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49337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26.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散文的萌芽、 源头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 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 来 雨 ? 其 自 北 来 雨 ? 其 自 南 来雨?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2 商周铜器铭文(金文)杰作: 散氏盘铭毛公鼎铭虢季子白盘铭文: “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

2、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 王格周庙宣榭,爰享。王曰:白父,孔扬有光。王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 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原称书 ,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 夏书 商书和周书四部分。经过

3、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 25 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2 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三、 春秋1 春秋的相关常识“春秋”是古代史书中的一种,是周王朝和各国都有的一种编年史。汉书艺文志云: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

4、,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春秋有一种道德训诫功能。国语楚语上“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 隋书李德林传中答魏收书曾引墨子云“吾见百国春秋”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 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弢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 。 ” “昔者燕简公杀其臣庄子仪而不辜,庄子仪曰: 吾君王杀我而不辜,死人毋知亦已,死人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期年,燕将

5、驰祖。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日中,燕简公方将驰于祖涂,庄子仪荷朱杖而击之,殪之车上。当是时,燕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燕之春秋。 ” “昔者宋文君鲍之时,有臣曰 衣补 +后观辜,固尝从事于厉,祝子杖揖出,与言曰: 观辜!是何王圭璧之不满度量?酒醴粢盛之不净洁也?牺牲之不全肥?春秋冬夏选失时?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观辜曰: 鲍幼弱,在荷襁之中,胞何与识焉?官臣观辜特为之。 祝子举揖而敲之,殪之坛上。当是时,宋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宋之春秋 。 ” “昔者齐庄君之臣,有所谓王里国、中里徼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

6、,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齐之神社。二子许诺。 于是掘穴, 提手+恶羊而漉其血。读王里国之辞,既已终矣;读中里徼之辞, 未半也,羊起而触之,折其脚,祧神之而敲之,殪之盟所。当是时,齐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齐之春秋。 ”只有经过孔子整理的鲁春秋得以保留,所以后人遂将之专称为春秋 。2春秋是我国的编年体史书之祖。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它以鲁国的十二公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 ,至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 481 年) ,共记载 242 年的历史。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字极其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但其语言表达具有谨严精练、

7、平浅精确的特点,其最突出特点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即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第二节 左传一、 左传相关常识1 左传的名称和“春秋三传” 左传西汉以前人称它为左氏春秋 ,东汉人开始认为它是解春秋的,故称之为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与谷梁传 公羊传并称“春秋三传” 。 “三传”之中, 谷梁传 公羊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纯用义理解释春秋,叙事较少而议论较多,风格简朴。而左传则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只是仿照春秋用鲁君的世次编年而已。从思想观点上,它也不同于春秋,在文笔风采上,更具有显著的特点和独创性,其作用和价值远非其他二传可比。2左传

8、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传统观点认为作者是左丘明,但论语公冶长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见左丘明生活的年代或早于孔子,至迟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早期无名氏的作品。二、 左传的思想倾向1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左传认为,历史的发展、家国的兴亡、个人的命运都取决于活动主体的 “德“是美善。在 左传中,“德“的主要内涵是 “礼“僖公二十七年: (“礼乐,德之则也 “礼“,既是指宗法社会的典章制度,维护这一制度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也是指与此制度。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9、具体说如“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是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 “也是礼( 昭公二十六年) 。 左传认为,遵礼,就是有德,违礼,就是无德。此外,其它一切符合宗法制度的“美善 “思想也被视为德。正是站在德和礼的角度, 左传对统治者的残暴荒淫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左传宣公二年对晋灵公的不君行为和左传宣公二年也正式基于德与礼,左传也赞扬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有远见的政治人物。2左传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 左传桓公六年 季梁: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 左传庄公 32 年史嚣语:“

10、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昭公18 年 : “天道远,人道迩,非相及也,何以知之?”左传哀公元年载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将兴,视民如伤,是其福也。 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三、 左传的艺术成就1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叙事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左传作者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内容的描写,使所叙述的内容故事化和趣味化,故事首尾完整,层次分明,而且在情节安排上,疏密相间,跌宕有致,就使得这部历史著作在相当程度上具有了文学色彩。2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其突出特点是将战争视为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一般先是先从战前写起,首先是描写战争双方的政治情况,人心的向背,

11、对战争的准备,以及各种外交上的斗争,然后才写到战场上的交锋,而对战斗本身的描写,往往着重描写战术的成功或失误,使人深刻地感到战争的胜负决非偶然,表现了作者战争理论的深刻性。3左传的人物刻画相当成功。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 这是左传使用的主要手段。对后世文学很有影响。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4左传的语言艺术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蓄, 词约义丰。 史通叙事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

12、,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行人辞令的优美。所谓“行人”指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称行李、使人等。他们活跃在当时列国政治、外交舞台之上,参与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事务,参与建交修好、会盟聘问等国事活动,在当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大多是贵族阶层的知识分子,通晓诗书礼乐,知识渊博,具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各国内政外交事务,他们以言辞专对忠于职守,解除国家的危难,维护国格尊严,谦和委婉,刚柔相济。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多婉转委曲,娓娓道来,平易流畅,显示出一种张弛有节、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 。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说: “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 ”有时候则雄

13、辩阔论,或铺张扬厉,或针锋相对。大夫对国君的谏说之辞也有很高成就。第三节 国语 一、 国语的相关常识1国语的体例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分别记载周、鲁、晋、齐、郑、楚、吴和越,是各国史料的汇编。2国语的作者和名称国语被称为“春秋外传”,相传是左丘明 报任安书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王充论衡案书: “ 国语 ,左氏之外传也,左氏解经,辞语尚略,故复选录国语之辞以实。 ”考订国语是战国初年无名氏所作。二、 国语的内容和艺术1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的思想。2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享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具有通俗化和口语化的特点。在记言过程中,多有大小

14、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而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3 采用一定篇幅集中写某个人的方法,带有了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第四节 战国策一、 战国策的相关常识1战国策的体例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汇集整理。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涉及东周、 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策谋的。上起春秋,下至秦并六国。2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体现了战国时代游士、侠烈之士这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第一,表现出重士的思想倾向。第二,表现出崇尚智谋的思想倾向。第三,表现出崇尚功利的思想倾向。第四,表现出崇尚权谋、审时明势的

15、思想倾向。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二、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 富于文采。 战国策 的“ 文辞之胜 ” ,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这包括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 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这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 “ 辩丽横肆 ” ,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 如 赵策三“ 鲁仲连义不帝秦 ” , 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秦之害。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与其游说之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