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 (新版)语文版

上传人:纯*** 文档编号:53356034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 (新版)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单元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谈谈科学与文艺阅读 (新版)语文版(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谈科学与文艺谈谈科学与文艺有位哲学家说过:“晶体由于格式有余而缺乏韵味,烟雾因其过于混沌而缺清。”科学,长期以来被认为与艺术这种“文化的混沌”格格不入。但是,20 世纪大科学的发展,使科学与艺术愈来愈统一起来,正像晶体与混沌在凝聚态物理学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样。不管他们自己意识到没有,文学艺术家们实际上在做着一种理想的“社会实验”, 实施着一种特殊的“社会仿真技术”。他们用文学艺术的方式,把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事物通构起来,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的方法,驱使现实生活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移动。这种行为模式,同物理学家用橡皮膜上小球的运动模拟电磁场中电子的轨迹,同军事家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模拟战争的场面,同

2、化学家用温度、压力的变化迫使化学反应向着同构方向移动,同工程师用仿生学的技术建造现代化的大楼等等,在认识上,都是一样的。文艺活动和科学活动都是人类认识大自然(包括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有机过程。不同的是,文艺现象偏重于感性,科学现象侧重于理性;文艺现象偏重于表现,科学现象侧重于内涵;文艺现象偏重于形象,科学现象侧重于抽象;文艺现象善于用生活原型说话,科学现象善于用生活逻辑论证;文艺现象常常把平凡的事件表现得生动、活泼、多变,而科学现象则往往把复杂的故事描述得单调、冰冷、静寂。一句话,文艺现象是非模式化的科学现象,科学现象是模式化的艺术现象。报告文学与特写最讲究真实性,因而也最无模式可言,但是,只

3、要进入小说领域,生活便加入作家的思想,开始了文艺的模式化进程。如果说通俗小说仅仅包含了普通生活的逻辑的话,那么,哲理小说则以时代精神,把生活凝固在理想的模式中去。有人说:哲理小说可以说是哲学对文艺的渗透,诗歌是数学对文艺的渗透。这话是有道理的。最自由的诗歌,也要讲究音韵。最格律的诗词,几乎可以用布尔代数写出通项公式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对文艺的“入侵”,人们简直可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一个小说家的特征文风,就像侦探家用指纹来判断犯人的罪行一样。可见,最无模式的文学艺术,亦开始了自身的进化模式。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亦在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现代模糊数学的出现,就是典型例子。本来,科学最讲精确性与模式化,但是,最近十几年人们发现,最讲精确的电子计算机,在透过模糊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方面,远远不如一个婴儿。因为婴儿在识别母亲的时候,绝不会因为母亲一夜间脸上长了一个粉刺,而拒绝吃奶。但是,最高级的计算机系统,竟然会把长了粉刺的母亲,判断成“不是原来的母亲”。原因在于它太精确了,精确到了由于一点“微小差异”就忽视“质的规定性”!所以,当代科学技术愈来愈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模糊数学的应用,尤其是模糊识别技术,使得现代科学愈来愈减少模式化程度而带上“艺术性”。谁越能凭经验选择隶属函数,谁就越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像一个作家,谁越具有生活积累,谁就越能把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加科学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