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30620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一、用知识的正迁移引入正题“通分”显得自然流畅。 二、通过两组通分形式的对比,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找“最简公分母” 的正确方法,由此不仅突破了难点,而 且让学生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能力与归纳能力。开发 了学生的智力。 三、 (1)教师在讲解“通分”时一定要强调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分式时,必 须使化成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故此 应让学生时确通分的依据。 (2)通过分析强调“最简公分母”的重要性。 四、为了避免知识的负迁移,教师运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了“因式分解”中找“公因 式”的方法。 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配备了相应的巩固练习,不仅使各

2、层次学生都能 吃饱吃好而且为以后的分式加 减法运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考虑到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没有增设另外练 习,只力求掌握好新课的基础知识。分式的“约分、通分”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 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 一、约分例 3教学 “约分”是分式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式的基本 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式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本

3、课教学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习的作用。有关分式概念与分式基本性质以及本节课约分的学习联系得 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 了复习引入,唤起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和整式的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因式分解中相 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 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 式(最简分式)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 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

4、重点练习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第1题重 在训练学生对于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于最简分式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习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 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习过程, 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平。 二、通分例 4教学 “通分”这一例是在分式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一种应用 ,它为后节课学习分式的 加减法运算奠定基础。 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 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

5、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 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通分知识的全过 程。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式。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式) 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3你们知道它们的异同吗?你准备怎么区别?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 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习。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 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观察异分母分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 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式的活动,在比较

6、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争论辩解的氛围中明确的, 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所以,如果我们在 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 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 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决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分析和运算工具,更主要的是物理 概念的定义工具和物理定律、原理的推导工具;另外,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本身 就是一种重要的抽象思维

7、,因此,数学也是研究物理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和思维推理的工 具。中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运 用数学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以及进行物理估算的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 活应用到物理学习中, 不仅对数学知识起到积极巩固作用, 而且影响着物理教学的效果。 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用数学式子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用字母表达物理量、已知量、未知量 二、用方程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三、用分式的性质等量代换 的思想进行单位换算四、区分物理平均与数学平均五、利用函数图像表达物理量的意 义 六、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七、数

8、学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延伸 主 题 词:数学知识物理问题有效途径 正文: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 尤其在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以及解决物理问题时, 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工具作用。有些初中学生数学学得比较好,但物理不一定学得好, 因为这些学生往往用纯数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或求解物理问题,这样就造 成了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 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效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通过不断强化及练习,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能力来求解物理问题,使学生对符号的认 识由不熟悉到能够灵活运用。二、运用方程及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往往在

9、数学中会列方程解方程,但不会求解物理关系式。解决途径: 教师应教会学生将物理关系式与数学方程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物理关系式 实际上是将方程概念赋予了具体实际的内容。在建立物理情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 求解物理问题。 例如:用弹簧测力计提着体积为10cm3的铁块浸没水中, 不触底,此时用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 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多大, 实际是求铁块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拉力多大。 (1)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如图:重力、浮力、拉力。(2)引导学生分析能求 哪些量:如: F 浮= 水 gV 铁, G=铁 gV 铁(3) 建立力的平衡式 F 拉 + F 浮=G (4) 代

10、入求解 F 拉 =G + F 浮 F拉 F 浮 例题: G 可以看出物理中力的平衡式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方程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程 思想来求解物理问题。通过例题分析、训练,学生逐步增强数理结合的意识,能将物理 问题自觉地灵活地转化为受物理规律制约及显示物理规律、物理情境的数学问题。例 如: 三、用分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的思想进行单位换算。初学物理的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成为 学习物理知识的障碍。解决途径: 首先让学生理解物理中的单位换算,实际上是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的体现,其次让学 生理解记忆基本换算关系。例如:速度的单位换算,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1)分 子分母分别换算法例如: 20m/s

11、= 20 = 72km/h (2)利用速度进率法: 1 m/s = 3.6 km/h 20m/s = 20 3.6 km/h = 72km/h 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今后能灵活自如的进行单位换算, 不要让单位换算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四、区分物理平均与数学平均。 学生对物理中的平均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数学的平均思想上,不注意条件,不注意适 用范围,导致结果出错。解决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中的平均与数学中的平均概念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公式的适用 条件和适用范围。 例如:求平均速度问题,原则上应该是,S 代表总路程, t 代表通过路程 S 所用的总时 间。 (1)一个

12、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2,求全程的 平均速度。 隐含的条件是 S1 = S2 = S 结论: 但是有一些学生不理解物理上平均速度的含义,直接利用数学上的平均思想解题得出的 错误结论 。 (2)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速度为 1,后一半时间速度为 2,求全程的平均 速度。 隐含的条件是 t1=t2 = t 又 如 : 伏 安 法 测 电 阻 , 多 次 测 量 利 用 数 学 的 加 权 法 求 平 均 电 阻 值 有 实 际 意 义。 R= 而电功率的平均值没有实际意义。 可见应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注意概念的物理含义

13、和规律成立的条件,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强化物理意义、物理内涵,公式形成过程 的指导以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以使学生在扎实的物理基础上恰当、灵活地应用数学 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五、利用函数图像理解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达出来。但是有的学生不能将函数图像与物 理知识联系起来,造成解决物理题的困难。例如:晶体溶化、结晶的图象解决途径: 首先让学生明确,横纵坐标表示什么物理量,再分析这个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 o m V 例如: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斜率表示密度=m/v,即 m 与 v 成正比,也就是说 同种物质,质量增大多少倍,体积也增大多少倍,比值不便,这个比值就是密

14、度。这样 有利于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 温度/ 时间/min 晶体凝固 温度/ 时间/min 晶体熔化种特性。 六、几何作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七、数学中的归纳推理在物理中的应用。复习指导 中的进一步探究题七、 总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迁移到 学习物理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数理知识的结合,利用多渠道的有效途径,促 进数学知识的迁移, 学生才能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物理学促进了数学 上的许多发现,而数学本身又是物理学研究的工具,又是表达理论研究成果的媒介。只 有通过数学才能最终以精确形式表达自然规律。只有通过数学才能抓住错综复杂的变化 过程,找到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数学是物理学理论 的表述形式,正如物理学伽利略所说,自然界这本大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同样,物 理学又促进数学的发展,正如数学家彭加莱所说,“数学离开了物理就会步入歧途,物 理学家不仅迫使人们面临大量的数学问题,而且能影响我们朝着梦想不到的方向前进。” 他还说: “物理科学不仅给我们 (数学家 )求解问题的机会, 而且还帮助我们发现解决它们 的方法。 ”杨振宁曾说,数学和物理学像一对“对生”的树叶,它们只有在基部有很小 的共有部分,多数部分则是相互分离的。我想这些话可以很好的总结数学与物理学之间 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