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330665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2018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语语 文文本试卷分为第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和第卷。卷。满分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分钟第第卷卷 阅阅 读读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的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 1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

2、1876 年才颁布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 ,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而细致考究下来,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 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

3、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如果说, “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就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

4、,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 , “女子许嫁,笄而字” 。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 ,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

5、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 “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 “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自北京日报 )1. 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6、是( )A. 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 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C. 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 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

7、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 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 “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C. 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D. 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到 14 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B. 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

8、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C. 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 ,鲁肃则称他“孔明” 。D. 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答案】1. C 2. B 3. A【解析】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 项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战国以后氏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代以前的表述诸误。【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

9、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 ,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 “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文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

10、文章语段,选项 B 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长辈为其取的名还可以在社交场合用于自称。【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以用于社交场合自称。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

11、的一项” ,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 项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淆范围”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 “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下列小题。守 候风为裳经过数十天的不懈努力,系列电缆偷盗案确认与他有关。警察们得到线报,他的妻子即将临产,他很有可能会出现在产房。李队长带着小吴、大刘提前守在产房门前,果然,失踪了很多日子的他风尘仆仆地赶来。警察们都很兴奋,想扑上去抓住他,然后就可以像拉住萝卜缨牵出大萝卜一样把偷电缆线的团伙一网打尽。案子结束后,李队长要给老伴儿补过个结婚纪念日,结婚整整三十年了,老伴儿跟着他吃苦受累还担着心。每说起这些,铁汉似的李队长的眼圈儿都泛红。小吴要跟女朋友约个会,再不见个面,离散伙就不远了。这都是小吴处的第五个女朋友了,再不成,小吴就成剩男了;大刘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孩子说都快小学毕业了,他们班主任都

13、不知道老爸长得是方是圆,还以为他是单亲家庭呢!可是,在行动的前一刻,大家发现医生正面色严肃地跟他说些什么,他在单子上签字,接下来医生护士紧张地进了手术室。他颓然地蹲在地上,烟抽了一根又一根。大家面面相觑。李队长悄悄走出去,给小吴、大刘发了条短信:我在产房门外等过孩子出生,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咱们再等等看了短信,大刘咧嘴笑了笑,他也有过这种经历。小吴噘了噘嘴,不抓,万一煮熟的鸭子飞了咋办?但命令就是命令,还是守着吧!三个人远远地看着他,个子不高,穿着也很平常,不过是个普通男人。如果不是犯了罪,这该是个既紧张又幸福的时刻吧!从医院里打听到他的爱人是高龄产妇,心脏也不太好,很危险。从早上 8 点一直等

14、到下午 4 点,他在产房门外走来走去,偶尔长长地叹口气,一刻也没有离开。同样守在医院里的还有躲在暗处的李队、小吴和大刘。他们饥肠辘辘,很多天夜里蹲守,人困马乏,如果能吃一顿热乎饭菜,再美美的睡上一觉该有多好。但是,大家只能守候在产房门前。下午 4 点,产房里“哇”地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男人快步走到产房门口,搓着手,脸上却是笑意。小护士出来,高声说:“是个男孩。只是你爱人还处在危险期,你要好好照顾!”小吴的心“咯噔”了一下:是啊,整个生产过程,怎么不见他的任何亲属呢?如果抓了他,那产妇和孩子怎么办?没办法,谁也不能让一个刚刚临盆还没脱离危险的产妇亲眼目睹丈夫被抓的惨剧。如果那对母子出了意外,李队

15、说,他们会自责一辈子的。那就再等等吧,反正都守了那么多天了,不在乎多这一两天。李队跟小吴、大刘碰了一下头,分配了一下任务:两个人盯着,一个人去吃饭、休息。三个人轮换着。这一守就是六天。每天,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他跟最合格的丈夫、最慈祥的父亲没两样。只是,他犯了法。那一天,小吴吓坏了。他去菜市场买菜,到了菜市场,他三转两转就不见了。小吴立刻慌了神,如果发现了警察正在跟踪他,他逃跑或者出了意外,案子又没了线索,怎么向上级交待呢?更重要的是,产妇和那个刚刚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谁来照顾呢?还有,产妇能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吗?那一瞬间,李队甚至对这几天按兵不

16、动有了怀疑。这么辛苦,真的会有好结果吗?他会知道他们的苦心吗?好在只是一场虚惊,他在一个角落里买鸡蛋。他闪身出现在李队和小吴的视线里时,两位警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六天后,他爱人的老妈赶了过来。她也度过了危险期。是收网的时候了。他走出医院的大门,警察们出现在他面前,亮出了逮捕证。他很沉默,绝口不交待同伙的情况。李队长把这些天跟踪他的事儿讲给他听。他屈身跪在地上,泪如雨下。一个多月后,他爱人才得知真相。那六天,他守候的是病危的爱人和刚刚来到人世的孩子,李队和小吴、大刘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这温情比惩罚更能直抵人心。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他熬了鸡汤喂她喝,抱着孩子傻傻地笑,甚至整夜整夜守在妻子孩子的床前” ,这些细节显示了他对妻子、孩子的愧疚之情。B. 小说叙述了一个守候的故事,他守候的是妻子和孩子,警察们守候的是法律之外的人间温情,通过“守候” ,小说讴歌人性的光辉。C. 文中警察们的举动说明:法理之外尚有人情。原则也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