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美,学楷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52658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象美,学楷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意象美,学楷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意象美,学楷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意象美,学楷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意象美,学楷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意象美,学楷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意象美,学楷书意象美,学楷书自序:“形象思维的方法,是诗、也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 ”借用到楷书的学习中,就是对单个原本高度抽象化的汉字进行形象化思维,从而构建汉字完整的意象审美体系。变抽象为意象,变深奥为浅显,为学生提供一种最容易、最不费力的学习楷书的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尝试探索,获得体验和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学习楷书的必要性一、学习楷书的必要性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汉字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更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和精髓。因此,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更是一种凝聚力。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

2、们去了解、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情感,最终体现民族精神。同时,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以文字为载体、在文字中产生和发展的视觉艺术,除具有信息交流功能之外,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书法线条的布局或疏或密、或粗或细、或欹或正,造成空间的对比和变化,在矛盾中寻求和谐与统一,在相对的空间中给人以无穷的韵味和艺术感受。所以,学习书法是继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郭沫若先生早就指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

3、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 ”大书法家沈尹默也说:“练字不但对身体有好处,而且可以养长善于观察、考虑、处理事务的敏锐和宁静的头脑。 ”所以,写好字,特别是写好楷书,即使在电脑高度普及的当下,仍是不可取代的。字是人的脸面,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进行正规的钢笔字训练,将终身受益。二、学习楷书的重要性二、学习楷书的重要性孔子兴私学,将“书法教习”列入“六艺” ,成为学人的必修,其后的 2500 年,书法均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不渝。书法教育,于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的陶冶。2011 年 08 月,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

4、育的意见 (教基二20114 号) ,教育部将书法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2013 年 1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 号) ,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各学校从小学三年级起要开设专门的毛笔书法课。2014 年 04 月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 纲要要求,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三、意象美,学楷书三、意象美,学楷书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临帖和摹帖。体验笔法、笔意和字形结构,全神贯注,不断反复,日久见功夫,水滴石穿。

5、事实是许多孩子没有这样的耐性,更没有把握抽象符号的悟性,终究放弃。有没有一种快捷简单的方法,让孩子轻松地学习楷书呢?答案是有的。根据汉字发展的历史和结体规律,不难发现,汉字在创造之初,多为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逐渐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并增加了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文字上,以象形字作为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由此可见,汉字是可以借物表意的,能够通过想象与客观存在的物象融为一体,从而摆脱对汉字抽象化符号的认识

6、,转化为字形物象化理解,从新构建如诗一般的审美意境,也就是通过意象美,简单并愉快的学习楷书。1.唐代孙过庭书论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何为平正呢?正即是方、直;平正就是方正、垂直、稳定的意思。历代以来, “平正”是书法美学的根本。举例用“大”字来理解,就像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人要“大”得起来,就必须立得正,才能走得稳。这类字能稳的关键在“撇、捺” ,底平而稳健。类似的字还有:夫、天、火、关、尖、灭、美、人、英 2.书圣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 并序中指出: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又在“教悟章第七”中再次指出:“凡字处其中画

7、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 ”书圣于汉字笔画意象美的理解和表达或许源于启蒙导师卫夫人,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之角;折如百钧弩发;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雷奔;横折钩如劲弩筋节。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之圣贤,早就在践行意象美学书法了。真是妙啊!如对“横”的描述,或像横在江面上的船儿,底平,两头略微翘起;又像千里阵云,平而有势,再多的横画并行,也绝不雷同,有高低长短的变化。对其“竖”的描述,或如春笋,粗壮而垂立;或如枯藤,坚韧而富弹性。举例:童、一、二、三、直、目、山、平、羊、门3.书法结体讲究“上紧

8、下松” ,与人体美的“上紧下松”惊人巧合。人体美遵循“黄金比例”法则,即使是下肢短了,也要穿上高跟鞋来弥补,一紧一松,凸显韵律,这是所有女孩都明白的道理。我们的汉字结构也是如此啊!例如:兵、典、木、长、紧、等、高、爱、弓、克4.“重心平稳” ,就是字要像站立的人一样端庄、稳重。但平稳也有两种情况,不可不察。一种是左右对称的平稳,前面已有阐述;另一种是似欹反正的平稳。这种平稳更灵活,更巧妙,有正有欹,有轻有重,有展有缩,从动态中求稳定,从变化中求平正,犹如充满朝气的青年人,时尚、美丽、情趣、活力。举例如:男、年、正、卫、是、式、每、如、江、力、5.“穿插避让”是汉字结体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又何尝

9、不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反映呢?相向而行,懂得避让;亲密合作,增添穿插。避让产生和谐,穿插犹显亲和,在汉字的结体中,避让与穿插相互依存,没有穿插,何谈避让,没有避让,又何来穿插。 “相向相背” 、 “呼应顾盼”不也是在这一审美原则下发生发展的吗?汉字真如诗,结体亦有情啊!举例如:林、料、鸟、政、数、对、以、北、肥、心6.字有八种基本形态,人有高矮胖瘦。字讲“因字立形” ,人讲比例得当。瘦不露骨,胖不露肉都是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杨贵妃不是胖美的典型吗?字美在形,书写时要按其字形的长短、宽窄、大小、偏斜疏密等变化而立形。不管如何造形,都要求重心稳定、中宫紧缩、比例得当、笔画有神,符合美的规律。例如:身

10、、月、国、四、小、女、孟、赢、慧、我、娜、广、卜、宫、冠、斗、和、叫、乎、毛7.“布白均匀”也是汉字空间分割的基本原则。均匀,在楷书中无处不在,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 并序中也讲:“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均匀产生协调和有序,就像人的五官一样,讲究“三庭五眼” ,均匀代表五官端正、匀称、干净,体现协调之美。用文学语言来形容, “沉鱼落雁” 、 “闭月羞花” ,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难理解,相同笔画的排列组合,需做到间距相等了。比如:流、点、民、同、霉、段、川、册、留、彩8.字是人体生命的对应。苏轼在唐氏六人书后中曾以拟人的描述来评论书法:“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楷书像人“

11、站立” ,行书像人“走” ,草书则像人“跑” 。他在论书中更进一步用人体构成五要素来比喻书法的构成和书法的五要素,他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由此深入研究,发现字的结体与人体构成还有许多相似之处。(1)人的头与肩之间有颈脖,也是有比例关系的,比例得当,可有“亭亭玉立”之效。所以,字的结体也是这样的。例如:亭、之、字、床、户、病、虎、木、太、春(2)人体躯干“肩宽腰窄” ,呈倒梯形,所以,在写“口” 、 “田”时,就有了参考的依据了。例如:口、哀、田、累、略(3)整个躯干“肩臀同宽” ,呈矩形,所以,在写“日” 、 “安”时,就有了参考的依据了。例如:日、晚、阳、

12、安、首(4)人的姿态与字的造形也可对应。如“也” ,就像一个坐在地上的人,两腿舒展,上身向前微倾,形态轻松自然;弯腰前屈如“习” ;重心后移,一脚前伸,头、身、腿形成完美弧线,如“戈” ;双脚并立,双臂斜展,如“个” 。举例:也、包、毛、宅、龙、习、力、乃、葡、萄、戈、我、找、载、或、个、伞、合、令、寒(5)根据人眼的视觉原理,矩形左上为第一视觉区域,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中心不是真正的矩形中心,而是略微偏左上。所以,凡左右结构的字,或字的左右部分,我们在书写时,要“左收右放” (或称“左聚右散” 、 “左紧右松” ) ,观者从心理上才会感觉平衡和匀称。例如:羽、从、双、拜、花、共、弗、朱、寒、支;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也不是绝对的对齐于竖中线上,而是上面部件重心相对于下面部件重心,略向左偏移,观者从心理上才会感觉平衡和匀称。例如:思、挨、者、美、告、雷、居、感、娶、昌;在包围结构中,被包围的部分要略向左偏移。如:凶、风、国、凡、勿;横画左低右高,绝非水平,亦是同理。例如:六、行、书、头、元总之,把抽象的书法进行意象美理解、轻松练好字,这是我多年来的书法教学尝试,希望有助于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抛砖引玉。个人观点,或有牵强之嫌,盼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杜雄侠2015.12.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