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5335755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10解剖组胚学-感觉器-前庭蜗器临床专业(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视 器(眼) 第二章 前庭蜗器(耳) 第三章 皮 肤,第五篇 感觉器,第一节 外 耳 第二节 中 耳 第三节 内 耳,第二章 前庭蜗器(耳),1. 鼓膜的位置和形态。 2. 咽鼓管的位置和开口。 3. 鼓室的位置和鼓室六个壁的名称。,1. 骨迷路和膜迷路各部的形态结构。 2. 螺旋器的结构及功能。,掌 握:,学习要求,熟 悉:,了 解:,1. 外耳道的位置、分部和弯曲。 2. 中耳的组成。 3. 听小骨的位置、名称和排列顺序。 4. 内耳的位置、分布及位、听感受器的名称和位置。 5. 鼓室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6. 声波的传导途径。,概述,外耳 中耳 内耳,收集、传导声波,有位觉和听觉感

2、受器,耳垂,乳突,外耳门,外耳道,鼓膜,鼓室,内耳,鼓膜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感受声波的刺激,感受头部的 位置变化,前庭蜗器:位听器 = 前庭器(位觉器)+ 听器,前庭蜗器,外耳,耳廓 外耳道 鼓膜,中耳,鼓室 咽鼓管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内耳,骨迷路,膜迷路,骨半规管 前庭 耳蜗,膜半规管 椭圆囊、球囊 蜗管,构成:皮肤、弹性软骨、结缔组织 外耳门:通外耳道 耳垂: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第一节 外 耳,一、耳 廓,声波的收集、放大, 声源定位,作用,耳轮 耳垂(临床采血) 对耳轮 三角窝 耳舟 耳甲 耳甲艇 耳甲腔 外耳门 耳屏 耳屏间切迹,外侧1/3:软骨部 内侧2/3:骨 部,全程呈 “

3、” 状弯曲: 朝向内后上 朝向内前下,二、外耳道,临床检查时,由于软骨可被牵动,故将耳廓向后上方提起, 使外耳道变直,有利于检查。 但婴儿的外耳道骨性部和软骨部尚未发育完全,故外耳道 短而直,鼓膜近乎水平位,检查鼓膜时需将耳廓拉向后下方。,耳垂,乳突,外耳门,外耳道,鼓膜,鼓室,内耳,鼓膜张肌,咽鼓管,颈内动脉,弯曲管道:外耳门 鼓膜,外耳道表面皮肤薄,富含感觉神经末梢、 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 为外耳道疖肿的好发部位。 耵聍腺 分泌耵聍。,鼓膜前上1/4薄而松弛,称松弛部,在活体呈淡红色; 鼓膜后下3/4坚实紧张,称紧张部,呈灰白色。 在活体鼓膜前下部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光锥消失是鼓

4、膜内陷的标志。,似浅漏斗状, 中心凹陷处称鼓膜脐。,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外耳道与中耳鼓室之间, 与外耳道底约成45o - 50o倾斜角, 故外耳道的前下壁长于后上壁。,三、鼓 膜,光锥,锤骨头,松弛部,鼓膜脐,紧张部,乳突小房,为颞骨岩部内一个不规则的含气小腔,有6个壁; 内有3块听小骨和2块听小骨肌。,第二节 中 耳,一、鼓 室,鼓室,咽鼓管,乳突窦,鼓膜,(一) 鼓室壁,1. 上壁(鼓室盖壁):分隔鼓室和颅中窝 2. 下壁(颈静脉壁):与颈内静脉毗邻,中耳纵切,3. 前壁(颈动脉壁):毗邻颈动脉管的后壁,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 4. 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向后通乳突小房,岬,前

5、庭窗,面神经管凸,蜗窗,5. 外侧壁(鼓膜壁):鼓膜,借此与外耳道相邻 6. 内侧壁(迷路壁):分隔鼓室和内耳,其上有岬、面神经管凸、前庭窗(镫骨底封闭)、蜗窗(第二鼓膜封闭),岬,前庭窗,面神经管凸,蜗窗,锤骨头,(二)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砧骨,镫骨,锤骨颈,前突,锤骨柄,短脚,长脚,砧镫关节,听骨链的运动,镫骨底,1. 鼓膜张肌 作用:将锤骨柄牵引拉向内侧,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使鼓膜振幅减小。 2. 镫骨肌 作用:将镫骨头拉向后外,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以减轻其对内耳(迷路)的压力;并解除鼓膜的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三) 听小骨肌,鼓膜张肌,镫骨肌,鼓索,二、

6、咽鼓管,连通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为鼓室与外界间的唯一交通。 近鼓室1/3为骨部,近咽2/3为软骨部。 咽鼓管鼓室口:骨性部开向鼓室的口(常敞开)。 咽鼓管咽口:软骨部在咽部的开口(常闭合)。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短、宽、直,易患中耳炎。,咽鼓管,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乳突小房:颞骨乳突内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一,互相通连,腔内衬以粘膜,且与乳突窦和鼓室的粘膜相延续。,三、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乳突窦,乳突小房,乳突窦:介于鼓室与乳突小房之间的腔隙,向前开口于鼓室,向后通乳突小房。,第三节 内 耳,又称迷路,听觉和平衡觉感受器所在的部位; 是前庭蜗器的主要部分。,骨迷路:膜迷路:,

7、骨半规管;前 庭;耳 蜗 膜半规管;椭圆囊、球 囊;蜗 管,迷 路,骨迷路包套在膜迷路的外面,二者形状基本相似。,膜迷路 内淋巴 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 外淋巴 内淋巴与内淋巴相通 外淋巴与外淋巴相通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骨迷路和膜迷路,外淋巴 内淋巴,一、骨迷路,(一) 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 外骨半规管 后骨半规管 骨壶腹 单骨脚 总骨脚,后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总骨脚,前骨半规管,前骨壶腹,椭圆囊隐窝,骨螺旋板,球囊隐窝,后骨壶腹,蜗窗,前方 耳蜗 后方 三个骨半规管 外侧壁 前庭窗、蜗窗 内侧壁 内耳道底,(二) 前 庭,耳蜗形似蜗牛壳,在蜗管内 为内淋巴,它与外淋巴不相通。,蜗顶、蜗底 、

8、蜗轴、蜗螺旋管、 骨螺旋板、前庭阶、鼓阶,(三) 耳 蜗,蜗顶,螺旋板钩,蜗管,骨螺旋板,蜗轴,鼓阶,螺旋膜,前庭膜,前庭阶,耳蜗(纵切面),二、膜迷路,膜壶腹:壶腹嵴(位觉感受器;旋转变速运动) 3个膜半规管壶腹嵴相互垂直,能感受三维空间中的 运动变化,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脑。,(一) 膜半规管,前庭神经,蜗神经,蜗管,椭圆囊斑,膜壶腹,壶腹嵴,面神经,椭圆球囊管,椭圆囊,球囊斑,球囊,壶腹嵴,内淋巴囊,椭圆囊斑、球囊斑 是位觉感受器,前庭神经,蜗神经,蜗管,椭圆囊斑,膜壶腹,壶腹嵴,面神经,椭圆球囊管,椭圆囊,球囊斑,球囊,壶腹嵴,内淋巴囊,(二)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头部静止的

9、位置觉 及直线变速运动 引起的刺激。,蜗管,上壁:前庭膜 外侧壁:蜗螺旋管内骨膜的增厚部分 下壁:螺旋膜(基底膜) 螺旋器(Corti器) 听觉感受器 前庭阶 鼓阶,(三) 蜗 管,蜗顶,螺旋板钩,骨螺旋板,蜗轴,鼓阶,螺旋膜,前庭膜,前庭阶,外淋巴,呈高柱状,分泌物形成 胶质状的壶腹帽。,(四) 壶腹嵴、位觉斑和螺旋器的组织结构,1. 壶腹嵴,2)毛细胞,游离端有数十根静纤毛 和一根较长动纤毛 , 伸入壶腹帽内, 其基部与前庭神经 末梢形成突触。,壶腹嵴模式图,感受头部旋转 运动开始和 终止时的刺激,1)支持细胞,斑的结构与壶腹嵴基本相似, 组成:支持细胞、毛细胞。 不同点:斑的粘膜较平坦,

10、毛细胞的毛较短,顶部覆有位砂膜,即耳石膜。 位砂膜:胶质膜 + 位砂,2. 位觉斑,椭圆囊斑 球囊斑,位觉斑模式图,感受直线加速 和减速时的刺激 及头部静止时 的位置觉,螺旋器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模式图,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富含张力丝; 分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二者围成三角形内隧道。,3. 螺旋器,1)支持细胞,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1)支持细胞,指细胞:呈杯状,顶部凹陷托着毛细胞。 内指细胞:1列,内柱细胞内侧;外指细胞:3 4列,外柱细胞外侧。,螺旋器毛细胞与支持细胞模式图,2)毛细胞,为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烧瓶形,1 列,由内指细胞撑托 外毛细胞:高柱状,3 4列,由外指细胞撑托

11、,毛细胞游离面有静纤毛(微绒毛),称听毛; 基底面与螺旋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的周围突 形成突触,外毛细胞中较高的静纤毛插入盖膜中。,螺旋器毛细胞 与支持细胞模式图,基底膜中的胶原样细丝,从蜗轴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从蜗底至蜗顶,基底膜由窄变宽,听弦由短变长; 蜗底的基底膜与高频振动发生共振,而 蜗顶的基底膜与低频振动发生共振。,听 弦:,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在螺旋器的上方有胶质性盖膜覆盖, 当声波使基底膜内的听弦发生共振时, 听毛与盖膜接触,听毛弯曲,使毛细胞兴奋, 由耳蜗神经传至中枢,产生听觉。,膜蜗管与螺旋器模式图,前庭阶、鼓室阶、膜蜗管模式图,声波的传导途径,1. 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门、外

12、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 前庭阶外淋巴振动前庭膜振动蜗管的内淋巴 振动基底膜振动螺旋器感受听觉神经冲动 蜗神经中枢大脑听觉中枢产生听觉。,蜗神经 中枢神经 大脑听觉中枢,2. 骨传导,声波 颅骨 骨迷路 外淋巴 内淋巴 基底膜 螺旋器,正常情况下骨传导的功能意义不大,但在 传导性耳聋与神经性耳聋的鉴别诊断中极为重要。,没有听小骨 的放大作用 故传导微弱,传导性耳聋:鼓膜,听小骨损伤。 神经性耳聋:听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损伤。 药物损害:链霉素类损伤听神经,疗程,剂量,不良反应(口唇麻木,耳鸣) 聋哑的关系:与耳聋形成的时间有关。 电子耳蜗:,2.传导盘,1.话筒 言语信息处理机,3. 接收器 激发

13、器,4.耳蜗,人工电子耳蜗,内耳的血管和神经,(一)内耳的血管,1. 动脉:来自迷路动脉 2. 静脉:内耳的静脉合成迷路静脉汇入岩上、下窦或横窦。,(二)内耳的神经,前庭神经上支称椭圆囊壶腹神经下支称球囊神经后支称后壶腹神经 蜗神经,即前庭蜗神经(),练习题,简答: 1. 鼓膜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试述内耳的分部,试述耳蜗的形态结构,内耳中有哪些感受器,分别接受哪些刺激? 3. 何谓膜迷路?何谓Corti器? 4. 声波是如何传至Corti器的? 名词解释: 听小骨链、鼓膜、咽鼓管、耳蜗、 内耳道、椭圆囊、球囊、壶腹嵴,重点和难点,重点: 1. 鼓室6个壁及其结构。 2. 听小骨链及其作用。 3. 咽鼓管的构成。难点: 骨迷路与膜迷路,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