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76257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资料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二章1、六艺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 规范以及各种礼仪。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书是读书、写字。数是计数。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六艺”教育(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

2、育因素;(3)礼乐的关系: “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2、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 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 在学生管理上, 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教育的重要创造。稷下学宫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历

3、史影响。第三章1、 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专著。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学记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豫时孙摩 (预防不良倾向产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启发诱导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长善救失 (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等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

4、等教学方法。2、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为实现三纲领, 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 致知 )为起点, 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 诚意 )为中心, 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3、有教无类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5、。4、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 论语 ;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东汉马融注: “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周代,学在官府, 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第四章1、察举: 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取士制度。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

6、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 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第七章1、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第八

7、章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2、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 )制定的太学生升级与出仕的制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3、八股文: 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 、 五经

8、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 、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第十章1,、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 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 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9、。“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 “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 “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2、东林书院 -明朝江南无锡城东南,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所,后即在该地建书院,又称龟山书院。是当时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它形成一套完备的将会制度。3、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

10、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

11、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 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 随物而格” 。第十一章1、京师同文馆:1861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 年正式开学。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

12、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 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 ;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1862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 “西文” “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在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3、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 :1862 年 6 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 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 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 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 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

14、育向前迈了一步;3、庚款兴学 -又称退款兴学,1908 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从1909 年,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并和中国政府达成默契,以所退庚款发展留美教育。第十二章1、壬寅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2、壬子癸丑学制-又称 1912-1913 年学制,特点是:a、缩短了学制年限。b、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c、取消对保人的制度。d、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3、癸卯学制 :中国近代第一个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大臣

15、张百熙、荣庆、张之洞 依日本学制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 患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俾学生之术亦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 各适实用。第十四章1、张之洞劝学篇:张之洞在1898 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

16、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2、张之洞与劝学篇: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第十五章1、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论普及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