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3260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毕业设计 ( 论文 ) 论 文 题 目 :_ _ 院 校 名 称江 西 师 范 大 学专 业 名 称学 号学 生 姓 名指 导 教 师年月日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摘 要】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一般的关系,能否遵循它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我国的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某些滑坡现象,公民道德建设形势严峻, 这与长期忽视社会公德教育有直接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从抓社会公德教育开始。小学阶段正是个体道垮意识萌芽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将他们培养成为对公德问题敏

2、感的社会成员, 从而使儿童成为推进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动力。故探讨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对加强和改进公德教育,增进青少年学生公德意识, 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水平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小学公德教育对策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的公共空间不断扩大,一个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领域正在形成。亿万中国人民开始走出自己所熟悉的熟人生活圈, 在公共领域当中与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打交道。与之相适应的, 用于调节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内行为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公德体系的建设日益提上日程。在公共场合, 如果个体缺乏公德,同时社会又缺乏相应的监督体系,那么,就会造成公共领域内社会秩序

3、的混乱, 所以公德缺失不仅是个体道德素质缺失的体现,还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乏力的表现。(二) 研究意义公德建设和公德教育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早在100年前,我国就有先进人士觉察到了国民的道德缺失,呼吁加强公德建设和公德教育。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也曾经兴起过规模和影响都不小的公民道德教育运动。时至今日, 为什么我们的公德水平还如此低下,以致要大张旗鼓地加强公德教育呢?无论是国内学者的著作如刘智峰的道德中国、茅于轼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解思忠所著的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等,还是报纸杂志等媒体对于国民公德现状的描述都让我们无法对国民的公德状况报以乐观的态度。在教育领域中,从我国目前对于学校公德教育

4、的重视来看,公共道德始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公德教育体系当中, 小学正是实施公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原因在于: 第一,小学阶段正是个体道德意识萌芽的关键时期;第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性强,(非)公德行为率真,因而选取小学生作为社会公德意识的研究对象,将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资料,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第三,有效的公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将他们培养成为对公德问题敏感的社会成员,从而成为推进我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动力。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笔者将研究的视角指向了小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三)旁观与参与为了使自己对当前学校的公德教育的问题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我首先做的工作就是

5、搜集和阅读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学经典著作、近代的思想先驱们所撰写的有关国民性的作品以及近些年发表的关于公共性探讨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明晰当前的公德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相关研究成果,初步形成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当前我国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我除了文献研究之外, 还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 一方面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审视教育传统对学校公德教育的影响 ; 另一方面也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来探讨公德教育的转变与发展, 从时间及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审视学校的公德教育擅变、发展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厘清了学校公德教育的发展脉络,有助于确

6、定在学校进行公德教育所应采取观点。一、公德教育的内涵及背景分析道德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仅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 同时也折射出了社会的文化传统,从中可以窥见时代发展的脉络。从我国古代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私德教育到近代以国家伦理为本位的国民公德教育再到今天所倡导的社会公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随着时代的擅变,道德教育的重心发生了位移,同时公德教育本身的涵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探讨学校的公德教育时,对其内涵进行剖析、 对其背景加以分析是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的必要前提。(一) 公德教育的内涵1、公德的内涵在我国的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育一直延续着以“差序之爱”为特征的道德传统, 从孔子

7、的“爱亲谓之仁”到孟子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都彰显着我国传统道德体系的一大特征以熟人或与自己关系相近的人为伦理核心的人情伦理取向,所以在古代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上并未发育出公德体系。我国最早开始使用“公德”一词时始于梁启超,他将“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 梁启超在其书中对公德进行了这样的阐述: “公德者,诸国之源也,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亦日利群而己。”“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 ; 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 ”在梁启超看来,公德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反映了个体与社会团

8、体的关系,而公德的目的旨在“利群”。2、公德教育的内涵自从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将公德概念引入国内,我国便兴起了以“新民德”为教育主旨的公德教育运动,从梁启超的“培公德, 育新民”到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说”再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每一个声讨之声、 每一个建构之说都凝聚着爱国志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爱国爱民情怀。3、小学公德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小学的公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当前社会对小学生公德品质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施加影响,加深其对公德的认识,培养其公德情感,坚定其公德意志,从而养成自觉遵守公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二) 公德教育的背景分析1、公共领域一公

9、德教育的物质载休所谓公共领域,是与私人生活领域相对而言的。中国学者陈少峰先生认为,“所谓公共领域, 在范围上是指由公众共同拥有所有权并具有使用权, 或者依照法律规则行使相应义务后能够享有平等使用权利,以及由复数的人员所组成的团体活动所公享的资源、财产和场所。就行为发生的场所来说, 大体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单位、社区等公共场所、民间团体和文化娱乐、传媒以及体育活动场所等等。”2、市场经济一公德教育的经济基础道德教育是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部分,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建设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而这也为公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空间。市场经济打破

10、了传统社会人与人的依赖关系, 也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人对单位和国家的依赖关系,彻底变革了人们生活方式, 延伸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拓展了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共生活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公正为基础、以社会成员互相信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合作秩序。从这一点而言, 市场经济为公德的培育、发展和完善奠定了物质基础。二、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探析由于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包括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评价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考察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时,也应从公德教育的目标、 公德教育的内容、 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这三个维度来审视当前的公德教育。 在学校公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公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公德观

11、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所以从这三个维度可以全面地了解我国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一) 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 : 理想主义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取向1、公德教育目标的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重建我国的道德秩序,恢复并发展自“文革”以来被破坏的道德体系, 党和政府大力提倡重建社会主义基础文明。在 1982 年颁布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 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之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用共产主义思想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2、普遍主义取向的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

12、不断完善,社会发生了趋于平等的根本性变革, 道德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变革,公德教育由理想主义取向不断降解为普遍主义取向,由此,固守底线的公德教育目标呼之欲出。何怀宏先生在其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一文中指出 : “它( 指道德)是要面向社会上所有的人,是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而不仅仅要求其中的一部分人不是仅仅要求其中最居高位,或最有教养的少数人, 也不是仅仅要求除一个体或少数人之外的大多数人。”( 二) 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由于教育网络体系不是一个孤立的平面的系统,还牵涉到家庭、社会这样两个重要的教育场域, 所以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也应将视野投放到

13、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的各个场域。学校、家庭、社会若能相互配合,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就能够为学生践行公德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以他律手段周围控制形式, 通过激励机制为个体提供价值引导, 通过惩罚机制体施加外在压力,从而完成引导行为主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然而从笔者所采集到的案例来看,这三者评价体系的构建尚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学生在公德践行过程中出现知行不一的情况,同时也为自律性差的学生打开了便之门。1、社会监管制度的欠缺公德的物质载体是公共场域, 公共场域多出现在社会公共空间中,如马路、电影院、候车厅等,学生无论习得多少关于公德的知识,都要在公共场域中通过实践来表现并不断地予以强化,

14、才能算真正习得了公德规范,成为了具有公德意识的公民。2、家庭教育氛围的缺失家庭作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重要场所,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作为孩子依循的样板,也为孩子道德行为的践履起着巨大的教导作用3、学校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三、小学公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间,公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形成其擅变、发展的轨迹。在前文对公德教育现状的阐述中, 公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都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故而对公德教育现状的原因进行分析时也应将视野投射于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一) 理想主义德育传统的病疾公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圣贤之人

15、,还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标。建国以来,我国倡导的是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的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教育 ; 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是“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历着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德教育的目标正越来越贴近于公德的主旨,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及社会对德育传统的反思过程。(二) 当代社会“重私轻公”的德育理念的影响固守底线的公德教育目标的诉求是以时代的背景作为支撑的现

16、代社会对个体利益的认可与保护, 个体不必再以个体利益的牺牲来作为践行道德规范的前提与要求了。但在要求重视个体私利的过程中,由于制衡机制的不完善, “公”、“私”之间关系的钟摆又偏向一隅,学校在公德教育的践行过程中,利己被放在偏重的位置, 而公益却被忽视了。(三)“重知轻行”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反思英国学者格林指出人们努力去追求“道德上的完满”,但这一切都是以人的“道德的能力”为前提的。而“不管先要假定什么道德的能力,这能力只有通过习惯、制度及法律才成为实际的。”在格林看来,个体的道德能力, 必须通过作为社会及国家意志之体现的“习惯、 制度及法律”等宏观性的社会赏罚机制来培育和养成。也就是说,公德意识的培育除了要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社会相关的道德教育之外,还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学校的公德教育领域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公德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改革等是很难在实践中得以实施的,从学生个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