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3365111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9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仪正式(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礼俗,礼俗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和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礼俗,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礼俗。在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所提倡的礼俗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在今天看来,许多不合理的繁琐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在当时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的。,周公制礼作乐为此后的中国文化定下了“礼乐文明”的基调。 这当然不是说周公之前便没有礼乐。礼乐早已有之。周公制礼作乐是对夏、殷礼乐加以损益,从而改变了礼乐的性质和社会功能。这样一来,有周一代的文化呈现出了与殷商文化不同的特质,中国从此走出了原始信仰,走上了非宗教的人文道路。,冠礼,禮記:“冠者禮之始也。”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

2、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据近人研究,氏族社会的男女青年到达成熟期后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周代的冠礼(加冠仪式)就是由这种“成丁礼”变化来的。,周代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礼前先筮【 sh 】日(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筮宾(所谓筮宾,就是挑选在冠礼仪式上为受冠者加冠的来宾。按照中国传统礼俗,冠礼由受冠者的父或兄主持,但真正为这个青年加冠的则是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是有福气的来宾。筮宾在冠礼日的前三天举行,其仪式和筮日相同。然后,主人亲自去邀请被卜选出来的宾,这就是宿宾。宿,通速,约请、邀请的意思。)。行礼时由

3、来宾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n(古代的一种帽子),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来宾敬酒后,去见母亲,又由来宾取“字”,然后去见兄弟姑姊,最后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主人向来宾敬酒赠礼品后,礼成。,贵族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后可以娶妻,贵族女子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后结发加笄。所谓结发,就是在头顶上盘成发髻,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卷二十九苏武诗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可见这种风俗流传很久。 冠礼是与婚礼、丧祭礼、朝聘礼、乡射礼并重的五

4、项大礼之一。,宗法,一、族、昭、穆,族,表示亲属关系。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依旧说,九族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这是同姓的族。九族之外,有所谓三族。三族有三说:(甲)父子孙为三族;(乙)父母、兄弟、妻子为三族;(丙)父族、母族、妻族为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法初有三族之罪”,依张晏说,这里的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使武安侯在者,族矣!”族是族诛的意思。后世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这是专制时代最惨无人道的刑法。,昭

5、穆,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不同的一点。试从大王(古公父)算起,大王的下一代是大伯、虞仲和王季,这是昭辈;王季既属昭辈,则王季的下一代文王、虢仲和虢叔就是穆辈。以后各代依此类推,文王的下一代是武王,又是昭辈;武王的下一代是成王,又是穆辈。由此可见周代贵族用“昭”、“穆”字样来区别父子两代,隔代的字辈相同。这种昭穆的分别,也体现在宗庙、墓冢和祭祀上,始祖居中,昭的位次在左,穆的位次在右。,二 、大宗、小宗,古代宗法上有大宗、小宗的分别。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周天子自称是上帝的长子,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这是天下的大宗;余

6、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来说是小宗。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是大宗;余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卿大夫在本族是大宗;余子为士,对卿大夫来说是小宗。士和庶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在宗法上,大宗比小宗为尊,嫡长子比其余诸子为尊。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只有宗子才有主祭始祖的特权,才能继承特别多的财产,应该受到小宗的尊敬。礼记大传说:“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这样,嫡长子的地位就显得特别高贵,对其余诸子来说,在家族上是以兄统弟,在政治上是以君统臣,这就抑止了统治阶层的内讧,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统治,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都努力保存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只在统治阶层贵族社会里

7、实行。广大的庶族,则实行分家制。这是为了防止民间力量积累过于强大,终至不可收拾,聚集出足以对抗贵族社会的力量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措施。中唐以后,伴随着贵族社会的消匿,只有皇帝家才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他一切人家都要分家。分家制下的财产永远无法集中,从而也就不能产生出资本主义革命所必需的力量。这是中国很早就有了高度繁荣的商品交换,却迟迟不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三 、亲属,中国宗法的特点是:(甲)亲属关系拉得远;(乙)亲属名称分得细,特别是先生后生要有不同的名称,如兄弟姊妹等。 父之父为祖,古称王父;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祖之父母为曾祖父、曾祖母;曾祖之父母为高祖父、高祖母。 子之子为

8、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为伯叔。世父叔父之妻称为世母(伯母)叔母(后来称为婶)。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为从父弟,又称为从兄弟,这是同祖父的兄弟。父之姊妹为姑。,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弟妇。兄弟之子为从子,又称为侄;兄弟之女为从女,后来又称侄女。尔雅释亲:“女子谓弟之子为侄。”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可见上古姑侄对称。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后来又称外甥。女之夫为女婿或子婿,后来省称为婿。,父之姊妹之子女称为中表(表兄、表弟、表姊、表妹),中表是晋代以后才有的称呼。 母之父为外祖父,古称外王父,母之母为外祖母,古称外王母,外祖父之父母为外曾王父与外曾王母。母之兄弟为舅,母之姊妹为从母,母之从兄弟为从舅。母之兄弟姊妹之子女为从母兄弟与从母姊妹,后来也称为中表。,妻又称为妇。妻之父为外舅(岳父),妻之母为外姑(岳母)。妻之姊妹为姨。 夫又称为婿。夫之父为舅,又称为嫜zhng 。夫之母为姑。连称为舅姑或姑嫜。夫之妹为小姑(中古以后的称呼)。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s妇,简称为娣姒,又叫妯娌。 妇之父母与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分开来说,则妇之父为婚,婿之父为姻。两婿相谓为娅,后代俗称为连襟(襟兄、襟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