瓶内物质胶头滴管中物质A 甲HCl 气体NaOH 溶液乙Zn 稀 H2S

10、O4B 甲CaCO3稀盐酸乙NaOH 固体H2O C 甲CO2气体NaOH 溶液乙Cu 稀盐酸D 甲NH4NO3固体H2O 乙NaCl 固体H2O 例 3-1、 下列物质中,不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A盐酸B氧化铜C三氧化硫D二氧化碳例 3-2、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第 6 页 共 6 页(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测量其溶液的pH 时,可以 _,再用标准比色卡比较试纸显示的颜色,读取该溶液的pH。(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 3)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反应的化学方

11、程式是_(以土壤中含有硫酸为例)。( 4)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得高校环保农药“黑白粉”。使用时,选择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消除忌碱虫体。 “黑白粉”比熟石灰更有效, 是由于生成了碱性更强的KOH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黑白粉”还可提供植物必须的营养素是_(填元素符号)。例 4、 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浓盐酸浓硫酸烧碱食盐生石灰稀硫酸ABCD例 5、某同学发现,上个月用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没有塞上瓶塞,对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一起进行如下探究实验。【猜想与假设】猜想( 1):该溶液没有变质;

12、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方案讨论】为了验证猜想(2)或猜想( 3),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提出如下方案。甲: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若酚酞变红,则猜想(3)成立,否则猜想(2)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_ 。乙: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OH)2溶液,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2)或猜想( 3)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_ 。丙: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2)或猜想( 3)成立。同学们通过分析认为此方案可行。【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_ 有气泡产生猜想 _不成立步骤二:另取少量待测溶液与试管中,然后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