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6220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8.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删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19 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 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意图。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

2、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这是一个布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这里充斥着失业、 饥饿、凶残、欺诈,罪恶如毒水般横流。在这个世界里,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滥施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如蝼蚁般地生活着,苟且偷生。这是一个“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难”的社会。维克多 雨果愤然用笔直斥这个不人道的世界,他割破毒疮,放出毒液,把赤

3、裸裸的社会罪恶展示在人们的眼前,然后试图用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来修复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试图以此来拯救人类沦丧的道德,重塑人类的良知和尊严,把被“人为”破坏的人类秩序重新修复完整。雨果反对暴虐和杀戮,如他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但却借助国民公会代表的手投了表决“暴君末日”的票。他根本不是路易十六时代的人,怎么投票?他反对杀戮无辜的路易十七,但与穷人的孩子比,“天平假如倾斜,也还应当偏向平民一面”。这种对人民深切同情和关心,表现了他对人民深广久远苦难的刻骨铭心的感念和熟悉,体现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不难发现,人道主义思想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创作中贯穿始终,成为其创作的主线与灵魂,鲜明地反映了

4、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心中的主导性和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 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 平等的人的生活, 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 压迫、歧视与迫害, 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 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 也没有冷酷与伪善 , 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19 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并踏入第三共和国, 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 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

5、地影响了他。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 “坚信人性本善, 以仁慈 、 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 悲惨世界 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 ,暴露了社会上

6、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 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 作者着力展示了 “本世纪的三个问题”。1、贫穷使男子潦倒。作品的主人公冉阿让, 在一家人濒临饿死的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用拳头打破面包店橱窗抓走了一块面包,因此被捕, 判了 5 年苦役。其间, 冉阿让因极为担心家人的生存而几次越狱,但无一成功,反被加刑至19年。主人公冉阿让的这一小段经历中,已包含了两个“两难”的境地。看一下他自己的想法吧: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无罪的人

7、, 但他是在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 愿意劳动而又缺少劳动的情况下走上犯罪的道路的;他认为法律对他的处罚太重了。他的结论是: 他所受的处罚, 实际上不仅是不公允, 而且肯定是不平等。 他认为不仅社会有罪, 上帝也有罪。2、饥饿使妇女堕落。“悲惨世界” 中的女主角芳汀惨遭大学生始乱终弃,留下一个女孩让她自行想办法抚养。 芳汀只好冒险的把孩子托给路途中只见一次面的旅馆老板夫妇,离开女儿去工厂工作。 芳汀当时选中旅馆老板夫妇, 仅只是因为见老板夫妇也有同龄女儿,心想,为人母者将心比心, 或者会善待自己的孩子。 未料这对夫妇从此苦待芳汀女儿, 却不断谎报孩子的需要, 向芳汀索钱。 当时的工厂工资少的根本无

8、法让女人单独养活孩子, 社会对未婚母亲的鄙视, 又不给任何机会生存。 芳汀努力多时,终于卖了自己的头发、 卖了自己的牙齿后, 下海为娼。芳汀又穷又病,还得不断应付旅馆老板夫妇的索钱,深怕钱没给、 女儿就会被苦待。 于是恶性循环的,芳汀更穷更病。 直到死前, 芳汀都未能见到女儿, 只能托孤给同情理解她的冉阿让。3、黑暗使儿童羸弱。珂赛特是黑暗社会儿童悲惨的化身,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贫苦儿童形象。她的儿童时代在德纳第家受到的是非人的悲惨待遇:“她的衣服被典光以后,他们便叫她穿德纳第家小姑娘的旧裙和旧衫,就是说,破裙和破衫。 他们把大家吃剩的东西给她吃, 她吃得比狗好一些, 比猫又差一些, 并且猫和狗

9、还经常是她的同餐者;珂赛特用一只木盆,和猫狗的木盆一样,和猫狗一同在桌子底下吃。”年复一年,孩子长大了, 她的苦难也增加了。 珂赛特在极小时, 一向是代那两个孩子受罪的替身; 当她的身体刚长大一点, 就是说连五岁还没有到的时候,她又成了这家人的仆人。他们叫珂赛特办杂事,打扫房间、院子、街道,洗杯盘碗盏,甚至搬运重东西并不断向她的母亲索要钱财。珂赛特,当她到这一家的时候, 是那样美丽, 那样红润,现在是又黄又瘦。 她的举动变得缩手缩脚。 待遇的不平使她性躁,生活的艰苦使她变丑。童年的珂赛特比童话中的灰姑娘还要可怜。“冬天,看见这个还不到六岁的可怜的孩子衣衫褴褛, 在寒气中战栗, 天还没亮, 便拿

10、着一把大扫帚, 用她的小红手紧紧握着它打扫街道,一滴泪珠挂在她那双大眼睛的边上。”从以上的描述中,一个被社会抛弃的贫苦儿童的悲惨形象就跃于纸上了。这三个问题展示出一个名副其实的“悲惨世界”。可见在悲惨世界里,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 它扼杀了人类善良的天性, 这不仅通过冉阿让前期的盗窃、报复生活表现出来, 而且尤为突出地从沙威这个奴性十足、冷酷残忍、 不讲人道的走狗警察形象表现出来。 沙威是封建王朝权力的维护者,他是统治者忠实的走狗和爪牙。他奉公守法,谨严刚毅,他代表的是法律。他为社会恪尽职守,他没有思想,绝对忠诚,他有钢铁般的意志, 机器般的服从, 他与他的同类组成了旧的社

11、会形态牢不可破的屏障, 他也因此成为该阶级值得信赖、最为称职的警官。 他容不得“刁民和妓女”,他一意维护固有的传统秩序,他也不容别人乃至自己对上层或上司的不敬,他以“正直” “无私”自律,他忠实地维护着这架残破的社会机器,保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他有猎犬式的鼻子, 鹰隼般的眼睛,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追捕着 “罪犯”冉阿让,终不懈怠。 在他身上找不到一丝对人的同情与怜悯。这些作为雨果评价生活的思想基础, 人道主义思想在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露和对社会罪恶的无情鞭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也表现在他对待革命起义的态度上。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还鲜明地表现为对起义民众、革命人民的热情礼

12、赞。雨果以饱含激情地讴歌了1832 年的人民起义和街垒上英勇战斗、视死如归的共和主义战士, 其中有壮烈的场面, 英勇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情怀,表现出他对革命的同情。在他的笔下,疲惫不堪、衣衫褴褛、遍体创伤、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人们,是一个伟大的整体与象征: 人民的象征。 正是这一个伟大的群体,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 推动着法国社会向前发展。 雨果特别在这一伟大的整体中,突出了安灼拉、马白夫与伽弗洛什这三个英雄人物。 安灼拉是坚强的共和主义者,街垒起义的组织者领导人, 雨果以雅各宾专政时期的革命家圣鞠斯特为蓝本塑造了这个人物,用饱满的笔墨使他成为了十九世纪文学中一个难得的革命领袖的正面形象。马

13、白夫老爹是巴黎普通人民,起义的基本群众, 他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保卫了革命红旗这一悲壮的场面,雨果是以庄严的颂歌的笔调写出来的,并对此发出了热情的礼赞。伽弗洛什,这个巴黎流浪儿童的典型,是法国文学中最生动、最有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他身上凝聚着法国人民那种开朗乐天、轻松幽默的性格,还保持了儿童的天真与纯洁,他善良、慷慨,酷爱自由,在起义斗争中勇敢机智,直到最后壮烈牺牲, 仍唱着幽默顽皮的歌曲。 这三个人物是雨果心目中革命人民的象征, 他塑造出他们的高大身躯, 正是出于歌颂人民这一伟大群体的热情。作者是主张共和的,他怀着巨大的热情描绘了1832年 6 月 5 日的人民起义与共和主义的英雄, 这些全景

14、式的描绘是为了告诉人们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力手段, 是实现人道主义的有力途径。 在他心里, 革命和起义的终极目的还是不离人道主义,是为了实现它而采取的不得已手段,也就是“为了实现未来所必须交纳的通行税” 。那所谓的“未来” ,正是雨果基于人道主义立场而用笔调描绘出来的宁静小城。在这小城里, 没有罪恶、没有饥荒、 没有残酷的法律和不公平, 人民都生活在太平盛世里, 彼此之间永远保持着一种纯洁仁爱的关系,就如我国诗人陶渊明笔下的 “世外桃源” 那么美好。 这个小城寄寓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这个“未来”也是他人道主义幻化而成的“乌托邦”。在这里,起义虽然是个插曲,但足以表明作者对

15、不合理专制制度的愤恨和正义感;在大方向上,对革命的讴歌与其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还是相一致的。(三) 人道主义思想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作者所精心设计的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上。雨果站在人道主义这个位置上,把各种社会矛盾、 痼疾、斗争都归结为人类道德的善与恶之间的较量。 因此他认为, 只要让仁慈和博爱的恩泽遍洒人间,让人道主义的种子播种大地, 那么社会上的罪恶与黑暗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为了传播美好的人道主义, 雨过开出了十分动人的人道主义药方,花很长篇幅虚构了三个主要人物:冉阿让、米里哀主教和警察沙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力图在他们身上弘扬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精

16、神。1、米里哀主教是善的化身。米里哀主教是文中一个重要人物,他是黑暗世界里的一抹光亮, 他是人类良知未泯的一片余辉。 传言,米里哀出生在法袍贵族家庭,革命爆发后他流亡到意大利,妻子死亡,家庭破败,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从意大利回国后,1804 年,他当上了百里鸟乐的本堂神父,随后成了迪涅的主教。米里哀主教是个朴素节俭的人, 他把钱施舍给穷人、 需要的人,自己和妹妹、一个女佣仅仅靠着一点钱辛苦度日;后来他又申请乐城区车马费和巡视费,所得的钱也都如数给了穷苦之人。 他甚至把病人接到主教府, 而自己搬进医院的五六间拥挤的狭小屋子。他更喜欢人们称他“卞福汝大人”,因为与“受欢迎”近似,“冲淡了大人的尊号” 。米里哀主教充满智慧,对人宽容和气,谈心的时候多,说教的时候少,言语风趣。米里哀主教就像是生活在尘世之外的人,他以道德、 人性为评判准则, 关心爱护穷苦人,敬仰上帝。他所奉行的道德教义是高于一切的,接近于上帝。在那个混乱的年代, 社会底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世界里,米里哀主教无疑是唯一具有人性, 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人。 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出现, 那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