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363890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地球上的大气(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五十五中 刘华 二十七中 李植 2008.09.18,备课步骤,1、学习理解课标2、分析钻研教材,对比取舍教材内容3、选择教学方式,设计学习过程,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本章的课标学习要求,本章内容知识重点难点集中,对学生要求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体系和结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规律,行星地球,大气,水,地貌,差异性,整体性,地理必修1,二、体系和结构,第二章内容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基本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

2、,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二、体系和结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删除:

3、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气候形成因子和类型、大气环境保护、气候资源扩充:全球气候变化,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中图版教材的比较,第三章 第一节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 气候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2.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 的作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运动 3.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第四章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 第二节 寒潮,新教材 突出自然地理的“三基”,基本原理大气

4、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的特点,气象灾害原因,基本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基本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环流、 全球气候变化,,分析问题的时间、空间视角不同,尺度不同,突出地理的多视角,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1.图说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直观化处理。文字叙述量大大减少。,2.采用演绎或归纳的叙写方式“说理”。(案例/活动/阅读的运用),3.用以探究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和“问题研究”的形式设计。,教材的(体例)表达方式,地球上的大气,内容提要( 5个问题 ),读图思考 2例,案例3个,活动13个,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阅读1篇,正文11个题目,各种图像36幅

5、,必修一案例共12个,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台风与寒潮及其危害 岛国图瓦卢举国迁移 寒暖流与气候 咸海的忧虑,山脉的形成 富士山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生物的作用 水土流失 东北森林变化,案例教学,一、利用地理案例, 对地理现象和原理进行说明或印证。岛国图瓦卢举国迁移二、分析地理案例,讨论地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台风和寒潮,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课标的理解两层含义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基础 (2)热力环流的形成分析三圈环流形成的必要前提,三 、教材分析,教学要求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1)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

6、义及其波长特点; (2)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说明大气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 (3 )能绘简图或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温室效应) (4)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示意图、温室效应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温室效应的作用、城市热岛、海陆风、季风等)。,三 、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3,太阳辐射的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热量的来源 大气的温室效应,分析说明,(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形成基础,是教学必备的过程性要求,影响的到大气环流的形成,而大气环流又是气候类型形成的基础,是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基础。 (2)关于反

7、射、散射等内容不作要求,所以相关的影响也就不需要涉及 (3)热力环流举例是指要求分析季风环流、城郊环流、海陆风,不要涉及山谷风 (4)在明确大气热力环流原理的同时,理解高空风向最终平行于等压线,低空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 (5) 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帮助理解。,注意的问题,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对课标的理解:,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 气候的形成:通过举例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而不要

8、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对教学的要求: 1绘制热力环流图 2、正确运用地转偏向力 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4、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对教学的要求: (1)用简易图示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原理),说出大气热力环流的主要过程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 。 (2)说出大气水平运动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掌握地转偏向力在改变风向中的应用。 (3)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分析得出其干湿属性以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降水的形成过程,不做成因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移动及对气候

9、形成的影响,季风环流 运用:分析气候类型成因和特点(利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降水图)。 气候类型图(初中:类型判定、特点描述) 案例研究:大气环流是如何影响全球水热分布的,热、湿,热、干,热、干,知识能力要求,反映: 气候的要素 气温、降水,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教材例子):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通过气温降水图认识气候特征、分析形成原因,气压带与风带及其移

10、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原理、规律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1)三圈环流是气压带风带形成的过程,不要直接给出结论,注重教学过程。 (2)为了讲清三圈环流的形成,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低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要讲清楚 (3)地转偏向力在三圈环流形成中的应用,注意的问题,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11),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11中气压带D的名称是 ;画出风带C的风向。 (2)图11中气压带A与气压带B控制下的大陆西岸相比, 降水较多的是 ,其主要原因是 。 (3)气压带、风带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向 (方向

11、)移动。 (4)在图11中B、C带交替控制下的大陆西岸,其干湿 状况为冬季 ,夏季 。 (5)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全球不同纬度地带的气温变化规律一般 由 向 递减。(链接到教学要求),北京市模块一样题,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对课标的理解: 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对教学的要求: (1)天气系统的名称、概念、基本特性(天气现象) (2)判读简易天气图,根据冷暖气团、冷暖锋、高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特征解释在其影响下的天气现象; (3)能根据日常的简易天气图初步解释天气现象,分析、预测天气变化(天气系统移动带来的变化)。,简易

12、天气系统的判读,天气现象(过程)的判断 气温、降水、气压、风等天气现象的判断及发生的变化,锋面,高压,冷气团,天气图中承载的信息,高气压(反气旋),锋面,冷气团,分析天气现象,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合在彩图上),课标要求,分析特点,(1)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低压(槽)、高压(脊),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 (2)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一步要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3)学习天气

13、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气旋、反气旋的不同部位的风向判断运用地转偏向力,不要增加其他的判断方法。,注意的问题,(4)应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 (5)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带来的天气现象等; (6)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的准静止锋(梅雨)、台风;北京地区关注冷锋带来的寒潮天气、沙尘暴等。,注意的问题:,3、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对课标的理解: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的主要成因与危害。 对教学的要求:

14、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 (2)举例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成因、与危害,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分布。 (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 (4)防灾、减灾的方法与措施,台风的活动区域,气象灾害,关于寒潮的问题设置,北京地区应以寒潮或沙尘暴等灾害讲授为主。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2)观察 “侵入我国的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3)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

15、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有条件的学校),第二章 的“活动”分析,突出地理素养的培育,促进课程理念的落实。,“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1、探究学习型,一、 对“活动”的分类,2、巩固应用型,4、实验(体验)型,3、知识归纳型,1、探究学习型,如P29、P33、P38、P49、P50“活动”,这类“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总结出某个地理知识内容、规律,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一、 对“活动”的分类,2、巩固应用型,如P30 、P32 、P42 “活动”,这类“活动”可以起到对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和再认识的作用。,4、实验(体验)型,如P29 、P35 “活动”,这类“活动” 的实践性强,体验地理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原理。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知识归纳型,如P36 、P39 、P44“活动”,这类“活动”对知识内容起到了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的作用,印证地理结论。对学生的归纳结果进行展示,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 “活动”内容的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