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36660 上传时间:2017-08-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各地高考历史分类汇编答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学理论1.【解析】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 A项错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个体差异,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才构成历史的精髓, 历史学研究要达成的目 标就是向人们展示这种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并进而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故 C 项正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合,故 D 项错误。【答案】C2.【解析】秉笔直书指写史的人不应该被权力部门所威胁而有所隐晦,应该把事实都写

2、出来,材料与此无关,故错误;“ 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春秋” 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就算是圣人,也写不出春秋,说明写史要根据事 实来写,即言必有据,故正确;“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 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具体的事迹,就算是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理解其中为什么褒扬为什么贬斥, 说明观点的得出是从史实出 发的,即 “论从史出”,故 正确;以小见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错误, 选择 C 项符合题意。【答案】B3.【解析】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 者, 过也,传也”的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A 项错误;“ 历 者, 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 “史 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

3、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 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 B 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 C 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 与“史 ”两者结合的本意,即 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 D 项错误。【答案】B4.【解析】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 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 A 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 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 B

4、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 不相符合,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 D 项错误。【答案】C5.【解析】材料中“唐人史著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史学家认识影响到历史事件的评价,故 A 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不同,故 B 项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故 C 项错误;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答案】A6.【解析】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 张坚持汉 初旧制,无 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

5、武帝推行削弱 诸侯、加 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 A 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 “最能说明”不符,故 B 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 “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 C 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 “形成 证据链印证”,故 D 项错误。【答案】C专题一 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 严格的“ 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

6、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 “九夷”而无“九卿 ”,不是三公九卿制,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 诸侯”不符,故 C 项错误;虽有“ 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 D 项错误。【答案】A2.【解析】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谱牒不立, 则传久而失宗”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 B 现正确,不符合 题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体现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影响,故

7、 D 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专题一 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解析】 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 张坚持汉 初旧制,无 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 侯、加 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 A 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 “最能说明”不符,故 B 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 材料,而 “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 传世石刻之一,故 C 项正确;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 形成证据链印证”,故 D 项错误。【答案】C专题一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

8、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 D 项正确。【答案】D 2.【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 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 C 项

9、错误;D 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 观念”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A3.【解析】 “河南尹田歆”“ 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 孝廉”不符,故 B 项错误;“ 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 C 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C4.【解析】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10、A 项错误; “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 亲属关系受到重 视,故 C 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5.【解析】根 据 题 干 中 “中 书 、尚 书 令 亦 属 少 府 ,虽 典 机 要 ,而 去 公 卿 甚 远 ”这 句 话 可 知 其 介 绍 的是 少 府 属 官 中 书 、尚 书 令 ,故 A 项 错 误 ;根 据 题 干 中 “居 真 宰 相 之 任 ”这 句 话 可 知 唐 代 中 书 令 和 尚 书 令的 职 权 和 宰 相 差 不 多 但

11、并 不 能 代 表 他 们 就 是 真 正 的 宰 相 ,故 B 项 错 误 ;根 据 题 干 中 “中 书 、尚 书令 去 公 顷 甚 远 浸 以 华 重 居 真 宰 相 之 任 ”的 描 述 可 知 中 书 、尚 书 令 的 地 位 在 历 史 发 展 过程 中 逐 渐 提 高 ,故 C 项 正 确 ;题 干 中 关 于 中 书 、尚 书 令 发 展 过 程 的 描 述 并 未 表 现 出 曲 折 的 经 历 ,故 D项 错 误 。【答案】C6.【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 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 时 有“ 宰相”一职,可知 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

12、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 宰相”一职,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 D 项错误。【答案】A7.【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 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 权,故 C 项正确;该朝臣主

13、张 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 D 项错误。【答案】C8.【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 ,可知, “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 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 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B9.【解析】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

14、理政思路,故 A 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 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 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 C 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 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 D 项错误。【答案】A10.【 解析】试题分析:“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说明 A 解读错误; “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说明强调集体议决,因此选 B ;C 在题干中没有充分体现;“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 D 解读错误。【答案】C11.【解析】汉武帝

15、发巴蜀兵临“滇”,以其地置益州郡;唐代扬州在蜀冈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的“罗城” ;北宋初年,扬州成了隔江而治的边防;元初改宣德州为顺宁府,宣化为顺宁府治所,很明显,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地位高于汉代益州郡,顺宁府低于州郡,选择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12.【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 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 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专题二 1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

16、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 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是 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 B 项正确;依据 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 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 变,故 C 项错误 ;依据题干材料“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 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 D 项错误。【答案】B2.【解析】拿破仑三世在 1852 年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直到 1870 年,与南京条约无关,另外传教方面的特 权最早是在天津条约中 获得,故 A 项错误;按材料所述,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自由传教和公使驻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