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杜甫诗歌鉴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11157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杜甫诗歌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杜甫诗歌鉴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诗歌鉴赏杜甫(公元712公元 770) ,河南巩县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 “三 别” (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 ,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一生写诗 15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 、西岳(华 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 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 字

2、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 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 意义,却少它不得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 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 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 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写 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 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 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 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 诗人还

3、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望。“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 “会当”解作“应当” ,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 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绝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 该诗被后人誉为 “绝唱”,并刻石为碑, 全文没有 “望” ,却句句写 “望”。 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轻的诗 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

4、闲当时任兖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 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 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 映的结果。 “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 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

5、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 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 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 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 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 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 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 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

6、幽深,黄昏时可 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 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但用在这里 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 人生顶峰的誓言。 诗人早年就 “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 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 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 声韵。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

7、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以及卓然独立、 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忧国思亲,满腔愁情。 春望赏析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712770 ),字子美。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 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是一首在战乱中忧国思家的抒情诗。尽管春天来

8、临,草木茂 盛,但满目看去,一片凄凉破败。感伤国事,看春花落泪;怅恨离 别,听鸟鸣心惊。在战乱中,特别思念亲人,多么想得到家人的音 信啊!看着眼前的春光,心里反而悲痛。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开篇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 城池残破,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 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 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其内 涵却能相通, 一是触景生情,另一则是移情于物,可见诗内涵之丰

9、富。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 “ 烽火苦教乡信断 ” , 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 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 “ 万金” 啊!“ 家书抵万金 ” ,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 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会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 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任何快慰,却为“感 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 四十五岁, 但因终日愁情煎熬, 头发越来越少,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从章法上看,这一

10、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 统一起来,收结全篇。 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 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望岳习题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的气势和的景色。2.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3.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特点。4.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5.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涵了。6. 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7.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8.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9.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

11、峰的誓言的语句:10.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11.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13.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春望练习题2 1. 诗歌反映的是唐代有名的历史事件_ 。“城春草木深”的 “城”指当时的 _城。3. 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一个“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颓垣残壁

12、的惨象, 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_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答_ _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_ _ 7.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_ _ 8. 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

13、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C、这首诗的颔联借对花鸟的感觉,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时的无比喜悦之情。9.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10. 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景, 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

14、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答案: 1.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2.高大雄伟3.神奇秀丽4.参天耸立5. 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6.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7.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1.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钟“ 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 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12.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